多年來,黨中央非常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從多方面謀劃,著力打造新農村建設新局面。新型城鎮化的規劃建設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方面,對于深化農村經濟改革和發展,提高農村生活環境水平和農民生活質量,意義深遠而重大。這是國家在農村各方面發展上做出的重大舉措。
村鎮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無需質疑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村鎮規劃分析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和困難,充分發揮村鎮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指導性作用,才能切實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
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發源于農村,3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調動了億萬農民的極積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善了廣大的農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對中國的改革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全球一體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的城鄉“二元”結構主導模式在使我國的經濟總量獲得了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使城鄉間的差距明顯拉大,就2004年而言城鄉人均收入比達到了3.21∶1,這種情況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我國廣大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制約了中國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影響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指導未來農村發展的二十字方針,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強化了對“三農”的一系列措施,經過近三年的實施和落實在三農問題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集體土地流轉、農村的產業發展和構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層組織建設、農村金融系統的完善等各個方面提出了總的指導方針和原則,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也是新農村建設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決定》也對現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城鄉規劃法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這就使每個規劃工作者,無論是城市規劃工作者還是村鎮規劃工作者,都面臨著規劃思路和規劃高度的調整,對直接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村鎮規劃工作而言這項任務尤為迫切。
2 村鎮規劃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的發展很不均衡,在我國東部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發經濟展迅速,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則發展的相對滯后,這就帶來了建設中的不均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地區的規劃編制和實施的質量,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基本上沒有編制村鎮規劃或者雖然編制了規劃,但大多編制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切乎實際,或只有用來做政績工程,缺乏科學的、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劃,這又為一些政府和個人提供了干預的空間,出現朝令夕改,對已經經過法定程序的鄉村規劃不貫徹、不實施的情況,客觀或主觀上造成了行政失誤和公共資源的浪費,即使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具有法律效力的村鎮規劃被侵害的案件也屢見不鮮,應當說在某種程度上村鎮規劃已經喪失了對村鎮建設的指導性。
在我國的經濟形勢和體制已經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這些現象的出現除了反映我國村鎮規劃的編制滯后于時代的發展,規劃的編制沒有扎根農村的生活,過多地照搬城市規劃的模式,不合乎農村實際的因素外,還存在以下原因:①城市的發展過快即“攤大餅”模式的城市擴張波及到了之前未納入到城市規劃區的鄉和村。②縣(市)、鄉(鎮)、村的政府機構的招商引資的短期行為,即追求所謂跨越式發展模式對村鎮規劃的破壞性影響。③一些地方政府和機構實施的“示范小區”、“試點村”,過于突出表現個人政績,背離了國家政策的初衷,除了造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也對公共政策——村鎮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造成了直接的破壞。
以上行為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大量農民失地成為社會“流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農村土地資源尤其是耕地資源損失嚴重,公共成本增加,農村的經濟發展遭到了削弱和破壞,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黨群矛盾、干群矛盾、企業和當地農民之間矛盾日益加深,這些不利條件都大大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3 村鎮規劃工作的方向
3.1 抓緊修改村鎮規劃標準。
村鎮規劃標準從十幾年各地的實施情況來看,這些技術性的文件并沒有起到很好地指導村鎮規劃編制和各地村鎮建設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過于照搬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不能很好切合農村的實際情況、,不能順應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是它的致命傷。相對于人口較少、各種構成較單一的農村來說,一些基本的數據,如人口的計算過于復雜;公共設施用地的構成比例過于生硬,不夠靈活等。面對亟待解決農業生產設施、公共設施、交通設施的設置較為簡單,解釋也很模糊,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強。
3.2 充分體現農民的自主自愿原則。
對于每一個規劃工作者來講,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村鎮規劃,規劃的核心都是要為特定區域的居住人群服務的。人是城市和鄉村發展形態的施力者,城市和鄉村的空間形態要適應人類的各種活動。對于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農村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于親緣關系和地域關系,因此,要編制好每一個村鎮規劃,必須充分反映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體現農民真實的意愿。
3.3 切合農村實際。
當前村鎮規劃最大的弊端就是過于照搬城市規劃的內容,嚴重脫離農村實際,造成農村像城市,城市像農村,缺少農村固有體貌特征,不可否認城市規劃的建立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村鎮規劃的發展,它的理論內涵,它的理論方法及基本原則至今為村鎮規劃所沿用,但它畢竟不是村鎮規劃,就中國的農村而言,它具有于城市不同的發展道路,具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和適用條件。因此,村鎮規劃的編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更多地體現鄉村特色和當地的自然風貌。同時,在村鎮規劃編制中要充分地尊重當地的民俗風情,要適應當地的傳統社會文化。
3.4 村鎮規劃要統籌兼顧。
村鎮規劃的前期調查工作是村鎮規劃編制的基石,它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村鎮規劃編制的質量,因此要以科學嚴肅的態度,扎實嚴謹的作風,搞好每一項調查工作,同時要綜合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做到統籌兼顧,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村鎮規劃的編制工作,使我們的村鎮規劃真正承擔起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任。
4 加強規劃管理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在農村村鎮規劃設計中要體現農民意愿,著眼長遠發展,在村容村貌、整潔衛生,建設農村文明環境方面要綜合考慮,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在節約型社會建設中有所體現。
從經濟、衛生、節約、取暖、照明、給供水、排污等多方面加以規劃。真正做到規劃設計嚴謹科學合理安排,并經濟利用土地資源,確保有限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富有成效。
村鎮規劃管理中要加強規劃的落實監管,保證規劃設計科學合理實施,保證質量,防止有規劃而無落實或落實中有偏頗,管理不到位,使規劃合理的部分在落實中走樣,甚至土地非農化使用,違背規劃初衷。在規劃實施中要確保農民意愿的實現與國家政策措施的落實相一致,確保農民利益不受侵犯和損失。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為了提高農村經濟發展能力,提高農村生活環境水平和農民生活質量。一切的工作都要始終從新農村建設的更高程度和重大意義上出發,一切為了農村和農民利益的改善和提高,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則新農村建設便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