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卜傳統栽培方法是秋季栽培,一季生產半年供應,從10月份一直供應到第二年3~4月份。市場上4月份以后胡蘿卜供應量比較少,市場價格比較高。春大棚栽培胡蘿卜上市時間在5~6月,正好彌補這個淡季市場。春大棚栽培胡蘿卜技術簡單、投資少、省工、省事,沒有病蟲害,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大棚栽培模式。
1 品種選擇
春季栽培應選擇耐寒性強、生長期短、耐抽薹的品種。選擇適宜市場消費的紅皮、紅肉及中心柱全紅的品種。
2 施足底肥,增施鉀肥
每生產5 000千克胡蘿卜需吸收氮16千克、磷6.5千克、鉀25千克。如果氮肥過多或缺鉀會導致葉片生長過旺,影響肉質根膨大,從而降低產量。同時會使根尖短縮或尾部發尖,降低商品價值。根據種植田塊肥力,配施氮、磷、鉀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 500~3 000千克、45%三元復合肥30~50千克、硫酸鉀25~30千克作底肥。施肥后耕翻,耕深25~30厘米。整地做畦,畦寬2米,溝寬30厘米,健全水系。
3 精細播種
胡蘿卜種子小且具有革質膜保護,不但發芽困難而且頂土力弱。若播種過深,易“悶芽”;若播種過淺,播種期間溫度高,蒸發量大,且易下暴雨,很容易“回芽”或“拍苗”。若想一播全苗,必須做到播前把種子上的刺毛搓凈,播后做好覆蓋降溫保濕。2月上中旬播種為宜,早播易抽薹,遲播產量、效益明顯下降。一般條播行距20~25厘米,每畝播凈籽350克,蓋土1.5厘米,澆足底水。每畝用撲草凈100克對水40千克均勻噴灑畦面,防除雜草。播種后沿播行覆蓋碎秸草或遮陽網,保持土壤濕度,防暴雨沖刷,同時降地溫,以利于出全苗。
4 田間管理
4.1 疏苗與定苗:胡蘿卜出苗后及時疏苗,防止苗竄高。幼苗2葉期疏苗1次;3~4葉期間苗1次,苗距4~5厘米;5~6葉期定苗,苗距9~12厘米。
4.2 合理調控水分: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利于發芽出苗。幼苗期保持土壤見干見濕,促進細根正常生長。土壤過干,根扎不下去,過濕,易爛根尖。肉質根膨大期遇干旱時必須灌溉,以提高產量。要保持多見干少見濕,水分供應相對穩定,切忌大干大澆。先過干后過濕,胡蘿卜易開裂;先過濕后過干,胡蘿卜表皮粗糙,肉質老化。有條件的農戶可在畦上布設軟管滴灌,畦寬2米,順畦方向布設軟管2根,每次滴灌7~9立方米。
4.3 追肥促長:肉質根膨大期看苗追肥1~2次,每次每畝施尿素5~10千克、硫酸鉀7.5~10千克,并用25%助壯素30毫升對30千克水噴灑,促進肉質根膨大。
4.4 適時培土:為提高胡蘿卜質量,在肉質根膨大時必須培土,防止胡蘿卜肉質根見光轉綠,出現“青頭”而影響商品性。
5 病蟲防治
苗期注意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防治葉枯病、黑斑病。軟腐病危害肉質根,被害部分軟化腐爛,汁液外溢,有惡臭,應及時清除病株,可在發病初期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3 000~4 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 000倍液灌根或對莖基部噴霧。及時選用吡蚜酮、功夫菊酯防治蚜蟲、夜蛾類害蟲。
6 歧根的發生與防治
歧根即肉質根分杈,是由于主根生長點遭到破壞或其生長受到抑制,而引起側根生長膨大所致。側根生長膨大而形成的畸形根,有1個或多個分杈。誘導發病的因素:一是使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或追施化肥過于集中,或離根太近,造成主根“燒傷”;二是主根被地下害蟲咬傷,或被鋤地等農事操作誤傷,而不能繼續生長,均可造成側根膨大形成歧根;三是耕作層淺,或土質過于黏重、板結以及土壤中的石塊、瓦片等使主根不能正常下扎,而后側根逐漸生長膨大形成杈根。
防治方法:一是前茬收獲后用大拖拉機深耕土地25~30厘米,實施高畦栽培,撿除土中的石塊、瓦片等影響主根下扎的障礙物;二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施肥應合理并施勻;及時用毒死蜱、氯唑磷防治地下害蟲,使主根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