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問題,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之一。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有效措施之一,應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依法、規范、有序開展。
通過政策引導、規范管理等綜合措施,依法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通過加快流轉,有力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1 政策支持
作為新興事物,土地流轉,離不開政策支持,更需要體系支撐。充分發揮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產業發展、服務管理、社會保障等體系的綜合作用,保障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配套體系,積極引導土地規范有序流轉。
在建立財政扶持政策體系方面,制定出臺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政策,形成促進土地規模流轉和經營的涵蓋種養殖業基地建設、生產經營主體獎補等系列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參與土地流轉,促進現代農業開發和建設。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管理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實行“一站式”流轉服務。加強制度體系建設,制定統一制式的土地流轉合同指導文本,規范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機制,并實行社保改革,逐步減小耕地資源對農民生產生活的“約束”,促進土地規模流轉。
2 合理流轉,促進經濟發展
農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參加農業專業合作社,大部分土地被集中后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通過探索與實踐,讓農村土地有序流轉,農業農村活力迸發,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在土地流轉和美好鄉村建設的結合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建設農村集中區和新社區可使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流轉土地可利于從事特色規模農業生產,使城區農業告別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產值不斷提高,有利于促進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促進農業產業規模經濟及效益的提高。
3 加強流轉管理,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村土地流轉是市場化經濟行為,是一個涉及面廣、各種關系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就是要求在堅持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是實現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有效形式。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切實提高對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重要性的認識,準確把握土地承包權穩定不變與搞活土地經營權的關系,正確處理土地流轉與實現農民增收的關系,把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 農村土地經營方式及流轉現狀
4.1 當前農村土地經營方式主體特點。目前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仍然是烏蘇農業經營主體方式。以市場為導向,改變土地經營方式,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進程,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土地經營達不到適度規模,普遍存在種植方式及品種不統一、各環節管理不統一、病蟲害防治不統一等現象。同時,不利于各種大型農機具使用,滴灌等先進節水技術施展不開,水、肥、種子等浪費量大。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農業機械化和社會化生產,不利于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另外,大量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現有土地上,影響土地增效和拓寬農民持續增收空間,制約現代農業發展。
4.2 流轉現狀。農村土地主要種植棉花、小麥、玉米、番茄、水稻、瓜菜等農作物。土地流轉面積大致按二輪土地承包面積為標準,流轉比例大致在3.4%左右。流轉后的土地均用于種植糧食或經濟作物,暫時還無改變用途用于林業、漁業或非農經營等問題。據農業部統計,全國通過各種方式流轉土地面積達1億余畝,占全部家庭承包經營面積13%左右。從地區看,南方高于北方,經濟發達地區比例較高。比如上海已達53.7%,浙江達到25.9%,最低的是甘肅僅為1.4%,中部地區大致在10%~20%區間。流轉比例高的省市地區主要以“轉包、轉讓、出租”等形式流轉,且多以村為單位成立土地合作社,作為土地流轉的重要載體,進行規模化經營或者以合作社為中介對外轉包或出租。資料表明,城鎮化、工業化高水平地區,土地流轉快、比例高成為趨勢。
可見,加快土地流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任重道遠。加快經營權等流轉,對于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效益最大化,獲得經濟快速發展意義重大。
加快規范、有序的農村土地流轉進程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然而,今天沒有土地的適度規模化經營,一系列先進農機具和先進技術無法施展,就沒有農業的機械化,也沒有農村經濟發展的快速化。農村土地流轉必須堅持平等自愿的原則,合理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