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中衛市中央大道景觀帶設計為例,立足沙漠邊緣的實際,緊扣“沙文化”主題,探索濱河城市干道的地域文化與綠色生態景觀相融合的有效途徑,以充分認識文化意蘊對城市干道景觀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衛市中央大道;沙文化;文化序列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197-04
作者簡介劉衛斌(1956-),男,陜西楊凌人,副教授,從事風景園林教學及其專業管理研究。*通訊作者,經濟師,從事風景園林教學與規劃設計研究。
鳴謝本項目為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百縣千企聯姻工程(西安市華亞園林工程有限公司,陜西省果樹研究所育種室苗圃)之產學研橫向合作項目(YW200501),對其他參與者,在此表示感謝。
城市干道作為感知城市意象的主體元素之一,不僅承擔著組織交通的作用,同時還作為城市的骨架,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城市特色的顯現[1]。濱河城市干道又是最易形成城市景觀的重要地段,最能反映城市人文特征和自然特征的景觀形態,其設計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形式,或者糾正污染和災害,應該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人與自然的和諧不斷演進,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文化內涵再度深化,更加宜人、舒適和富有地域特色[2]。研究以中衛市中央大道景觀帶設計為例,在深入分析基地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自然、歷史和文化特征,進行景觀的再創造,希望成為展示中衛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并為同類城市干道景觀特色形成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設計要求
1.1 中衛市概況 中衛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自古以來就是寧夏的西大門。位于祁連山與賀蘭山豁口處,既是寧夏天氣氣候系統的上游,也是下游天氣系統的指示站。這里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南部為山區,北部和西部為騰格里大沙漠邊緣,中間為黃河灌溉的衛寧平原。年平均氣溫8.8 ℃,年平均降水量為179.6 mm,年平均相對濕度57%,無霜期158~169 d,一直是沙塵天氣的發源地和沙塵暴頻發區,大風、暴雨、冰雹、沙塵等氣象災害性天氣頻繁。交通四通八達,既是全國鐵路大動脈的西部橋頭堡,又是歐亞大通道“東進西出”的必經之地,更是寧夏對外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樞紐。中衛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和名勝景觀遍布境內各個角落。
1.2 沙坡頭旅游 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沙坡頭,巍巍祁連山橫亙黃河之陰,浩瀚騰格里沙漠連綿黃河之陽,一水中分,形成一副天然太極圖。景區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長城、絲路為一體,“白馬拉韁”、“麥草方格”、“鐵龍越沙”渾然天成,實現了黃河與沙漠、沙漠與綠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形成了世界壟斷性旅游資源。不僅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獨特的自然景觀馳名中外,而且以豐碩的治沙成果享譽世界。
1.3 設計要求①首先要服從交通功能,使駕駛員和乘客在流動的車輛上得到賞心悅目的視角美感,并盡可能有利于引導行車。②采用喬木、灌木、花卉和地被立體復式綠化形式,突出濕地植物群落,形成高低錯落有致、左右起伏有序的季節性植物組團。③以鄉土樹種為主,篩選抗旱、抗風、耐瘠薄、生長健壯的花草樹木,并應考慮到道路的粗放管理的特點,防止大面積病蟲害的發生。④考慮到干道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樹種選擇盡可能包涵一定的文化內涵,并能滿足消防、環保、市政等方面的要求。⑤力求創造出為廣大游客所認同的雄偉、莊重、典雅、舒朗的綠化格調,既滲透有較深歷史文化內涵,又適應當代審美要求并能反映旅游都市風范的園林空間環境。
2 功能定位與規劃策略
中央大道景觀帶作為中衛市新老城區的交匯點和分水嶺,是中衛市最有魅力的地段,也是人們(特別是中老年)樂于流連忘返的地段。
2.1目標定位 把中央大道景觀帶建設成為中衛市旅游文化的縮影,既是給游人在沙坡頭旅游之前的一個輪廓概貌,又讓游人在沙坡頭旅游之后回味無窮。使外地游客更好地了解中衛旅游產業優勢和文化特色,從城市外觀上給游人留下名副其實的塞外明珠的第一印象,以促進中衛旅游產業的持續穩定增長和發展。
2.2主題特色 中衛市的核心旅游產品是沙坡頭旅游,使沙坡頭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的重要原因,就是沙文化及其豐碩治沙成果。中央大道景觀帶的建設必須緊扣并始終以“沙文化”為主題,在沙文化上做足文章,形成中衛獨領風騷的一大特色。中衛城區的資源特色是沙與水的沖撞與融合,據此劃分為“大漠孤煙”、“沙漠之舟”、“沙海日出”、“豐碩治沙”、“翠籠沙嶺”、“白馬拉韁”、“半月梨花”和“沙漠巖畫”八大主題序列景觀。
2.3整體構思 以中衛沙旅游文化為主題,以中衛彩虹大橋為構圖中心,以中央環河彩色塑膠運動跑道為紐帶;以清澈的水面為觀景軸線,以河道中彩橋兩側的5座景觀橋及水車、畫舫為觀景軸點;以曲線流暢的植物景觀為基調,以8組旅游景觀文化主題小品為主景,反映“風沙-治沙-林草-花果”的艱苦創業的戰斗歷程;以簡捷明快、莊重大氣為格調,注重旋律節奏、空間開合變化,突出常綠冬季景觀,形成中衛特有的“如日中升”的沙地特色、令人難忘的文化內涵的園林綠地景觀。
2.4規劃策略 依據生態學、美學、植物群落學等基本原理,在深入挖掘中衛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基地現狀,確定以下規劃策略。①文化主題策略:利用景觀節點體現沙文化城市和治沙業績,利用景觀記錄下這座塞外邊關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讓人們在其中探尋中衛城市發展歷程,感受城市的脈搏。②生態群落策略:在植物種類的選擇上以當地鄉土樹種為主,強調植物群落的科學搭配,構建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采用合理的喬灌草復式結構,以及由內而外逐層抬高的植物防護結構,使綠化帶的生態防護功能達到最佳。③景觀序列策略:利用沙文化景觀元素進行主要景觀節點的設計,打造一條地域文化濃厚、特色突出的城市文化景觀帶。考慮中衛主要旅游季節為春夏兩季,植物以春夏季開花植物為主,配以秋冬色葉與常綠植物,形成春夏繁花似錦,秋冬色彩豐富的景觀效果[3]。
2.5建議①建國內最長的中央環河塑膠運動跑道:寧夏回族自治區歷來有愛好體育活動的優良傳統,為了滿足中衛市城鄉居民鍛煉身體的需求,圍繞河道以兩種顏色交替而形成3~5個塑膠運動跑道。既可滿足日常晨練、運動,促使城鄉居民踴躍參加全民健身活動,又可在大漠·黃河國際旅游節期間,開展中央環河長跑賽,增加旅游活動內容。②建國內一流的生態式無污染河道:從一開始就堵住一切污染來源,并做好水面處理,真正把中央河道建成國內一流的生態式無污染河道。
3 項目設計方案:文化序列景觀
根據設計定位和土壤、氣候特點,采取自然構圖布局方式,以曲線流暢的河道水系為紐帶,以彩虹大橋為構圖中心,以5座特色拱橋、曲橋為主景,以8處旅游特色雕塑小品為珍珠項鏈。綠化以粗線條、有韻律的濕地植物群落為基調,自然叢植觀花、觀果喬木,通過整形綠籬劃分綠地空間,引導車流。全路段以園橋分為8個單元,分別設計一個旅游文化主題。
3.1 景觀序曲:“大漠孤煙” 以曲線流暢的大色塊灌木拼圖為基調,以黃河孤置石為主景,以單跨孤煙橋為次景,以圓形鋪裝觀景臺上的孤柳為組景,三景點之間形成不等邊三角形構圖,相互資借、互為對景,構筑蒼茫的大漠孤煙的旅游文化景觀主題。①主景:在東邊角部位,順應自然起伏的地勢,利用灌木大色塊曲線拼圖構筑抽象沙漠綠地景觀,做兩組大小、形狀均不相同的1/4圓形鋪裝,在中部鋪裝地面上以大體量的黃河孤置石為主景,題刻“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側以綠地陪襯。②組景:在西岸設置圓形鋪裝廣場,中心孤植古柳。不僅把主景、次景相互組織、聯系起來,而且三景之間形成不等邊三角形構圖,相互資借、互為對景。③次景:河道上第一座橋為單跨拱橋,命名為孤煙橋。在橋兩頭做鋪裝,并用植物做成兩組大小、形狀均不相同的半圓形植物圖案,以和主景相呼應(圖1)。
3.2 景觀漸進與發展:“沙漠之舟”、“沙海日出”
3.2.1“沙漠之舟”。以大片波浪起伏的常綠地被為基調,以蜿蜒的沙漠小路為紐帶,以三五組成群結隊的沙漠駝隊為主景,以半圓紅日為陪襯(在沙地上冉冉升起的紅日,命名為紅日在升,并和下面第三景區相聯系),構筑單調的“沙漠之舟”主題文化意境。河道上第二座橋為三跨拱橋,命名為駱駝橋(圖2)。
3.2.2“沙海日出”。以中衛彩虹大橋為背景,以半圓形紅葉灌木拼圖和半圓形花架為主景,以四組圓形、半圓形和不同心套圓形的鋪裝為配景,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構筑“沙海日出”的旅游文化主題意境。①主景:在西岸設置半圓形鋪裝廣場,圓心為紅葉灌木拼圖,圓邊為扇形(平面)半圓形(立面)花架,從平面、立面的雙重角度展示“沙海日出”主題。②配景:在東、西兩岸各設置兩組鋪裝廣場,分別為圓形、半圓形和不同心套圓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同時,又能在主景周圍形成眾星捧月之勢,也便于游人在不同角度、不同距離觀賞主景。③背景:河道上第三座橋為三組連環平橋,構成“中”字形,命名為中衛彩虹大橋(中彩橋)(圖3)。
3.3 景觀高潮:“豐碩治沙” 以中衛彩虹大橋為序曲,以寓意“麥草方格固沙法”豐碩成果的塊狀交叉片植的灌木拼圖為主景,以矩形、圓形、半圓形和樹葉狀的鋪裝廣場為紐帶,以三曲治沙橋、四角治沙亭和五角鋪裝廣場為高潮,以片植喬木作為陪襯,構筑“豐碩治沙”的旅游文化主題意境。①在中衛彩虹大橋兩側,以常綠和色葉灌木為主,不規則、方塊狀交叉片植,寓意“麥草方格固沙法”的豐碩成果。②在兩岸分別做一塊矩形、一片樹葉狀的鋪裝,便于游人以不同角度欣賞治沙成果。③河道上第四座橋為三曲橋,命名為治沙橋。在橋東岸一側做五角形鋪裝,上設一個四角現代治沙亭,亭東兩側片植喬木作陪襯,寓意治沙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取得成功。
3.4.1“翠籠沙嶺”。在狹長的大片草地上,以自然式叢林為主景,以兩岸的斜矩形、橢圓形鋪裝廣場為觀景點,以暗紅色蜿蜒小道為紐帶,以花灌木為配景,構筑“翠籠沙嶺”的旅游文化主題。河道上第五座橋為單孔拱橋,命名為翠籠橋(圖5)。
注:圖中字母圖例參見圖7。
3.4.2“白馬拉韁”。以灌木為基調,在狹長的鋪裝廣場上以“白馬拉韁”雕塑小品為主景,以花灌木為點綴,構筑“白馬拉韁”的旅游文化主題。
3.4.3“半月梨花”。在半月形自然起伏地塊上,以規則環植的各色梨樹為主景,以半月形木質曲橋為陪襯,構筑“半月梨花”的旅游文化主題。河道上第六座橋為半月形曲橋,命名為梨花橋(圖6)。
3.5 景觀尾聲:“沙漠巖畫” 以曲線流暢的沙漠矩形鋪裝和半圓形鋪裝為基調,以沙漠巖畫景墻為主景,以色彩亮麗的半圓形三組合植物拼圖為陪襯,反映“沙漠巖畫”的表現形式及文化主題。環道外圍兩側樹池以常綠樹種為主,既是中央大道景觀帶的背景,又能遮風擋塵(圖7)。
注:圖中字母圖例參見圖7。
4 結語
恢復濱河城市干道空間優美、宜人、充滿生機的自然生態原貌,創建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型的濱河空間形象,是當今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大趨勢。首先要引入生態觀念,實現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綠地和水體都是構成城市自然生態的重要內容,綠與水的結合不僅使城市空間環境,而且使生態環境得到充分的改善,并能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利用橋與堤的高差,建設半地下的停車場、公廁、管理房等,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4]。二要遵循立體化、層次化、群落化的原則,以水生、濕生與陸生植物混交的形式構建穩定的植物群落。河灣、淺灘利用氣根性的喬木及水生植物,結合濕地污水凈化系統形成了濕地景觀;通過地形改造形成自然起伏丘坡種植常綠、落葉喬木混交林,與草地相互穿插[5]。三要文化的引入,盡管濱河干道綠地只是在滿足交通的前提下兼具休閑與游憩功能,但是每個景觀規劃項目的設計建設方都希望有一個好的文化內涵在里面。生活在喧囂城市中的人渴望有親近自然的環境,疲勞時欲停有所,欲坐有處,欲看有景,欲樂有園。總之,濱河城市干道綜合開發建設將作為提高城市影響力、競爭力的城市亮點,一條具有經濟、景觀和文化的景觀河流,對于改善市區人民生活環境,提高城市品位,樹立良好形象,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6]。
參考文獻
[1] 張宗敏,姚萍,許航建,等.城市景觀大道建設基本原則探討[J].小城鎮建設,2006(11):64-66.
[2] 路爽.談城市濱河景觀設計[J].山西建筑,2007(22):348-349.
[3] 金煜,閆紅偉.文化,生態與景觀融合的城市景觀大道規劃設計——以秦皇島市“秦皇大道”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479-483.
[4] 楊玉培,林農.綠化、文化與水系風景的共融——成都市府南河環城綠化規劃設計研究[J].中國園林,2000(4):42-45.
[5] 毛建強,金春早,滕玥.生態優先——城市濱河空間規劃設計探索[J].上海農業學報,2005(4):57-59.
[6] 王旭芳,許西偉.淺議城市濱河綠地的規劃設計[J].現代園林,2007(4):36-39.安徽農業科學,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29):10201-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