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規模化種植的形成與發展是以土地流轉為基礎的。該研究以土地流轉為主要切入點,分析了欠發達地區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當前規模化種植中的不足之處,并綜合大量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種植的研究,對欠發達地區規模化種植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土地流轉;規模種植;政策;問題
中圖分類號S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356-02
作者簡介余志(1973- ),男,安徽桐城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研究。
20世紀90年代末,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促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出現了大量無人耕種的“拋荒田”。谷賤傷農,當時低廉的糧食價格又加劇了農田的拋荒。隨后日益嚴重的糧食危機開始浮現,于是一些思想先進的農民開始自發的承包部分肥沃的農田,與政府、農戶簽訂長期協議,中小型的規模化種植模式開始在農村逐漸發展起來。在這些先進思想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嘗試一定規模的農田承包[1]。2005年國家農業稅的取消更是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為鼓勵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國家對農民種糧實行糧食補貼、良種補貼、綜合直補等,并對糧食規模種植戶(6.7 hm2以上)給予150元/hm2的補貼。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致使種糧大戶隊伍迅速壯大起來。
土地流轉是規模化經營的基礎,也是新型農業發展的前提,只有完善了土地流轉的規章制度,才能真正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民積極性,提高土地生產力。筆者以土地流轉為主要切入點,分析了欠發達地區規模化種植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1土地流轉帶來的效益及存在的問題
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流轉,是農村擁有土地持有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保留持有權、轉讓使用權[2]。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留守農村的中老年農民勞動生產率低下的背景下,土地流轉成為解決耕地“拋荒”問題、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必然選擇。
1.1土地流轉帶來的效益土地流轉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的調整,提高了糧食產量,有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同時保障了農村廣大中老年農民的利益。在國家多年來的農業機械化補貼政策下,大中型農業機械已普遍走進了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適度規模”的土地流轉刺激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一些種糧大戶或農業經營組織者一般有較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和高水平種植技術,并能夠保證足夠的資金注入。留守農民僅留下滿足自己口糧需要的土地,把多余的耕地流轉給土地經營者,在自己勞動剩余的時間又可到土地經營者的農場里務工獲得更多的收入,這樣即保障了自家口糧夠吃又提高了經濟收入。
1.2欠發達地區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1.2.1農民流轉土地意愿較低,對土地增值預期過高。限制農民流轉土地意愿的因素眾多,如傳統思想的限制、非農就業率低、政策性引導不足、土地流轉制度保障不足、缺少大戶帶頭等。劉洋等對重慶市開縣的調研發現,非農就業率低成為阻礙農民流轉土地意愿的最重要因素[3],如何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去向,也成為提高農民流轉土地主動性的首要問題。近年來,國家不斷強化惠農政策,土地的政策含金量不斷提高,同時限制農村戶口回遷,這些因素強化了土地持有者對土地增值的預期。但部分農民對此預期過高,超出了實際范圍,寧肯拋荒也不愿意流轉出土地。
1.2.2城鄉流轉比率失衡,無法解決糧食危機。土地流轉的本意即為解決糧食危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呈現城鎮化流轉比率發展較快,而糧產區發展緩慢的態勢。以安徽省為例,城鎮化流轉比率較高,如銅陵市達到61.6%,而糧食主產區流轉較慢,如毫州市只有19.1%[4]。此種發展方向就偏離了土地流轉提高耕地使用率、提高土地生產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主要目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
1.2.3政策扶持對象單一,沒有形成普遍惠民的局面。許多地方政府在政策出臺時都針對一定規模的農業項目進行扶持,這些政策面對的群體比較單一,起點較高,剛剛起步的種糧大戶往往對這些激勵政策望塵莫及。另一方面,在土地流轉的個體上,獎勵對象僅包含了土地規模流入戶,而流出土地的農戶則享受不到政策帶來的實惠[5]。在這種片面的政策引導下,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缺乏自愿和主動性。而不制定相應的政策,放任自流,僅依靠種糧大戶的帶頭作用,是無法推動土地流轉的快速發展的。
1.2.4土地成本增加,“非糧化”勢頭明顯。近年來,土地流轉發展迅速,土地的市場價格也是逐年提高,雖然高昂的土地價格保障了土地持有者的利益,但租金過高增加了生產成本,使種糧變得無利可圖。而生產成本的上升必然伴隨著生產風險的增加,長期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會致使病蟲害爆發的幾率提高,同時收成又受制于天氣環境的影響。當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健全的農業保險體制,一旦出現問題,種糧大戶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土地經營者開始進行經濟性作物的種植,大量的土地變成了果園、菜園,土地非糧化勢頭明顯。
2規模化種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規模化種植發展現狀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勞動力需求量不斷增加,促使農村勞動力迅速向城市轉移,與此同時,大批種植大戶涌現,他們靈活運用實惠的政策,結合辛勤的勞動,使糧食規模化種植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另一方面,種植效益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等問題又普遍存在于規模種植中。如何穩定和鞏固糧食規模化種植,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節本增效,發揮科技在糧食增產中的作用,提高糧食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是突破規模化種植瓶頸的關鍵。
2.2規模化種植存在的問題
2.2.1規模化效應缺乏。 當前的生產過程中,很多土地已通過流轉具備了初步的規模,但與之相對應的種糧大戶往往缺乏足夠先進的生產技能和農業機械設備,在企業管理上也欠缺高效穩定的運營體制,使得規模化效應還未顯現出來。優惠的土地政策,讓越來越多的科技與資金投入到了農業生產中,但這些大戶往往是希望從政策上獲得一定的利益,而不是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去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土地生產力,這也違背了規模化種植的初衷[6]。
2.2.2種植戶融資困難。在規模化種植的前期投入中,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業機械的購置,都需要一筆龐大的資金注入。而近年來貸款條件越來越嚴格,又缺乏涉農貸款的支持,一般的家庭型種糧大戶往往不能承擔如此巨大的資金負擔[7]。另一方面,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作物都是成熟后一次性收獲,未成熟前的生產中仍然需要不斷的資金投入,資金的短缺也限制了規模化的發展[8]。
2.2.3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業設施不完善。雖然國家已經增大了對農業機械的補貼,但欠發達地區的機械化水平仍然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勞動力需求,無法起到規模化種植解放勞動力的目的,同時還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在農業設施方面,多數丘陵地區土地落差較大,低易澇,高易旱。農業設施的不完善致使農田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相對薄弱,同時很多農田缺少機耕路,致使農業機械無法進入田間操作,更限制了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3對欠發達地區規模化種植的建議
3.1構建信息平臺,完善市場體制政府部門要及時進行調研,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積極做好土地流轉的指導和服務工作,建立能夠實現土地流入和流出相對接的信息平臺,引導土地流轉工作快速進行。出臺相關政策,完善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合同體制,規范土地流轉的流程,保障土地持有者的利益,同時又要實現土地經營者經營過程中的穩定[9]。
3.2維護農民權益,提高土地流出積極性廣泛開展與土地流轉相關的政策宣傳,讓土地持有者了解到土地流轉并不會改變其土地承包權,解除農民的思想顧慮。通過試點和大戶的帶動,真正讓農民享受到土地流轉帶來的收益,通過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證,杜絕任何組織或個人截取農民收益,確保農民群眾的利益,從而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農村人口職能培訓,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提供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吸引剩余勞動力轉移。
3.3組建專業合作社,調整種植品種結構可通過土地入股等方式,組建專業的種植合作社,統一整合資源,進行技術指導,開展一體化經營[10]。這樣既保障了農民有田種,又能夠實現規模化種植,提高土地生產力。合理搭配栽培品種,分散種植風險,安排多生育期的糧食作物,緩解用工過于集中的問題。統籌安排合作社的工作,保證產業結構的合理。
3.4控制“適度規模”,適當種植經濟作物國家在宣傳鼓勵引導土地流轉的同時,都把“適度規模”放在重要位置。在規模化的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擴大規模,還要保證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能力的同步,選擇相匹配的規模。在保障糧食供給量的基礎上,指導一定規模的土地進行經濟作物的種植,這樣既能夠提高土地經營者的經濟收入,又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和勞動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達到保障糧食安全的目的。
3.5加大農業機械補貼,完善配套農業設施 加大對農業機械的投入,增加購置農業機械的補貼資金,全面提高農業的機械化進程,解放勞動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組織群眾興修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這樣不僅能夠增加非農就業機會,又能相應的提高農業生產抵抗病蟲、天氣災害的能力,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生產力,降低生產風險,保障種糧大戶的利益。
3.6種養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規模化形成后,合理結合畜牧業,走種養結合道路,不僅能夠依附養殖業處理種植過程中剩余的秸稈等廢棄物,還能從養殖過程中獲得的動物糞便作為優質的有機肥料。推行循環發展模式,進行搭配生產,不僅能解決種植和養殖過程中廢棄物的污染問題,而且能夠節約種植、養殖成本,延長產業鏈條,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江耀斌.無為縣糧食規模化種植存在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1):111-114.
[2] 張偉麗,扈映,米紅.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及影響因素[J].東岳論叢,2013,34(1):160-164.
[3] 劉洋,邱道持.農地流轉農戶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機化研究,2011,33(7):1-6.
[4] 管叔琪,王光宇.積極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經營主體創業成長[J].農業科技管,2014,33(1):64-66.
[5] 劉衛柏,陳柳欽,李中,等.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新思索[J].理論探索,2012(2):96-99.
[6] 李羅保,王世春,錢紅燕,等.蔬菜規模化種植與直銷模式成本收益現狀淺析——以常州市為例[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12):63-64.
[7] 馮駿.桐城市規模化種植發展現狀與扶持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1):10-11.
[8] 紅梅.內蒙古欠發達地區規模化種植生產經營發展中的“瓶頸”亟待解決[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3(20):20-21.
[9] 田靜婷.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述評[J].經濟縱橫,2010(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