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綜合評估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地理地帶性規律與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針對目前面臨的生態問題與挑戰,提出了促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發展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林業生態工程;綜合評估;生態效益;地理地帶性;生態地理區域系統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192-05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3BAC03B04);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2012CB416906,2011CB40320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71196)。
作者簡介楊帆(1988- ),男,陜西興平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然地理綜合研究。*通訊作者,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自然地理綜合研究、氣候變化及其區域響應、土地利用變化模擬研究。
在人口急劇增長、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共同影響下,全球生態退化和環境破壞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危及到人類自身的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1]。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水資源缺乏、森林草原生態系統退化、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得以牢固樹立。為遏制生態退化和環境破壞,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現階段必須大力開展林業工程建設,充分發揮森林作為“大自然總調度室”的作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此,筆者在綜合評估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地理地帶性規律與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針對目前面臨的生態問題與挑戰,提出了促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發展的有效對策,旨在為相關部門開展林業生態建設提供借鑒。
1我國地理地帶性規律及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1我國地理地帶性規律任何一個地區的任何一種自然現象,包括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所表現出的特性盡管不同,但都具有緯向、經向和垂直3種地帶性[2]。根據我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從東到西,按照降水與干濕程度差異,我國可劃分為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4類地區(圖1),天然植被分布依次為森林、森林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森林的分布遵循水平和垂直地帶規律。從北到南分屬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五大氣候帶,森林水平地帶分布依次為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雨林。從垂直分布來看,在緯度越低、氣溫越高或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的氣候規律作用下,水平地帶的森林類型都在緯度較低的水平地帶內按垂直帶譜出現,而且是緯度越高,在垂直帶內出現的下限則越低。
1.2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我國自然生態環境本底脆弱,長期以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退化問題突出,生態形勢嚴峻。主要表現在:①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km2,約占國土面積的38%,是世界各國中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3]。近年來,很多地區水土流失面積、侵蝕強度、危害程度呈加劇趨勢,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km2。②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km2,并且每年還以2 460 km2的速度擴展[4-6]。③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簡稱“三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三化”草地面積135萬km2,約占草地總面積的1/3,并且每年還在以2萬km2的速度增加。一些地區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開墾草原,加劇了土地的荒漠化。④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我國已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7]。
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不僅影響人們目前的生存環境,同時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很大挑戰,有研究表明,我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開展以林業工程為主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人工措施進行生態系統恢復,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和多種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8]。林業生態工程是指根據生態學、林學及生態控制論原理,設計、建造與調控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工程技術,其目的在于保護、改善與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
開展林業生態工程研究一方面偏重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有利于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環境污染的治理(土壤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LandellMills等[9]對林業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經營及其未來的可能變化、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強調林業生態工程在可持續發展中的物質基礎作用、環境基礎作用和能源主體作用。另一方面,林業工程是一個包含著“社會-經濟-自然”符合生態系統全部內容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考慮各種有關產業的生態經濟同步發展與生態環境脆弱地帶的治理、保護、開發等方面存在的問題[10],注意從環境資源屬性入手,保護、開發和利用林業生態工程,尋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根據林業生態系統多功能的特點,以生態效益為主,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11]。
3我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概況
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根據林業大工程帶動林業大發展的思路,決定對原有十大林業工程進行重新整合,在一個時期內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六大工程(表1和圖2)。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解決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和其他地區的天然林資源保護、修養生息和恢復發展的問題;退耕還林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需要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改變農民傳統的耕種習慣,是最大的強農惠農項目,不僅對現階段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促進國家文明發展和人民殷實小康、實現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和子孫后代繁榮富足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三北和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我國涵蓋面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流域等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狀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北京乃至我國的“形象工程”,也是環京津生態圈建設的主體工程,主要解決北京周圍地區的風沙危害問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是一個面向未來、著眼長遠、具有多項戰略意義的生態保護工程,主要解決基因保存、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濕地保護等問題;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是我國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的骨干工程,主要解決我國木材和林產品的供應問題,也是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其他生態建設工程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六大林業工程的成敗和績效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體系和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范圍覆蓋我國97%以上的縣,總計劃投資將超過7 000億元。工程范圍之大、規模之大、投資之巨為歷史所罕見,成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和我國新世紀再造秀美山川的偉大壯舉[12]。
4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林業生態工程的開展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帶來了一定的生態效益。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生態退化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現象仍未改變,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4.1林業生態建設缺乏對自然地帶規律的認知林業生態工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對自然地帶規律的認知,不僅增加成本開支,而且會引發新的環境問題,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化。如熱帶的喬木移植到溫帶,要么是死亡,要么建設暖房并符合熱帶喬木所需要的熱量條件。前者是失敗,后者則成本加大數倍乃至上百倍。又如有些地方的林帶要靠人工澆水才能維持,也應屬于失敗。有學者根據干旱、半干旱區自然地帶特點提出應當重新審視三北防護林建設問題[16]。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大規模營造防護林既不利于防患沙塵暴,也不符合水資源短缺的客觀現實[17],完全違背客觀的自然地帶規律。
4.2工程規劃布局不合理規劃布局的不合理一方面體現在由于工程覆蓋范圍極大,林業工程區相互重疊程度高,且各項工程主導功能不同,建設期限與資金投入水平有差異,造成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混亂。如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與速生豐產用材林工程在東北地區大部分重合,也就是說該處不僅是天然林保護的范圍,也是我國用材林建設基地,但無法明確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以哪一個為重點進行建設,這種現象極有可能造成2個工程在該地區都難以充分發揮效益。另一方面,工程范圍劃分存在一定爭議,如天然林保護工程在東北地區主要是以大小興安嶺為主體進行建設,但二者北部交匯處卻并未被劃入工程區,而該地區氣候條件適合植被生長,且有天然森林分布,應納入天然林保護范疇。
4.3工程質量評判指標單一,“一刀切”現象嚴重目前林業工程主要以森林覆被率作為主要評判指標,是值得商榷的。以我國西北干旱區為例,適宜森林生長分布的區域面積有限,目前一些省區的森林自然覆被率多在5%以下。如果要求這些省區大面積植樹造林,以達到對濕潤、半濕潤地區要求的相同的森林覆被率指標,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因此,半干旱、干旱氣候下各省區環境與發展的協調應尊重自然,既應保證較高的森林覆被率,也不應片面追求不切實際的造林指標[18]。
4.4工程管理不規范,體制機制不完善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工程建設缺少生態補償等激勵機制,工程區相關利益群體對工程建設成效不夠關心;工程統籌規劃有待改進,工程計劃資金管理與工程組織實施相脫節,工程投資水平低、到位難、隨意性較大等。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對公益林和商品林沒有嚴格區分,未真正實行分類經營管理,林業生產關系無法理順。許多地區仍未依法確定山林屬權,承包者對林地承包經營權缺乏法律規范和保護,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對林業工程的開展造成影響。
5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對策與建議
5.1林業生態建設應以全國主體功能區劃為核心,合理進行統籌和規劃主體功能區劃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重要載體,具有綜合性特征。林業生態建設要根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進行合理統籌和規劃,構建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兩屏三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圖3、4)。
圖3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示意圖4國家級限制開發區布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要重點保護好多樣、獨特的生態系統,發揮涵養大江大河水源和調節氣候的作用;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要重點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護,發揮保障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作用;東北森林帶要重點保護好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發揮東北平原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北方防沙帶要重點加強防護林建設、草原保護和防風固沙,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實行封禁保護,發揮“三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南方丘陵山地帶要重點加強植被修復和水土流失防治,發揮華南和西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作用[19]。
5.2尊重自然地帶規律,科學開展林業生態工程地帶性建設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土壤、氣候、生物、地貌等)及其綜合體呈現強烈的地帶性分布規律,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類型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形成不同的植被分布。林業生態建設要注重對自然地帶規律的認識,秉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科學原則,切忌以森林覆被率作為我國各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指標。必須把地帶性原則作為林業生態建設的基本原則,尊重自然地帶規律,否則產生更大的生態問題。
在受季風作用影響的我國東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溫度水分條件好,有天然森林分布,林業工程應遵循森林分布地帶性規律進行植樹造林。在我國最北部——北緯50°以上的大興安嶺北部地區應以種植寒溫帶針葉林為主;在東北東部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應以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為主;在遼東半島與華北地區應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在秦嶺、淮河以南以及南嶺以北的西南、華中、華東與華南北部的遼闊地區應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在廣東、廣西、云南、臺灣諸省(區)的南部以及西藏東喜馬拉雅南坡地區應以熱帶季雨林、雨林為主。在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地區,植被類型以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為主,僅在山地的適宜部位有森林分布。林業工程建設應以恢復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局部地段可植樹,但不宜大面積造林。
5.3建立森林生態服務收費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恢復和建設的投資主體是政府,但同時應多渠道籌集補償基金,建立林業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按照“誰收益,誰補償”、公平合理的原則,一方面受益方向森林生態服務提供方直接或間接地提供經濟補償。凡受益于公益林或依靠森林資源從事各種生產經營活動而有直接經濟收入的單位(農業、水利、水電、旅游等部門)和個人均屬被征收對象,都必須繳納森林生態效益價值補償費用。另一方面,通過立法形式設立生態稅。為避免開征新稅難的問題,由政府職能部門出面,采取在增值稅和營業稅中附加的形式收取費用,為森林生態服務補償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5.4規范林地流轉制度,提高林地使用效率林地是林業再生產最根本的資源,是林業可持續經營的基礎。林地合理流轉是發揮林地效益、改變我國林地效益低下問題的根本途徑。隨著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首先,盡快制定相關法律規章,確保林地流轉的公開性、公平性和合法性。逐步取消對林地流轉的種種限制,并從流轉范圍、形式、程序等方面進行合理規范,確保林地流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依托市場,建立完善的林地價格體系。應按照市場規律,盡快研究建立林地市場價格體系,積極推行征占用林地按照市場價格進行補償的新機制。再次,加強對林地流轉的監督管理。對于可進行林地流轉的商品林地,針對林業生態服務與社會服務功能,林業主管部門應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法對林地的保護、利用、歸屬等進行組織、協調、控制和監督等職能活動,監督林地是否改變用途,生態環境是否遭到破壞。同時,建立更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林地使用權流轉方式,經營模式由單一形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屬于家庭承包經營的林地由承包者依法自主決定采用轉讓、轉包、出租、互換等方式進行;屬于集體經濟組織的林地主要采用拍賣、招標、公開寫上的方式進行流轉從而激活林地市場。
5.5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生態保護意識林業生態建設是我國生態建設和保護的主體,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陣地。要響應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宣傳教育、制度法規約束等手段切實提高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杜絕“邊治理、邊污染”等現象,嚴禁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來換取糧食增產、經濟增長,防止林地大量流失,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6結語
開展林業生態建設研究有助于提高工程決策水平和投資效益,促進我國林業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該研究以國家六大重點林業工程為研究對象,對目前林業工程生態成效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我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劃分,對自然地帶性規律與林業生態建設間的關系開展研究,科學認識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地帶性規律,提出如下幾點建議:①林業統籌與規劃應以主體功能區劃分為核心;②林業工程實施過程中注重對自然地帶規律的認知;③完善政策法規建設,建立健全林業規章制度;④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該研究從宏觀上對林業生態工程進行定性分析,且主要以理論指導與建議為主,對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未深入分析,存在一定不足。我國林業生態工程范圍廣泛、內容復雜,實際操作難度較大,且目前所開展研究主要強調的是靜態、定性的分析,而對于動態、定量的分析研究較少。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的銜接,進一步增強可操作性,同時運用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工程開展情況,定量分析工程存在問題與效益,仍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主題。
參考文獻
[1] 呂一河,傅伯杰,陳利頂.生態建設的理論分析[J].生態學報,2006,26(11):3891-3897.
[2] 孫鴻烈,張榮祖.中國生態環境建設地帶性原理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 World Bank.China.Air,Land and Water,Environmental Priorities for a New Millennium[R].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1:174.
[4] 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5] 國家科技委農村司.中國荒漠化災害及其防治對策白皮書——國家農業科學技術管理系列書籍[R].1998.
[6] 孫保平.荒漠化防治工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7] 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條文)[Z].1998.
[8] 李文華,李飛.中國森林資源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9] LANDELLMILLS N,FORD J.Privatising Sustainable Forestry:A Global Review of Trends and Challenges[M].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9.
[10] 馬兆俐.國內外生態工程發展比較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459-461.
[11] 陳蓬.中國林業生態工程管理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12] 林政,吳保國.我國林業工程項目管理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3):18-22.
[13] 國家林業局.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9-2013年)[Z].2014.
[14] 張蕾,程鵬.論政府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林業經濟,2002(9):26-30.
[15] 張逾倩,王玉芳.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效、問題及對策[J].林業經濟問題(雙月刊),2004,24(4):227-229.
[16] 伍光和,潘曉玲.西北地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思考[M]//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環境效應.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2:16-21.
[17] 王蘇民,林而達,佘之祥.環境演變對中國西部發展的影響及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54-86,181-182.
[18] 鄭度.西部開發中的生態與環境建設問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7-76.
[19] 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Z].2010.安徽農業科學,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29):10197-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