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遙感技術對化德縣七號鄉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利用GIS技術對遙感監測結果進行解譯與分析,對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同時對1995~2004年該鄉生態環境時空動態變化進行分析與評價。結果表明,七號鄉土地利用以草地和林地為主,其次為耕地,居民、交通建設用地面積很小;生態環境動態變化主要特點是林地、草地、水域面積在增加,耕地、農村居民點面積在減少,交通建設用地增加,而未能利用的土地面積在減少。
關鍵詞 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土地利用現狀;動態變化
中圖分類號S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387-02
基金項目陰山北麓丘陵區生態經濟型農業建設示范研究項目(20050305)。
作者簡介王海燕(1978- ),女,蒙古族,內蒙古興安人,高級工程師,博士,從事生態環境、固體廢物環境管理與技術工作。
遙感技術現已成為自然資源調查、環境動態監測中不可缺少的地理空間信息獲取、更新與分析的手段和數據源[1-6]。在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各種技術手段中,遙感調查是提高調查效率、縮短調查周期、節省調查費用的有效手段,也是今后進行較大區域范圍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的重要支撐技術。為此,筆者以內蒙古化德縣七號鄉為研究對象,利用不同年代的衛星數據監測其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旨在為該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區概況
七號鄉位于內蒙古化德縣東端,地理坐標114°28′~114°49′ E、42°06′~42°16′ N。土壤以栗鈣土為主,土層深厚,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大于10 g/kg。受半干旱氣候限制,生物資源大多數具有耐旱抗旱特征。植被資源中喬木以楊樹、榆樹為主,灌木以檸條、沙棘為主,牧草主要有克氏針茅、糙隱子草、披堿草、冷蒿等。
2遙感數據的采集和處理
該研究的遙感數據源有1995、2004年2期美國陸地資源衛星Landsat 5 TM 數據,影像幾何校正采用最小二乘法,校正方程采用2次多項式,重采樣使用雙線性插值法,影像分辨率為30 m,影像按4、3、2波段合成;2005年印度IRSP6衛星數據利用軟件ERDAS 8.5,采用bravey方法,按4、3、2與Pan波段進行融合,影像幾何校正采用最小二乘法,校正方程采用3次多項式,重采樣也使用雙線性插值法。
3圖像解譯
3.1分類系統1995、2004年土地分類體系采用全國二級分類系統。一級分為6類,主要根據土地自然生態和利用屬性;二級分為25個類型,主要根據土地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征。2005年的分類系統是以植被特征、遙感圖像可判識程度為依據,并結合研究目標,制定了2005年七號鄉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系統,結果見表1。
3.2解譯標志的建立 1995、2004年影像參考解譯標志均采用96B020102專題組建立的土地資源人機交互解譯全國各區域解譯標志。2005年印度IRS-P6影像解譯標志利用GPS對研究區域不同植被/土地利用類型進行定位,并結合圖像特征,建立了研究區域影像解譯標志[7]。
3.3解譯分析以Arcview為解譯處理軟件,用人工目視解解譯的方法,對1995、2004和2005年影像分別進行了目視解譯。其中1995、2004年采用手工勾繪和修改方法獲得動態變化數據。
4結果與分析
4.1土地利用/土地覆蓋現狀分析根據2005年七號鄉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系統,通過目視解譯方法,獲得2005年七號鄉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結果見表2和圖1。
4.2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分析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生態環境演變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密切相關,而且土地利用作為一種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變化的一種反應方式,特別是典型農牧交錯帶上生態環境的變化更為重要。項目結合實地調查,對1995、2004年七號鄉遙感影像進行解譯,獲得2年度生態環境本底數據,并獲得動態變化數據,結果見表3和圖2、3。
從表3的解譯結果可以看出,1995~2004年該鄉草地面積共增加5 160.40 hm2,其中低覆蓋度草地、高覆蓋度草地分別增加38.36、 13 099.89 hm2,中覆蓋度草地減少7 977.85 hm2。耕地面積減少了5 265.54 hm2,其主要變化為:4 430.98 hm2耕地轉變為高覆蓋度草地,171.31 hm2耕地轉變為中覆蓋度草地,575.64 hm2耕地轉變為低覆蓋度草地,注:a、b分別代表1995、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