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檢驗綿山羊雙羔素的免疫效果,提高中國美利奴羊的繁殖率,增加養羊的經濟效益。[方法]應用綿山羊雙羔素(睪酮-3-羧甲基肟·牛血清白蛋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鞏乃斯種羊場和新疆生產兵團76團分別免疫中國美利奴新疆型羊841只和軍墾型羊3 502只。[結果]新疆型試驗組產羔率為143.68%,對照組產羔率為125.10%,試驗組比對照組提高產羔率18.58%;軍墾型試驗組產羔率為120.27%,對照組產羔率為105.05%,試驗組產羔率比對照組提高15.22%。[結論]綿山羊雙羔素可以提高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和軍墾型羊的產羔率。
關鍵詞綿山羊雙羔素;中國美利奴羊;繁殖率;雙羔率;產羔率
中圖分類號S8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168-03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子課題(2011BAD28B0514)。
作者簡介馮瑞林(1959- ),男,甘肅蘭州人,助理研究員,從事家畜繁殖育種研究。
中國美利奴羊(Chinese Merino)是在新疆、內蒙古、吉林等地區以澳洲美利奴公羊與波爾華斯羊、新疆細毛羊和軍墾細毛羊母羊通過雜交培育而成,是我國目前最好的細毛羊品種。中國美利奴羊具有體質結實、適應性強、耐粗飼、毛叢結構好、羊毛長而明顯彎曲、油汗白色和乳白色、含量適中均勻和凈毛量高的特點。中國美利奴羊成年羊平均體重公羊為91.8 kg,母羊為43.1 kg;種公羊平均剪毛量為16.0~18.0 kg,種母羊為6.41 kg;成年公羊毛長11~12 cm,母羊毛長9~10 cm,細度64~70支,以66支為主,凈毛率在50%以上。成年羯羊屠宰前平均體重為51.9 kg,平均胴體重為22.94 kg,平均凈肉重為18.04 kg,屠宰率為44.19%,凈肉率為34.78%。中國美利奴羊分為4種類型:新疆型、新疆軍墾型、科爾沁型、吉林型。平均產羔率為117%~128%[1-3]。筆者在鞏乃斯種羊場和新疆建設兵團76團進行試驗,試驗羊為中國美利奴羊新疆型和軍墾型,試驗地均在伊犁州,自然環境相似,飼養管理模式基本一致。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研制的綿山羊雙羔素(睪酮3羧甲基肟·牛血清白蛋白),劑型為油劑型綿山羊雙羔素。綿山羊雙羔素在途中運輸時應采用保溫箱和冰瓶保存,保存的溫度為0~8 ℃,切忌抗原結冰[1](不能使用)。
1.2試驗動物的選擇鞏乃斯種羊場選擇5群母羊(新疆型),年齡2.5~6.5歲,其中試驗組3群841只,對照組2群568只,早春產羔,試驗組剪毛后平均體重42.91 kg,對照組剪毛后平均體重43.23 kg。76團試驗羊分為3個試驗點(軍墾型),年齡為2~6歲,其中興牧公司示范點試驗組568只,對照組825只;76團試驗點,試驗組1 835只,對照組1 047只;美利奴公司試驗點試驗組1 191只,對照組720只。所有的試驗羊均為沒有繁殖障礙的健康母羊。
1.3免疫方法鞏乃斯種羊場試驗點,76團所屬的3個試驗點,免疫時間基本一致,都是在配種前6周進行第1次免疫注射綿山羊雙羔素1 ml,間隔3周進行第2次免疫注射,注射劑量與第1次相同,所不同是鞏乃斯羊場采用肌肉注射,而76團的3個試驗點采用耳后頸側皮下注射。
1.4配種時間以常規鮮精人工授精為主,公羊補配為輔,配種時間8月20日~10月3日,共計45 d,采用人工授精。此后再用1∶40的比例投放公羊補配。
1.5飼養管理參試公、母羊必須分群管理,防止公羊群混入試驗母羊群。試驗羊均采取配種結束后,轉入秋草場繼續放牧,冬季以舍飼為主。
2結果與分析
2.1發情與受胎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試驗Ⅰ組(新疆型)中國美利奴羊的發情率與受胎率分別為93.94%和89.30%,與對照Ⅰ組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Ⅱ組、Ⅲ組和Ⅳ組中國美利奴羊的(軍墾型)的發情率分別為94.99%、100.00%和100.00%,與對照Ⅱ組、Ⅲ組和Ⅳ組差異不顯著(P>0.05)。但是,試驗Ⅲ組和Ⅳ組的發情率均比試驗Ⅱ組的發情率高4.49%,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Ⅱ組、Ⅲ組和Ⅳ組的受胎率分別是90.30%、93.95%和93.12%,與對照試驗Ⅱ組、Ⅲ組和Ⅳ組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Ⅲ組和Ⅳ組的受胎率比試驗Ⅱ組分別高4.70%和1.88%,差異不顯著(P>0.05)。
2.2產羔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試驗Ⅰ組產羔率和雙羔率
2.3單羔與雙羔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試驗Ⅰ組單羔和雙羔的平均初生體重分別為(4.20±0.71)和(3.41±0.55)kg,與對照Ⅰ組差異不顯著(P>0.05)。但是,試驗Ⅱ組的單羔和雙羔平均初生體重分別為(3.40±0.28)和(2.89±0.15)kg,與試驗Ⅰ組差異顯著(P<0.05)。
2.4年齡與雙羔情況從表4可以看出,2歲、3歲、4歲、5歲和6歲羊中國美利奴羊的雙羔率分別為8.33%、25.93%、30.48%、33.58%和15.87%,4歲和5歲羊的雙羔率與2歲羊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4歲和5歲羊的雙羔率與6歲以上的羊相比差異顯著(P<0.05);3歲羊的雙羔率與2歲羊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3歲羊雙羔率與6歲羊相比差異顯著(P<0.05)。
2.5體重與雙羔情況從表5可以看出,體重為41~45 kg的羊雙羔率最高,達到36.84%;體重為31~34 kg的羊雙羔率最低,僅有12.00%;體重41~45 kg與體重31~34 kg的羊雙羔率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體重41~45 kg與體重46 kg以上的羊雙羔率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體重41~45 kg與體重35~40 kg的羊雙羔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體重35~40 kg與體重31~34 kg和體重46 kg以上的羊雙羔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體重46 kg以上的羊與體重31~34 kg的羊雙羔率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
3討論與結論
3.1綿山羊雙羔素對發情和受胎的影響該試驗中試驗組組間的發情率和受胎率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Ⅲ組和Ⅳ組的發情率較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分別提高6.16%和4.49%,差異不顯著(P>0.05)。造成發情率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光照、溫度、營養和年齡等因素[4-5],試驗是按照母羊每年自然發情時間實施的,不存在光照和溫度的影響,造成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發情率低的原因可能是老齡和幼齡羊比例高,配種前補飼的量不足和羊只膘情中等偏下。這說明綿山羊雙羔素對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和軍墾型羊發情率和受胎率沒有影響。
3.2綿山羊雙羔素對產羔率的影響試驗組產羔率比對照組提高16.08%,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雙羔率比對照組提高15.96%,差異顯著(P<0.05)。新疆型試驗組產羔率比對照組提高18.58%,軍墾型試驗組比對照組提高15.22%,新疆型試驗組與軍墾型試驗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綿山羊雙羔素對提高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和軍墾型羊的產羔率和雙羔率效果明顯。該試驗試驗Ⅲ組產羔率和雙羔率不高,僅比對照Ⅲ組提高6.85%,差異不顯著(P>0.05),其主要原因是試驗羊妊娠后期補飼量沒有增加,造成營養平衡失調,可能引起懷雙羔母羊吸收一個胎兒。據報道,在母羊膘情較差條件下,配種前母羊體重每增加1 kg,其排卵率提高2.0%~2.5%,產羔率提高1.5%~2.0%[6-8]。因此,使用綿山羊雙羔素必須加強試驗羊的飼養管理,供給的營養必須滿足母體哺育胎兒的需要。
3.3年齡和體重對雙羔素作用的影響該試驗表明中國美利奴軍墾型羊年齡3~5歲母羊雙羔率高,均可以提高25.00%以上,初產和6歲以上母羊雙羔率最低,僅可以提高12.00%以上。體重35~40 kg和41~45 kg的羊雙羔率可以提高30.00%以上,體重31~34 kg和46 kg以上雙羔率可以提高12.00%以上。年齡在4~5歲、體重40~45 kg的中國美利奴羊使用綿山羊雙羔素效果最好。據報道,母羊的雙羔率隨母羊生產胎次的增加而呈上升趨勢,此次試驗也應證這一點。還有人認為母羊的體重與產羔率有強正相關,與此次試驗的結果不一致,有待進一步研究。
3.4綿山羊雙羔素對羔羊初生重的影響新疆型試驗組單羔和雙羔初生重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新疆型試驗組單羔和雙羔初生重與軍墾型試驗組比較,單羔初生重提高0.8 kg,雙羔初生重提高0.5 kg,差異顯著(P<0.05)。中國美利奴新疆型羊使用綿山羊雙羔素對羔羊初生重沒有影響。由于軍墾型對照組沒有對單羔和雙羔稱重,無法判定綿山羊雙羔素對中國美利奴軍墾型羊羔羊初生重有無影響。羔羊的初生重與繁殖季節、年齡和體重有關。
參考文獻
[1] 焦碩,馮瑞林,孫曉萍.國產甾體抗原雙羔素的應用效果[J].家畜生態學報,2006,27(6):247-249.
[2] 乃比江,張如志,巴哈提,等.雙胎素對細毛羊產羔率的影響[J].草食家畜,2006,133(4):33-37.
[3] 趙文生,張亞君,楊爾濟.利用TIT雙羔素提高綿羊繁殖力的效果[J].新疆畜牧業,1997(1):41-42.
[4] 任有蛇,岳文斌,張開亮,等.雙胎素免疫提高母羊繁殖力的研究與應用[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5(10):78-79.
[5] 朱以萍,馮瑞林.國產綿羊雙羔素的研究概況及推廣應用中的有關問題[J].中國畜牧雜志,1999,35(3):57-58.
[6] 賈開健,荊文學,高長江.應用雙羔素提高細毛羊繁育率的試驗報告[J].中國草食動物,2006,26(4):31-32.
[7] 曾培堅,石國慶,楊永林,等.“雙羔素”在新疆細毛羊中的應用[J].中國畜牧雜志,1994(2):17-18.
[8] 張如志,沙烏塔力.TIT雙胎素提高細毛羊冬產雙羔率試驗[J].新疆畜牧業,199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