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SWOT 分析法,通過分析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得出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優勢大于劣勢、機遇大于威脅,并提出了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河南省;林下經濟;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190-02
基金項目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課題(2014046)。
作者簡介鄧坦(1983- ),女,河南新安人,助理工程師,碩士,從事林業調查規劃研究及森林資源監測工作。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進行合理的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和休閑游憩、科普教育、文化健身等與森林景觀利用相關的活動[1]。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林蔭空間發展林下經濟,建立以林為主,同時兼營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相關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相結合的立體林業經營模式,替代單一的靠砍樹發展林業經濟的生產方式,有利于調動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和林產品供給,是林業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最佳切入點之一,更是建設美麗河南、實現河南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SWOT分析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因素、弱點因素、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通過調查羅列出來,然后運用系統分析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2]。筆者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了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對策,旨在為”十三五”時期河南省林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美麗河南提供參考。
1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優勢分析
1.1區位優勢河南省地處我國中部偏東,是承東啟西、連貫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擁有鐵路、公路、航空等相結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京廣、京九、太焦、焦柳、隴海、侯月、新月、新菏、寧西9條鐵路干線經過河南,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鐵路網。2011年底,河南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4.8萬 km;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 196 km,連續6年位居全國首位;干線公路總里程達1.8萬km。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為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2自然條件優勢河南省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有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占總面積的55.7%、26.6%、17.7%。河南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征為冬長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風沙,夏季炎熱雨水多,秋高氣爽日照長。河南省年均氣溫12~15 ℃,≥10 ℃的活動積溫4 000~5 000 ℃;年均降水量600~1 200 mm,主要集中在夏季,具有年內分布不均、年際差異較大的特點;年均日照時數2 003~2 638 h,年均無霜期190~230 d。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有利于林木生長發育。山區土壤主要有黃棕壤、棕壤和褐土,土層厚度為30~80 cm,腐殖質層厚5~15 cm;平原土壤主要有潮土、風沙土、沙姜黑土等類型,pH 6.5~7.5,肥力較高,是發展林業的理想場所。豐富的氣候資源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
1.3林業資源優勢根據最新的2013年第8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統計,河南省林業用地總面積504.98萬hm2。其中,喬木林(包括經濟林)面積359.07萬 hm2,竹林面積2.74萬hm2,疏林地面積3.57萬hm2,灌木林地面積57.74萬hm2,未成林地面積10.01萬hm2,苗圃地6.82萬hm2,無立木林地10.96萬hm2,宜林地56.64萬hm2,林業輔助生產用地0.17萬hm2。森林覆蓋率21.5%,植被兼有華北、華中、西北、東北四大區系的特色。尤其是西部山區保留著極其豐富的植物資源,是河南省植物資源的寶庫。河南省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為253.10萬hm2。
2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劣勢分析
2.1基層林下經濟發展的服務機構不健全目前,一些縣(市、區)林業局對林下經濟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為林下經濟發展的服務機構,缺乏相應的中介組織機構,發展缺少必要有效的指導和服務,造成林地流轉困難,林下經濟產業化難以形成。
2.2缺少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于2013年完成,同時,全省125個縣(市、區)和17個省轄市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基本完成。但各級政府的扶持和推動力度不大,沒有形成“政府推動、企業拉動、市場拉動”的格局,且資金扶持力度小,林下經濟發展的吸引力不足。
2.3全省林下經濟發展不平衡,林地利用率低河南省林地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山區, 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林下經濟發展重點也在西部、南部山區,主要發展林下種植中藥材、食用菌,林下養禽、養畜、養蜂、野生動物馴養和森林旅游等。而平原地區是河南省糧食主產區,農業經營條件較好,森林資源相對較少,依托森林資源發展的林下經濟較薄弱,地區間林下經濟發展不平衡。同時,林下經營模式和品種相對單一,林地利用率低,影響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
2.4林下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林農仍是傳統的農戶個體,經營分散,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沒有形成規模,組織結構分散,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龍頭企業和農民林業合作組織參與度不高,影響力不足,帶動能力不足。
2.5林下經濟產品附加值低,缺乏產品精深加工目前,河南省林下經濟產品中藥材、香菇、糧食、林下養殖均以生產基礎原材料為主,缺乏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規模化程度不高。
3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機遇分析
3.1中央、省級文件出臺,省、市、縣三級分別制定規劃,為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豫政辦〔2012〕89號)精神,全省125個縣(市、區)和17個省轄市分別完成縣級、市級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的編制,在此基礎上,河南省林業廳組織力量編制了《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為全省、縣(市、區)林下經濟發展明確目標,定位區域特色,制定建設任務。
3.2中原經濟區建設為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中原經濟區建設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道路。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糧食和農業生產大省,在保證耕地紅線不變的前提下,建設美麗河南、生態河南更需要林下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2013年第8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河南平原主要造林樹種是楊樹,面積占28.99%,帶、片、網相結合的多功能農田防護林體系是河南糧食穩產、高產的保障,是構筑平原農區的生態屏障。平原區發展林下養禽、養畜,林下種藥種花、發展食用菌;郁閉度較低的地方發展林下種菜、種小雜糧等經濟作物。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道路為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3.3全省集體林權改革基本完成,為林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河南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經過調查摸底、勘界確權、建檔發證、總結驗收4個階段,到2011年底,全省集體林地明晰產權面積451.68萬hm2,占全省集體林地面積的99.80%,辦理林權證230萬本,發證面積達421.56萬hm2,林權證發放率93.20%,基本完成確權發證任務。同時,深化改革工作也全面展開。集體林權管理體系逐步健全;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目前,全省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1 800余家;公益林森林保險試點工作全面啟動,將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全部納入了政策性保險試點;林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4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威脅分析
4.1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作為新興事業,林下經濟涉及到農、林、牧、副、漁、環保、衛生、銀行等多個行業與部門的參與協調與配合,涉及建設經營管理主體較多,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能夠保證林下經濟合理、合法、合規、健康、高速的發展。
4.2林下經濟發展受市場經濟波動大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關系、產品產量、產品品質、消費者喜好等均影響相關林產品的銷售。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都直接影響林下經濟發展,受市場波動較大,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推進,林下經濟產品競爭更加激烈。新的替代品也會擠壓林下經濟產品的利潤空間。
4.3林下經濟發展受自然災害影響大森林資源具有長期性、不穩定性,河南自然災害主要是旱災、水災、風沙(大風、沙塵暴)、蝗蟲、干熱風、霧霾等,自然災害直接影響林下經濟產品的產量和品質,且不能人為控制,影響大、危害重。
通過上述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分析,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優勢大于劣勢,機遇大于威脅。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抓住機遇,應對威脅,河南林下經濟發展才能走好“三化協調”、美麗河南的林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5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5.1堅持生態優先、合理利用,確保生態資源受保護保護生態是發展林下經濟的基礎和前提,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在確保森林資源安全的前提下,重點開發利用商品林林下資源。在確保生態功能充分發揮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利用生態公益林發展林下經濟。
5.2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區域特色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布局劃分為北部山區、西部山區、南部山區和平原地區4個區域。北部山區涉及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濟源5市的18個縣(市、區),該區適宜發展林下種藥、林下種草、林下養蜂及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林下餐飲等。西部山區涉及鄭州、洛陽、三門峽、許昌、平頂山、南陽6市的39個縣(市、區)。該區是河南省林下經濟的主要發展區域,適宜發展林下種植中藥材、食用菌,林下養禽、養畜、養蜂、野生動物馴養等,同時發展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生態療養。南部山區涉及信陽、駐馬店、南陽3市的11個縣(市、區),該區鮮明的“紅色”文化、南北過渡氣候條件以及豐富的林業資源為開展森林景觀利用提供了優越條件。該區適宜發展林下種藥、種茶和開展森林景觀利用,可適度發展林下養殖。平原地區包括黃淮海平原及南陽盆地,涉及開封、商丘、周口等15個省轄市的91個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