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福利經濟學的視角出發,分析了社區與鄉村旅游的主要矛盾,同時也進行了福利經濟學與社區、鄉村旅游的耦合分析,最后從研究討論的社區村民與鄉村旅游者兩大主體出發,給出了社區與鄉村旅游共同發展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 福利經濟;社區;鄉村旅游
中圖分類號S18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221-02
作者簡介陳丹微(1990- ),女,浙江寧波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通訊作者,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區域經濟與管理、旅游管理研究。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旅游,旅游者在完成旅游活動之后就與當地社區脫離了關系,他們帶來旅游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破壞、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鄉村旅游是旅游形式中較重要的一部分,而其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缺少科學指導與監管監察,鄉村旅游與當地社區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為福利經濟學,將社會的價值判斷引入經濟學領域,其強調的價值判斷與社會成員的福利使經濟學的研究變得更加合理,更有彈性。因此,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探究社區與鄉村旅游的共同發展是可以找到契合點的。
1社區及鄉村旅游
1.1社區在社會學和地理學中,社區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19世紀末,“社區”這個概念由德國的弗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1887年他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提出,社區是具有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彼此之間有親密關系的人生活的一定地域。社區從側重點不同來說分為功能主義與地域主義,這里認為社區是地域主義,即按照地域空間來劃分社區。
鄉村社區是針對“城市社區”提出的,指的是擁有相對完整和穩定的社區結構、功能以及社會認同感的鄉村社會空間。
1.2鄉村旅游早在1885年,法國就出現了鄉村旅游,隨后歐美等發達國家也開始大規模發展。由于特定的環境,我國是在20世紀70年代才逐漸出現一些政治性的鄉村旅游接待活動,真正意義上鄉村旅游的興起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至今發展不過20余年。
對于鄉村旅游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并未達成統一認識。國外的觀點主要認為鄉村旅游是基于農業,包括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自然與生態等多種形式的發生在鄉村區域的旅游活動。國內的主要觀點認為鄉村旅游是一種以鄉村及其所包含的內容作為旅游吸引物,發生在鄉村地區的旅游活動。
不難看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對鄉村旅游的定義都是以鄉村元素作為載體,鄉村地域作為旅游活動的發生場所定義的,而鄉村旅游活動的發生必將與當地的人、環境、社會產生關系,換言之就是與其所在的鄉村社區產生關系。因此,該研究中鄉村旅游的定義為:以鄉村元素作為旅游吸引物,并與鄉村社區產生關系的旅游活動。
1.3鄉村旅游與社區的主要矛盾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的一種形式,能促進當地社區以及相關產業發展,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但是,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與當地的社區也產生一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
1.3.1鄉村旅游對村民傳統生產方式產生沖擊。在中國,鄉村居民大多以土地為生活資料進行勞作生產。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村民的土地被征收,就面臨著失業的危機。而鄉村旅游的發展必然產生需求,包括吃、住、行、游、購、娛這些旅游基本需求,有需求就要有供給,村民就成了旅游供給最大的來源,這就意味著村民放棄傳統的勞作生產轉而扮演旅游供給者的角色。同時,旅游業又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會造成社區旅游就業的季節性波動,從而產生不穩定性。
1.3.2鄉村旅游對當地社區的社會文化產生沖擊。對社區村民來說,旅游者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是長期的、持久的。鄉村地區相對于城市地區而言,在經濟發展、思想觀念、文化價值、行為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據調查研究,進行鄉村旅游活動的旅游者大多是從城市來的,他們的各方面行為都會對當地的社區造成影響。當地的社區村民會模仿外來旅游者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不斷縮小城鄉差別,日漸導致鄉村地區失去原有的特色,同時社區村民一時無法達到外來旅游者的生活水平,可能會產生一些極端思想。另外,鄉村旅游的發展可能會導致鄉村原本的社會面貌不復存在,對道德體系、傳統文化造成不可逆轉的打擊。
1.3.3鄉村旅游對當地社區的環境產生沖擊。鄉村旅游景點一般處于可進入性較差的地區,生態環境相比城市來說更原始、更簡單,鄉村旅游要發展就必然要規劃,在規劃過程中可能存在規劃不科學而導致環境破壞的問題,同時,鄉村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例如噪聲污染,產生更多的生活垃圾、土壤污染,破壞當地固有景觀等,這些問題會造成當地社區的環境承載量下降,居住質量變差,導致當地村民對發展鄉村旅游產生反感情緒,影響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福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2.1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福利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其基本理論有功利論、舊福利經濟學理論、新福利經濟學理論、函數論等,無論是何種理論,研究內容都是經濟社會的福利問題。其中,福利經濟學研究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帕累托最優狀態、外部效應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該研究主要運用帕累托理論與外部效應理論來分析社區與鄉村旅游的共同發展。
帕累托最優狀態是指在資源分配中,在不使任何一個人的情況變壞的狀態下,也不可能再讓某些人的情況變好,這是一種已經達到資源最佳配置的狀態。帕累托改進是指在不使任何人情況變壞的條件下,至少使一個人情況變好,這是一種還能向帕累托最優狀態靠攏的一種變化。
外部效應理論是指個體經濟單位的行為對社會或者其他部門造成了影響卻沒有承擔相應的義務或獲得回報[1]。換言之就是個體經濟單位未考慮某一經濟活動的收益或者成本而造成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情況。外部效應分為帶來好處的正效應和產生壞處的負效應。
2.2福利經濟學與社區、鄉村旅游發展的耦合分析鄉村旅游的發展必然會產生外部效應。正效應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帶動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增加當地社區村民的就業機會,提高收入等,然而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負效應,例如對當地社區造成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原始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增加了資源配置的成本。市場經濟中的所有經濟活動都是建立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的,同時在外部負效益的狀態下,資源是不可能自動完成優化配置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帕累托最優狀態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資源的配置永遠都有帕累托改進的空間,鄉村旅游發展與社區的生存都需要消耗資源,但是資源的總數是有限的,因此要不斷進行帕累托改進,消除鄉村旅游給社區造成的外部負效應,而理論是抽象的,需要采取實際的改善措施。
3基于福利經濟學的社區與鄉村旅游共同發展策略
社區村民與旅游者是通過鄉村旅游而發生聯系,主體行為者在于人,要想取得社區與鄉村旅游的共同發展,必須雙方共同努力,不斷進行帕累托改進來消除外部負效應。該研究主要從當地社區與鄉村旅游的行為主體提出發展策略。
3.1社區發展的行為主體——村民
3.1.1改變傳統生產模式,轉變成為旅游社區。當地社區之所以會與鄉村旅游的發展產生矛盾,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鄉村地區傳統的生產方式未改變,村民未適應扮演一個旅游供給者的角色。筆者認為,可以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必然有其自身的優勢及特點,從一個普通的社區轉變為旅游社區是可行的。秘魯的Taquile島安第斯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安第斯社區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旅游發展進程完全由社區內部控制,不會產生決策與旅游實際發展情況脫離的現象。其次,社區內居民參與旅游完全依照公平、公正的參與原則進行,無論是旅游決策,還是整個旅游過程中的項目出售,都做到了相對透明的民主、公平[2]。在這樣的情況下,社區村民在充分認識到旅游所帶來的好處時,會自覺地將本土社區向旅游社區轉變。
3.1.2保護當地優秀傳統文化,主動向旅游者宣傳。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時代,優秀的傳統文化顯示不出其重要性,但是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有交流,若本土的文化特色體現不出來,隨著旅游的發展,外來文化就會取代本土文化成為主流,而外來文化一般都是大眾化的,久而久之,當地的鄉村旅游也就變得沒有特色,無法繼續發展。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初期,就應該樹立保護優秀文化的觀念,主動對當地社區村民進行培訓。首先,要強調本土優秀文化的重要性,讓社區村民充分意識到保護本土文化是一種義務。其次,社區的許多村民對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非常了解,因此要進行系統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可以包括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風貌等各個方面。最后,在村民對本土文化形成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培養一種積極主動對外宣傳本土文化的社區氛圍,讓外來旅游者在進行旅游活動時能充分感受到本土的鄉村氣息。
3.2鄉村旅游的行為主體——旅游者
3.2.1樹立綠色消費觀念,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福利經濟學的思想是要追求每個人的社會福利,然而又不能以犧牲他人福利來獲得自身的福利。鄉村旅游者在從外地進入到目的地社區進行旅游活動時,不應該犧牲當地社區村民的福利來獲得自身旅游的滿足感。因此,旅游者要樹立綠色消費的觀念,在獲得自身旅游需求的同時,使對當地社區福利的損害最小化。
3.2.2與當地社區村民友好相處,和諧旅游。在近些年發生過的旅游事件中,有許多是因為旅游者以一種消費者的高傲心態與旅游目的地村民發生沖突。不管是什么旅游目的地,當地的村民都會對外來的人事物產生防備心理。鄉村旅游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旅游中不可對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風俗進行不恰當的評論或者攻擊,會造成當地社區村民的反感,不利于社區與鄉村旅游的共同發展。
4結論與不足
現在的鄉村旅游中存在不少問題,最大的矛盾主體就是當地社區與鄉村旅游者。經濟的增長和旅游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的重要形式,在發展中所產生的環境惡化與資源短缺問題與當地社區間產生矛盾。想調解這種矛盾,必須考慮到社區在鄉村旅游中所扮演的角色,筆者運用福利經濟學中的合理內容對社區與鄉村旅游的共同發展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