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通因天然獨特的地理條件,海洋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與之相比,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則起步較晚。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發端、改革和快速發展3個階段。目前,南通市沿海地區已基本形成了海洋旅游文化產業、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文藝產業等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并成為引領南通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這得益于政府對歷史遺存的保護、對新海洋產業資源的開發以及海洋產業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與此同時,南通在海洋文化產業格局等方面還有待調整。
關鍵詞 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歷史借鑒
中圖分類號S-0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431-03
作者簡介樓蘭(1982- ),女,江西南昌人,講師,博士,從事海洋文化研究。
南通東靠黃海,有漫長的海岸線;南臨長江,是長江水系江河運輸直達中轉的樞紐。這種特殊的地域特點,促使南通沿海先民們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無垠的海洋,萌發了海洋意識,從而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傳統。然而,與之相關的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起步則較晚。到目前為止,南通的海洋文化產業,乃至整個國內的海洋文化產業仍可被稱為是一個新興的產業。
1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
1.1發端階段新中國解放后到1978年以前,是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的發端階段。這一階段,海洋文化產業并沒有出現,但南通比較重視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保護工作。海洋文化產業資源是指可供人們利用的、用于海洋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各種文化資源。具體可分為海洋自然風光資源、海洋歷史人文資源、海洋文學藝術資源、海洋風俗民情及信仰資源、海洋飲食文化資源等8個主要類別[1]。海洋文化產業資源是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改革開放以前,南通地區對海洋文化遺產的重視,為今后海洋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保障,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1.1重視對南通博物苑的建設工作。南通博物院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公共博物館。自1938年3月后,南通博物苑因戰亂慘遭破壞,博物苑的藏品大部分被劫被毀。新中國成立后,南通市人民政府開始致力于恢復南通博物苑的工作。1950年,南通博物苑修建委員會成立,歷時一年基本完成第一次的修建工作,并改稱為“南通博物館”。1957年,再次修建南通博物館,將之前移交江蘇省博物館籌備處的館藏文物和大部分家具恢復至原址。經過歷年的修建,南通博物苑才得以新生。這為今后南通的海洋旅游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1.2重視對“呂四漁民號子”、“海安龍舞”、“海安花鼓”、“海門山歌”等海洋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呂四古稱“東瀛洲”,唐五代時僅是一片沙洲,后水草茂盛,在那居住的漁民日漸增多。漁民下海捕魚時,要出力、出勁,就必須打號子,于是產生了漁歌。“呂四漁民號子”既是一種與傳統海洋捕撈作業相匹配、作為傳遞勞動信息、協調勞動節奏的號令,也是為漁民勞作抒懷、交流情感的娛樂形式,更是一種能夠完整記錄呂四傳統海洋捕撈作業全程的音樂史料。“呂四漁民號子”是在勞動中產生的原生態漁歌,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解放后,南通非常重視對“呂四漁民號子”的保護工作,進行過幾次采風活動,如1962年由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張仲樵帶領王小桃、郭真、費承堅等音樂工作者到呂四地區采風,搜集整理了呂四漁民號子10多首,這為今后相關的海洋文化產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素材。
1.2改革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初,是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的改革階段。這一階段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和發端階段一樣,繼續保護海洋文化產業資源,且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社會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的變化,在保護海洋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使之成為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雖然這一階段真正意義上的海洋文化產業尚未形成,但以贏利為目的的海洋文化活動已經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已經開始興起。
1.2.1重視對濠河等自然景觀資源的治理工作。濠河是環繞南通老城區的一條護城河,也是國內保留最為完整、國內僅存的4條古護城河之一。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和嚴格管理,濠河逐漸成為一條臟、亂、臭的大水溝。1986年,南通市政府出臺了《濠河十年整治規劃》,開始整治濠河。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濠河面貌煥然一新。近年來,南通市政府又制定了濠河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修復開發規劃,旨在形成具有濃郁江海風情的博物館群。這些工作,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濠河這一重要自然資源,而且還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確保了南通老城區的海洋旅游文化產業的永續發展。
1.2.2繼續重視對南通博物苑的建設工作。南通博物院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經文化大革命之后,南通博物苑受到一定程度的毀壞。改革開放以后,南通市政府逐漸恢復南通博物苑原名及原貌,并全面地規劃和建設南通博物苑。原有的南館、中館和北館等老建筑受到完好的保護;一些遭毀的早期場景,逐步得到復原;館內藏品則以歷史文物與自然標本并重,歷史文物時間跨度自新石器時期直至當代;自然標本包括南通地區海洋等自然資源的藏品、標本等。近年來南通博物苑已經先后成為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是人們了解南通、親近海洋、接受海洋文化熏陶以及海洋旅游休閑的理想場所。
1.2.3對“呂四漁民號子”、“海安龍舞”、“海安花鼓”等海洋民俗文化資源有所發展和創新。龍舞是海安地區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遺產。20世紀80年代,海安文化館專門對海安龍舞藝術進行了搜集整理工作,并3次將蒼龍舞推薦到北京為中央領導同志出演,獲得好評;同時在文化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廣場民族民間舞蹈會演中獲“金孔雀”大獎。之后龍舞又代表中國民間藝術出訪了日本、歐洲等國,并成為壓臺節目,廣受觀眾的贊嘆[2]。
1.2.4開始進行海洋文化設施建設,開展包括海洋文化在內的多種文化活動。1978年以來,南通按照中央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在推動沿海開放開發的歷史進程中,文化事業單位興起了“以文補文”的活動,進行海洋文化設施建設,開展多種包含海洋文化在內的文化活動,比如建立圖書室、地方戲團隊等,進行有償服務,所得利潤用以補充財政經費的不足[3],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南通如東縣長沙鎮的“海上迪斯科”。東縣長沙鎮位于南黃海之濱,其灘涂面積廣大,盛產文蛤、竹蟶、紫蝦等珍貴的海產品。1987年,一群來自加拿大的專家和美國留學生在如東無邊無際的灘涂上,和著音樂的節拍,光著腳丫子踩沙灘,踩著踩著,沙土里就漸漸冒出文蛤來。從此,灘涂踩蛤這一傳統勞作方式被更名為“海上迪斯科”,并成為當地一個特色旅游娛樂項目。之后,如東進一步完善“海上迪斯科”旅游項目,建立踩文蛤旅游基地,并逐漸成為如東一項集觀光、旅游健身、品嘗海鮮為一體的旅游項目,也成為全國第一個海上生態旅游項目。如今的“海上迪斯科”成為如東旅游節慶活動的知名品牌,在江蘇地區乃至全國享有聲譽。
1.3快速發展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是南通海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南通的海洋文化產業因受到國家政策和經濟的支持而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局面。
1.3.1順應國家海洋戰略,出臺相應政策,指導南通海洋開發的實踐。1995年,江蘇省提出了“海上蘇東”計劃,要求包括南通在內的3個江蘇東部沿海地市,確立海洋產業在江蘇沿海經濟帶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提高海洋第3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海洋旅游產業等新興產業。2002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南通市2002年—2010年文化大市建設規劃綱要》。《綱要》中對加快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做出了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海洋文化旅游業。2003年,南通制定了《南通市“十·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海上南通”戰略,要求全面發展海洋經濟,開發海洋資源,使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產業優勢。2007年,南通印發了《南通市服務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要求依托“江海福地、休閑港灣”的城市形象定位,加快建設沿江、沿海旅游帶,著力發展集江風海韻與文化底蘊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把南通建設成為獨具江海情韻與近代第一城旅游特色的旅游強市。
在上述政策的指引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南通開始加快沿海旅游景點的開發和相應設施的建設,新建、整修了海洋文化旅游景點、名勝古跡、文化公園等。2000年以后,南通圍繞“名品濠河”的項目開發與建設,逐步建成了以南通博物苑為核心的“環濠河文博館群”,其中包括藍印花布博物館、紡織博物館、氣象博物館、民間藝術館等一批高水平的博物館。除此之外,南通還新建和擴建了一批賓館酒店,完善了配套服務體系,旅游綜合能力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南通形成了一系列的綜合性旅游節慶活動,迅速集聚了人氣,形成了一定的海洋文化產業規模。
1.3.2挖掘海洋文化資源,開創海洋產業文化品牌。2000年,依賴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資源,在南通的啟東開展了主題為“海洋與啟東發展”的海鮮節活動。當時有45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投資、貿易總額達5 625.5萬美元;2001年,共簽約合資合作項目29個,協議投資總額人民幣6.3億元[4]。由于海鮮節的成功舉辦,啟東把海鮮節定為每年的常規節慶活動。從2000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到2011年已成功舉辦十二屆,簽約項目和貿易總額逐年增加。
2003年,南通市政府主辦了中國南通國際江海旅游節,圍繞“江海福地,休閑港灣”的定位,成功地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之后每年定期舉辦一屆,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為南通海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007年,中國南通國際江海旅游節被評為江蘇省最佳節慶活動,2008年入圍全國十大旅游類節慶獎。2010年,南通國際江海旅游節以江鮮海鮮美食為主題,旅游節期間舉辦了江海美食節、海安河豚節、萬人河豚宴、國際風箏比賽、菊花節等一系列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旅游市場,提升了旅游人氣。
近年來,以“海上迪斯科”聞名的如東,在原有的基礎上,又繼續挖掘和利用海洋文化資源,舉辦了中國如東南黃海風情旅游節,內容涉及觀海景、踩文蛤、吃海鮮、洗海浴、逛海廟、看風車、開游艇、放風箏等一系列活動,形成了“跳海上迪斯科、聽空中交響樂、品天下第一鮮”等十二大旅游品牌。近兩年來,隨著蘇通大橋的通車,如東進入了蘇南一個半小時都市休閑旅游圈,獨具南黃海風情的如東旅游業正逐漸成為長三角地區知名節慶活動。
除了上述節慶活動之外,南通還推出了中國南通江海美食節、中國如皋長壽文化節、中華龍舞旅游節等系列旅游活動,并將它們辦成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海洋節慶品牌,南通海洋經濟正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1.3.3開展南通非物質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海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2000年以來,南通的非物質海洋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并向縱深發展。據統計,目前南通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6項、省級24項、市級39項,縣級54項,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名,省級傳承人9名,市級傳承人37名,形成了國家、省、市、縣4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5]。而對于海洋文化產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南通市也非常重視。比如2006年海門蠣蚜山申請國家海洋特別保護區,獲得批準。自從被確定為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之后,蠣蚜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游客。目前結合保護與開發需要,新建了觀光平臺、休閑漁船及海上氣墊船等各種海上休閑觀光項目,為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潛力。
綜上所述,南通海洋文化一共經歷了發端、改革和快速發展的3個階段。解放后,南通對海洋文化產業資源的保護,為之后海洋文化產業的真正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后,南通地區逐漸形成“海上迪斯科”等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海洋經濟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日漸重要,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資源,南通海洋文化產業則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閃亮的海洋文化品牌,成為推動南通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器”。
2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借鑒
歷史是現實和未來的一面鏡子,借鑒歷史才能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南通海洋文化及其文化產業有著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向,以史鑒今,將有助于推進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有效地提升海洋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南通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
縱觀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的歷史,雖然起步較晚,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南通市沿海地區已基本形成了海洋旅游文化產業、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文藝產業等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并成為引領南通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從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來看,這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2.1重視保護歷史遺存保護包括物質性海洋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性海洋文化遺產。首先,注重對南通現存的城市風貌、人文景點、歷史遺存、名人故居等物質性海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恢復,比如包括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的輕工業基地如大生紗廠等,還有唐閘、天生港、狼山等老鎮等“近代第一城”的歷史文化風貌,讓人一進南通就能感受到近代海洋文化和城市風情。其次,一直以來,南通市就利用政府和民間的雙重力量來保護非物質遺產。比如興辦了一批博物館來保護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在人民群眾中間奠定了較好的非物質遺產保護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政府充分發揮市、縣文化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機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非物質性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網絡。又如通過創建劇團、政府專款專項支持來保護、傳承和研究海門山歌等海洋文化遺產。如今海門山歌等已經成為南通市重要海洋文化品牌,并多次走出國門,向世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新的海洋經濟增產點。
2.2重視開發新的海洋產業資源黃海是南通人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自古以來,南通就有著種類多樣的海洋文化產業自然景觀。而同時南通人民的精神文化活動及其產品也深深烙上了大海的印記,其飲食文化、風俗信仰也都顯現出濃郁的地方海洋風情。在大力依托狼山等自然資源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同時,南通市又重視對新的海洋產業資源的開發。比如對海門蠣蚜山的開發。海門蠣蚜山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已形成,它位于海門東灶港的東北側,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島,因盛產牡蠣而聞名。結合保護和開發的需要,于2006年南通市申請了國家海洋特別保護區并獲批準,次年就在當地舉辦了海門蠣蚜山旅游節暨經濟發展洽談會,共簽約了涉及電動工具制造、海產品加工、船用器具、房地產開發等領域的18個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逾3億元。海洋經濟效益的提高,無疑得益于新資源的開發。
2.3重視產業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南通老百姓來說,南通有“四大怪”,即“狼山沒有狼,觀音山沒有山,長橋不長,南通南不通”。旅游條件相對落后,一直制約著南通海洋旅游產業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南通市政府從20世紀90年就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1991年,市政府進行規劃研究,至2003年6月開工,歷時12年。2008年6月30日,蘇通大橋正式通車。隨著蘇通大橋的順利建成并通車,南通解決了“南通南不通”的狀況,實現了南通與上海、蘇南在空間上的對接,加快了南通接軌上海的步伐,成為上海一小時都市圈中的重要一員。而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對海洋旅游業發展滯后狀況的改善。南通旅游的客源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客源市場不僅來自于上海,還拓展到蘇南、浙江乃至安徽等地,境外游客也明顯上升。
3展望
由于上述因素的支持,目前南通海洋文化產業呈快速發展的勢頭。但是,南通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仍存在很多制約因素,南通并不是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強市。首先,在目前南通已有的海洋文化產業中,海洋旅游產業是海洋文化產業的支柱產業,是南通沿海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旅游產業的興起和繁榮,南通海洋文化得以全方位和立體化的展現,并帶來海洋經濟的增長。但海洋旅游產品項目仍處于淺層次的開發,地點多集中于品海鮮,抓河蝦,看龍舞等活動中,旅游項目偏少,并缺乏連續性的開發。同時跨地區的聯合意識也相對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