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選取降水、氣溫及產量等資料,對2012~2013年度桓臺縣小麥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氣候條件進行了綜合分析,并提出了預防春季低溫凍害的相應對策。結果發現,2012~2013年度桓臺縣小麥播種期溫濕條件適宜,小麥出苗均勻;冬前積溫充足,利于形成壯苗;越冬期降水較多,利于小麥安全越冬;春季氣象條件復雜,小麥凍害偏重,生育期推遲;后期光照偏少,風雨天氣造成倒伏,不利于小麥充分灌漿,千粒重降低。
關鍵詞 氣象條件;小麥生產;對策;桓臺縣
中圖分類號S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248-02
作者簡介劉愛榮(1965- ),女,山東桓臺人,工程師,從事農業氣象研究。
小麥在我國是僅次于水稻的主要糧食作物[1],也是山東省桓臺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桓臺縣小麥常年種植面積23 333.3 hm2,產量一直穩定在7 500 kg/hm2。2012~2013年度桓臺縣小麥種植面積23 453.3 hm2,在春季低溫凍害、晚春降雪、后期風雨天氣造成倒伏等各種不利氣候因素重疊發生影響下,平均單產達7 590 kg/hm2,小麥單產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在此,筆者選取降水、氣溫等氣象數據及小麥產量等資料,對2012~2013年度小麥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氣候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了預防春季低溫凍害的相應對策,為今后小麥生產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氣象資料選用了桓臺縣2012年10月~2013年6月中旬小麥播種至收獲期的氣溫、降水等氣象資料,歷年資料選取1981~2011年的平均值,小麥產量來源于中國農調隊發布的統計產量。采用統計學原理,對2012~2013年度小麥生產主要有利氣象條件和不利氣象條件進行綜合分析。
22012~2013年度桓臺縣小麥生產主要氣象條件
2.1主要有利氣象條件
2.1.1播種期、出苗期降水較少,氣溫較高,利于小麥播種和出苗。2012年桓臺縣小麥播種時間集中在10月1~8日適宜播期內,并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小麥寬幅精播全覆蓋,小麥播種質量明顯提高。10月中旬平均氣溫16.7 ℃,較常年偏高1.6 ℃,降水量3.2 mm,較常年偏少11.7 mm;下旬平均氣溫14.2 ℃,較常年偏高1.7 ℃,降水量7.3 mm,較常年偏多1.4 mm(表1)。小麥播種期、出苗期降水較少,氣溫較高,利于出苗,全縣小麥出苗均勻,實現了一播全苗,平均基本苗69萬/hm2。
2.1.2冬前積溫充足,利于形成壯苗。小麥冬前≥0 ℃的積溫709.7 ℃·d;日照時數434 h,較常年偏少5 h;降水量39.8 mm,較常年偏少8.6 mm。冬前條件較為適宜,桓臺縣小麥冬前群體合理,個體健壯,平均基本苗69萬/hm2,畝莖數1 096.5萬/hm2,單株分蘗5.3個,單株葉片數5.9片,三葉大蘗2.9個。
2.1.3冬季降水較多,利于小麥越冬。小麥越冬期≥0 ℃的積溫71.2 ℃·d;降水量62.4 mm,較常年偏多40.9 mm,其中僅12月中旬和2月份下旬無降水。小麥越冬期間有積雪覆蓋,小麥安全越冬。
2.2不利氣象條件
2.2.1早春出現低溫凍害天氣,春季凍害偏重。2月下旬平均氣溫5.0 ℃,較常年高2.8 ℃,3月上旬平均氣溫為10.9 ℃,較常年偏高6.7 ℃,小麥進入返青期。3月中旬氣溫偏低,其中3月10、14日突然降溫,最低氣溫降至-5.0 ℃以下,出現倒春寒天氣,春季凍害偏重。小麥春季新長葉片干枯1/3左右,部分老葉葉尖發黃,個別大蘗被凍死。從調查看,桓臺縣種植的小麥品種均發生不同程度凍害,濟南17表現偏重。
2.2.2春季氣溫回升慢,生育期推遲。從3月中旬開始,氣溫較常年偏低,其中3月中旬平均氣溫為7.0 ℃,較常年偏低0.3 ℃,3月下旬平均氣溫為8.2 ℃,較常年偏低0.5 ℃,氣溫回升慢,小麥返青拔節期較常年推遲3~5 d,生育期推遲。
2.2.3百年不遇的晚春降雪對小麥生產極為不利。4月19~20日桓臺縣普降大雪,降水量達16.1 mm,最低氣溫-0.4 ℃,麥田積雪厚度達6 cm左右。小麥正處于孕穗期,積雪壓折了部分小麥莖稈,莖稈折斷率0.5%左右,還造成倒二葉、倒三葉下披,不利于合理株型的形成。低溫影響了穗粒數的提高。
2.2.4風雨天氣造成小麥倒伏。5月26~27日,桓臺縣平均降水24.3 mm,最大風力5級,造成部分小麥點片倒伏,個別地塊倒伏嚴重,桓臺縣小麥倒伏面積1 266.7 hm2。
2.2.5揚花灌漿期光照偏少,灌漿期縮短。5月上中旬小麥處于開花授粉階段,各旬日照時數分別為69和88 h,光照偏少,對小麥開花授粉不利;5月下旬小麥灌漿高峰期,日照時數為54 h,不利于小麥灌漿。整個小麥灌漿期陰雨天氣較多,不利于小麥灌漿;受小麥生育期推遲影響,小麥灌漿期縮短。5月份的光照不足直接影響小麥正常灌漿,使千粒重降低[2]。2013年全縣小麥粒重較常年降低2~3 g。
2.3不利氣象條件對策
2.3.1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提高小麥抗凍能力。桓臺縣小麥3月上旬、3月下旬2次普遍噴施天達“2116”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提高了小麥抗凍能力。應用天達“2116”能促進小麥根系發達,同時抗逆抗病效果好、抗凍抗倒伏能力強,最終實現小麥增產增收[3]。從2013年春季桓臺縣調查看,春季葉面噴施天達“2116”的麥田小麥凍害率可減少15%左右,后期群體比未噴施麥田增加10%左右,產量提高8%左右。
2.3.2加強指導應對降雪天氣影響。針對4月19~20日普降大雪問題,桓臺縣采取讓積雪自然融化,麥苗恢復直立生長和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及葉面肥料等措施,促進小麥恢復生長。
2.3.3加強管理應對風雨天氣影響。針對5月26日風雨造成小麥倒伏事件,桓臺縣采取了自然恢復生長、及時噴施防病治蟲藥劑等田間管理措施,防治了小麥后期病蟲害,預防了后期干熱風。
2.3.4實行“一噴三防”,提高粒重。2013年5月桓臺縣小麥后期普遍噴施防病殺蟲藥劑、葉面肥料2遍,起到了防病蟲、防干熱風、防早衰、提高粒重的作用。
3小結
3.1桓臺縣2012~2013年度小麥生產主要氣象條件總體評價2012~2013年度桓臺縣小麥播種期溫濕條件適宜,小麥出苗均勻;冬前積溫充足,利于形成壯苗;越冬期降水較多,利于小麥安全越冬;春季氣象條件復雜,小麥凍害偏重,生育期推遲;后期光照偏少,風雨天氣造成倒伏,不利于小麥充分灌漿,千粒重降低。
3.2預防春季低溫凍害措施春季低溫凍害是指小麥在返青至拔節時期,因寒潮來臨降溫發生的霜凍危害[4]。根據發生凍害的早晚又可分為早春凍害和春末晚霜凍害,早春凍害發生較為頻繁,且程度重,多發生在2 月中下旬~3 月份;春末晚霜凍害多發生于4 月上中旬,因此時氣溫已逐漸轉暖,又突遇寒潮,所以常把晚霜凍害又叫“倒春寒”[5]。山東省冬小麥遭受霜凍危害多在4月中下旬,終霜期越晚受害越重[6]。桓臺縣小麥經常遭受春季低溫凍害影響,從實踐中,總結出了如下預防春季低溫凍害的措施。
3.2.1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3月上中旬、4月上旬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2遍,可以控制小麥旺長,提高小麥抗凍能力。
3.2.2及時澆水。在寒潮前灌水,可以調節近地面的小氣候,對防御春凍有很好的效果[7]。對春季晚霜凍害的有效預防措施是澆水[1]。從桓臺縣試驗調查看,低溫來臨前及時澆水小麥凍害率可減少10%左右。
參考文獻
[1] 山東農業大學,萊陽農學院.作物栽培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2,58.
[2] 胡亞敏,鄧賀明,楊水華,等.不利氣候因素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及其補救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4(10):28.
[3] 張繼林,李進,孫國棟,等.天達-2116植物生長營養液在小麥生產上應用試驗效果研究[J].中國農技推廣,2007(11):37.
[4] 閆世忠,王建廷,冉獻忠,等.黃淮麥區晚霜凍發生頻率及防御措施[J].河南氣象,2002(4):40-41.
[5] 山東省農業廳.山東小麥[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468.
[6] 王永華,李金才,魏鳳珍,等.小麥凍害類型、診斷特征及其預防對策及補救措施[J].中國農學通報,2006(4):346.
[7] 牛國柱,衡水市小麥凍害的發生原因及預防補救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