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紹了高職樹木栽培與養護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情況,重新設定教學目標,制訂樹木有性繁殖、無性繁殖、容器苗管理、樹木出圃、樹木修剪5個新項目,教學取得了明顯成效。
關鍵詞 高職;項目化教學;樹木栽培與養護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9-10418-02
基金項目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JG201321)。
作者簡介鄭慧俊(1980- ),男,浙江杭州人,講師,從事樹木栽培與養護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高職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就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水平為目的的技能型教學[1]。通過園藝技術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將園藝植物生產確立為園藝技術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制訂的學習目標包括苗木扦插管理、花卉苗木播種技術、花卉苗木嫁接技術、分株繁殖技術、苗木容器上盆、樹木種植移植、樹木修剪、病蟲害防治、植物施肥、組培苗的生產與管理、蔬菜生產、盆花成品生產環境控制。
通過與實踐專家的研討,將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融入樹木栽培與養護課程中,這不是兩門課程的簡單疊加,而是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需要設計新的工作任務。目的是在學習完該課程后,學生應當能夠按照園林綠化工高級工的團隊合作要求進行樹木栽培和養護。包括:①會按規范進行樹木扦插、播種、壓條、嫁接等繁殖操作;②會進行喬木、灌木、地被等的養護修剪技術;③會綠地的病蟲害防治、施肥、灌水等技術措施。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課題組發現該課程的實踐要在戶外實訓場所學習,對實訓指導教師的要求很高,1名實訓指導教師難以滿足班級40余人的教學需要。因此,從2012年9月起以1個班級為試點,開始由2名專業教師指導課程實訓環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行“工學結合”模式下課程改革以后,針對高職學生特點和培養目標,樹木栽培與養護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種子育苗技術、苗木無性繁殖、苗木生長管理、苗木移植技術、苗木出圃技術、樹木養護、草坪養護這些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筆者通過對樹木栽培與養護課程教學目標的重新設定,探討了項目化教學改革,旨在為高職院校應用型與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
1課程性質
樹木栽培與養護課程涵蓋了木本植物的大部分學習目標,是園藝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和必修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園林樹木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培養學生常見園林植物的生產繁殖栽培手段和技術;使學生能適應園林苗圃、園林綠地養護中的養護技術要求。它要以園林植物識別與應用、植物生長與檢測的學習為基礎,是學生進一步學習花藝環境設計、庭院設計與施工的基礎,也是學生進入園林綠化工、園林苗圃工頂崗實習階段的基礎。樹木栽培與養護通過對所需生產園藝植物的習性分析,包括溫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多種綜合因素的分析要求,了解生產場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所需要的母本材料與園藝資材。主要產品包括穴盤苗、容器苗、地栽苗等各類苗木產品。能夠獨立完成園林綠地的養護管理。
2教學目標重新設定
樹木栽培與養護是園藝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授課對象為園藝技術專業二年級學生,學習時間是1年,共計100個課時。根據工作崗位要求和杭州市部分園藝龍頭企業(包括浙江傳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浙江森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天藝園林植物開發有限公司等)的調研,重新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①能根據各類植物品種生物學特性及栽培地氣候、水源、土壤等特點,制訂各類苗木生長投產期和產出期;②能根據植物品種間的互生原理和市場為導向進行種植規劃;③能根據各類苗木的生長要求規劃保護性生產設施;④能進行種子育苗、扦插、嫁接、分株育苗技術;⑤能利用保護性生產設施進行育苗;⑥能進行苗木生產期的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⑦能根據季節及苗木的生長需要進行合理地苗木整形修剪技術 ;⑧能按技術規范要求進行苗木分級、挖起、土球包扎等技能操作;⑨能進行苗木的假植、修剪等技術;⑩能進行裸根移植技術; 能根據季節變化制訂合理的綠地養護技術規程,并進行越夏越冬管理。
3項目化教學改革實踐
3.1教學內容教學項目應該選擇企業真實的生產實訓內容,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技能中。項目要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難度適中,循序漸進。按照這樣的要求,具體教學項目設置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