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代虔誠圣僧,為振興雙桂堂,嘔心瀝血迎請舍利子、貝葉經等佛教圣物。他精通書法、繪畫、刻印、琴藝,以畫說法,以琴說禪,與“揚州八怪”不相上下,他就是佛界藝僧——竹禪。
為慈禧傳戒的雙桂堂第十代方丈
重慶梁平縣有座名揚天下的古剎雙桂堂。之所以是“堂”,而不以“寺”或“廟”,只因這里是西南禪宗大學堂,教出了一批方丈與住持。雙桂堂創始人破山禪師,一生培育弟子一百余人。后來,這些弟子云游四海,甚至遠赴東南亞等地區,振興了許多毀于戰亂的寺院,成為西南漢傳佛教的主體,故有“云貴川禪宗祖庭”之稱,并尊其為“堂”。
祖籍梁平縣仁賢鎮的竹禪大師便是雙桂堂的第十代方丈,史料中記載的竹禪行為舉止一向異于常人。出家為僧的他旅居北京時,曾逢慈禧太后昭告天下,欲求能在六尺長的宣紙上畫九尺高觀音像的能人異士,于是他一把扯下告示,進宮作畫。相傳他潑墨自如,大筆一揮,一個體態豐盈、彎腰插柳的九尺觀音便活靈活現地躍然六尺紙上。慈禧太后看得如癡如醉,對竹禪和尚的智慧和畫技大為贊嘆,當即便拜他為法師,皈依了佛門。從此以后,慈禧就成了大家口中的“老佛爺”。
因竹禪和尚非同尋常的佛學造詣與藝術功底,雙桂堂眾僧一致要求迎請他擔任方丈。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已七十六歲高齡的竹禪和尚回到故鄉梁平縣,承眾望所歸,出任雙桂堂第十代方丈。他將平生所有積蓄用于改建雙桂堂,重修各大殿堂,又親自繪制壁畫,使得雙桂堂面貌煥然一新。
“王子出家”與“報國削發”之謎
關于竹禪出家的故事,一直眾說紛紜。
竹禪俗姓王氏,號熹公,不到二十歲,便在梁平縣報國寺剃度出家,受戒于雙桂堂,嗣法于雙桂堂第九代法脈一超禪師。他愛竹如命,因心中有竹,所畫之竹惟妙惟肖,又因身為禪師,所以取名竹禪。他又精于篆刻,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世人時??梢姟巴踝映黾摇?、“報國削發”兩個蓋印。
短短“王子出家”四個字,足以讓人浮想聯翩。有史料加載竹禪曾經是前朝王公貴族的后裔,本來家室顯赫,衣食無憂。但隨著明代衰亡,清朝崛起,覆巢之下無完卵,國破了,小家自然難保。竹禪的家族在朝代更替中未能幸免,受到重創,一落千丈。竹禪感嘆:家待不下去了,一腔熱血將寄予何處?就在他茶飯不思、心力憔悴之際,某夜突然一位飄逸的袈裟使者入其夢境,“般若波羅蜜”一番焚香梵唱,將經綸點亮。竹禪醒來,大有“佛心遲悟”之感,毅然決然前往報國寺,剃了頭發,做起和尚來。后來竹禪從畫像中得見雙桂堂祖師——破山禪師的尊容,覺得眼熟,猛然發現這不就是夢里點化自己的高僧嗎,頓覺佛緣甚深,從此更加勤心參悟。
關于竹禪出家原因,還有另一個更直白簡潔的版本。即說竹禪和尚本姓王,因不滿朝廷的統治,加之恃才傲物,圖個逍遙自在,又因一腔愛國熱情,所以在故鄉的報國寺削發為僧,用一種大隱隱于市的方式來報國,自然就是“王子出家”和“報國削發”了。雖然這樣的說法,未能在任何一本史料中尋到能夠佐證的蛛絲馬跡,但相比前一個“祖師入夢”的版本,后者戲說的成分顯然少了許多,也更貼合現實。
迎請圣物,寶鎮雙桂
竹禪所處的年代,戰亂連連。面對民不聊生的動蕩局勢,竹禪并不能寧靜地清修,他多次返回梁平,將賣畫所得銀兩用于資助雙桂堂,幫助雙桂堂渡過難關。
清末時期的佛教甚為衰敗,很多寺院成為做經懺的道場。為了振興寺院在佛弟子心中的圣潔地位,竹禪在一生中為佛門圣物的迎請、供奉、交流做了巨大努力。眾所周知,佛舍利被尊為佛教的至寶,能夠迎請供奉舍利是每一座寺院至高無上的榮耀,而迎請舍利的佛教徒必須是在佛學上頗有功績的人。竹禪早年在五臺山之際,一心虔誠參佛傳法,遍游名山大川,歷經各種磨難,將佛學造詣傳承四方。他用一片苦心終于請得了舍利子回雙桂堂。寺院特為此專門建造了舍利塔供奉,并在柱上題字“薈萃七賢雙桂堂里超凡境,堎嶒一塔萬竹山中聳碧天”。落款為“新建舍利塔落成謹作楹聯志慶,同治三年春部選訓導臨江周學子拜題”。如今,舍利塔作為鎮寺之寶,來到雙桂堂的每一個人都能在殿內讀到刻于石壁上的“舍利塔記”,記文講述了竹禪自五臺山請回舍利子三枚的做出的良苦用心,也記錄了他不畏艱難四海傳法的功績,并介紹了舍利子示現神通的傳奇故事以及寺僧就此事所展開的禪語開示。
除了迎請舍利子,竹禪還請得三部貝葉經。第一部是五臺山參禪時期所得,后來據專家鑒定為十一二世紀寫本,當時竹禪將它和舍利子一并捐獻給了雙桂堂。雙桂堂的住持洪道和尚為此專門修建了貝葉樓,以茲紀念。該建筑引得無數官僚文人前往撰聯,竹禪的功德被廣為稱頌。而后的兩部貝葉經分別送至普陀山普濟寺和九華山九化城寺,貝葉經的冊頁上皆有竹禪題跋,極為珍貴。
同時,光緒十六年(1890),竹禪把千辛萬苦尋到的破山祖師真跡和自己所繪的畫作托學生方炳南帶回雙桂堂,并曾記文,希望舍利佛寶、貝葉法寶、破祖墨跡僧寶三大法寶集齊后,雙桂堂可以興盛不朽,其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從未減退過。
書畫琴音,禪意悠悠
竹禪不僅對振興雙桂堂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在佛法傳承方面也是貢獻頗多,而真正令他名流千古的則是在書法、繪畫方面的超群技藝?!吨袊囆g家辭典》就夸贊他“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謂別成一派”。
書法上,他秉承唐代草書家懷素的遺風,用筆有力,筆酣墨飽,奔放流暢,一氣呵成,所作之畫多附有其草書或行書題字的禪詩。尤為讓人驚嘆的是他自創書體“九分禪書”,該書是對“八分書”的一個別出心裁的創意。竹禪曾說:“所加一分即禪味矣……禪字亦與字禪,不有損益即不足以成其禪也?!边@種字體,看上去猶如鐵筆所繪,從起筆到收筆皆充滿力道,兼具篆書和隸書兩種書體的美感,看篆似篆,看隸似隸,卻又游離于此二書之外,仿佛被仙風道骨所渲染,禪味十足。
此外,竹禪還擅長畫動物。成都寶光寺內有一幅墨獅圖,就是他的杰作。畫中的獅子十分逼真,筆墨濃淡恰到好處。最神奇之處就在于獅子極富立體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觀察它,它都仿佛目不轉睛地望著你。似乎人動,它也跟著人動,充滿靈性。
畫作之外,流傳于世的還有他的琴藝。他是蜀地琴派——泛川派的奠基人之一,同時為《枯木禪琴譜》作序時提出“以琴說法”的觀點,指出把琴理和禪意融會貫通,共同修身養性,通過學琴達到參禪目的。不過,令人唏噓的是,竹禪一生在琴藝上沒有碰到靈犀相通的知己,他曾惆悵地感嘆過:“撫琴參禪無知音。”這不得不說是他一生的遺憾。這些充滿禪意又激蕩心靈的悅耳之音,如今卻只能空留在雙桂堂的柱里梁上和墻縫之間了。
雖然撫琴無知音,但竹禪的書畫卻得到了傳承。他的繪畫弟子方炳南,后來成為清朝末年享譽全國的民間畫師,特別善于繪畫花鳥、蔬果。他首創的竹簾畫,如今也成為了梁平最知名的工藝美術品。而在書法技藝上,方炳南也秉承了竹禪的遺風,雙桂堂后山林塔碑的碑文便是他所撰。
如今的雙桂堂翠竹環繞,蟲鳴鳥語共歡。竹禪大師的雕塑屹立其間,接受著世人的朝拜。雖然大師已然遠去,但他的那些融進了禪意的藝術作品完整地流傳于世,佛界圣僧的藝術人生依然還在被后人傳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