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座城市,但凡一家火鍋店,都會打上“重慶火鍋”、“正宗老重慶火鍋”之類的招牌。而在重慶,火鍋卻反而開始走起了革新的路線。由新派火鍋到主題火鍋,由海鮮火鍋到肥牛火鍋,一來二去,也說不清楚哪家是巴渝火鍋,哪家是粵式火鍋,哪又是涮牛肉了。反正吃的人都將其一概而論:“哎呀,吃嘛,都是火鍋撒”。重慶火鍋店的這番景象,可說異常繁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一鍋麻辣鮮香,煮進了天南海北,容下了三教九流,正是這份包容,叫重慶火鍋的味道歷久彌新。
在渝中區日月光附近,就有這樣一家火鍋店,烹的是牛油重慶老火鍋,燙的卻是濃濃鄉愁。這鄉愁怎么燙得下去的?且聽我細細說來。它的名字叫做“自留地老火鍋”?!白粤舻亍痹敢豁椶r業政策,是鄉村居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沿用到現在,演變成了都市人緊張生活中為自己營造一片舒適小天地的代稱。這家火鍋店,是一幫來自酉陽自治縣土家苗寨的青年求生創業的自留地,也是他們都市緊張生活中的一塊自留地。
去到“自留地老火鍋”前,本以為又會穿街走巷,坐在露天大棚下的粗獷舊桌上開吃。到了現場,才發現這兒是另外一番境遇。作為一家老火鍋,“自留地”可以說裝飾得太過精美:門頭搭成土家吊腳樓的格式,榫卯相間,雙開大木門,釘著獅頭大門環。臨門便是穿著土家族苗族服裝的俊男靚女來迎,熱絡殷勤邀客上座,滿堂喜氣洋洋。格局不大的上下兩層店面,卻裝飾得亮堂華美。鄉村民族的元素,穿插安置在現代簡潔的空間中。蓑衣、斗笠、臘肉、苞谷桿竟然都成了漂亮的裝飾物,一洗我“鄉村即土氣”的成見。熱情好客的漂亮小伙子和姑娘,在特定環境里竟顯得洋氣起來。真是口福未飽,先飽眼福了。
鍋底端了上來,油紅湯白,禁不住用筷子蘸一下嘗嘗味道。牛油老油的味道,大骨熬的湯底,味道是正宗的麻辣鮮香重慶老火鍋,據說調味的大廚曾是某家連鎖老火鍋店的執行總廚,味道自然無可厚非。菜品端上桌來,鴨腸、毛肚偌大一份,底下還用碎冰鎮住,像生鮮一樣的拼盤。吃老火鍋,這么上菜的還是第一次見。更特別的是一些來自鄉村的土家菜苗家菜也被端上了餐桌,比如一種叫釀豆腐的食物,由嫩豆腐制成,切三角塊,破口,將鮮肉灌進豆腐中,炸成兩面黃,在火鍋里燙過之后,酥皮入味,內中嫩滑,葷素協合,叫味蕾瞬間綻開。還有鄉村石磨豆花、農家苕粉、武陵山楠竹筍等野味不甚枚舉。對于喜歡嘗鮮的老重慶來說,在火鍋里發現這些稀奇食物,盡是驚喜。而對于客居重慶的土家人苗族人來說,這口鍋里,煮的全是滿滿的鄉愁。
誰說老火鍋不能這樣去吃呢?面對“自留地”的這一派懷舊的鄉村風情、一堂風華正茂的民族小伙和姑娘、一口正宗鍋底、一桌桌珍稀美味,我實在想不出批判它的理由來?!白粤舻亍边@個詞,在這一餐的時間里,便撰寫進了我的人生字典。這兒也將成為這忙碌都市中,一處我和朋友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互訴衷腸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