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貴州省桐梓縣與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的群山溝壑之間,有一座聞名渝黔的堯龍山。因山頂凸起的玄武巖酷似佛祖頭像而建瑞峰寺,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渝黔兩地的佛家信徒前往朝拜,直到現在仍然香火旺盛。而在古寺的背后,隱沒著一條昔日香客的朝圣之路,隨著現代公路的通達,這條路漸漸被人遺忘。如此原生態的古道,在驢友們的眼中自然是最愛。但有言在先,千萬別興奮得太早,凡是驢行過這條線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聚集著無數岔路口的這條驢行線,一不注意,就會讓人如同身陷迷宮而茫然失措。
基本線路:重慶-貴州-桐梓縣-天坪鄉-堯龍山-野豬坪-木廠-大土坪-爛壩子-大河溝-黃泥坡-金竹坪-龍鳳臺-西山溝-大竹林-半邊巖水庫-小廠-花壩-青草坡-李公壩-老萬隆-重慶
參與人數:22人
穿越時間:2天
線路背景:堯龍山位于貴州省桐梓縣北端的天坪鄉境內,與重慶市綦江縣接壤,素有“黔北門戶”之稱。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數十公里。堯龍山諸峰突起,山脈眾多,溝壑縱橫,好似萬千游龍,朝拜和拱衛著堯龍山主峰,極盡堯堯之貌,故名堯龍山。主峰瑞峰頂,海拔1795米,整座山頂猶如一巨大的佛祖頭像,雅稱“佛陀”。堯龍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山勢陡峭崎嶇,山體垂直落差大,造就了“象鼻子”、“南天門”、“天生橋”、“佛燭山”等巧奪天工、渾然天成的自然景點。千百年來,堯龍山以其獨特風景,成為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探奇獵勝和納涼避暑的旅游勝地。
冒雨登山,瑞峰寺尋靜謐佛音
線路:重慶-貴州-桐梓縣-天坪鄉-堯龍山瑞峰寺
2014年4月30日晚,重慶“相約去爬山”群22名驢友從重慶出發,包車到達了貴州桐梓縣天坪鄉。經過一夜休整,5月1日上午七點鐘,大家便興致勃勃地來到了堯龍山腳下。正準備出發,天空突然下起小雨。出師不利,眾人只好在山腳等待。無奈雨始終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不得已,在仔細探查了上山的道路后,經過商議,我們一致決定冒雨登爬堯龍山。
細密的雨像飄逸的白霧,很快將堯龍山的花草林木洗滌得澄凈而碧綠,空氣也特別清爽宜人。一路上嘰嘰喳喳的雀鳥啁啾,也給這趟驢行憑添了不少原汁原味的野趣。經過半個小時的攀爬,我們到達了堯龍山第一險關——“象鼻子”。陡直的一條山脊如象鼻蜿蜒而上,寬不足米,兩邊是懸崖溝壑。據說當年夜郎的土匪和天坪鄉的土匪爭奪山頭,就是在這“象鼻子”兩端搏斗廝殺。我們小心翼翼地走在上面,生怕濕滑的路面讓隊友失足墜落懸崖。
氣喘吁吁上登上埡口,就到達傳說中的南天門了。南天門有名無門,是山間的一個壑口。據當地人說“門”的兩邊就像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有時一邊大雨滂沱,而另一邊卻晴空萬里,有時一邊天清氣爽,另一邊則霧靄蒙蒙,神奇得很。或許運氣使然,我們看到的南天門卻是下著一片細雨的普通景象。
站在南天門口仰望堯龍山,盡管有雨霧遮擋,仍然能夠清晰地看見高高的山巔,的確就像傳說中打坐講經的佛祖頭像,眉毛、鼻子、眼睛都清晰可見。而周圍起伏逶迤的群山峰巒,高崖溝壑,好似無數條鮮活的游龍圍繞著佛祖,或俯首傾聽,或堯堯歌舞。此情此景也讓我們的堯龍山驢行多少帶上了一絲禪意。
進入“南天門”,走過人工修造的“天生橋”,我們冒雨前行了近三個小時,終于上至山頂。這時,我們才看清佛祖頭像是一尊巨大而堅硬的玄武巖石。在玄武巖石之上,瑞峰寺像一條斑斕玉帶,齊整地鑲嵌在巖上天然的石縫之中,別具一格。我們魚貫鉆入石縫,進入瑞峰寺中。
寺內高大寬敞,有800余平方米,佛像栩栩如生。傳聞瑞峰寺是始建于秦朝,但歷史記載中則是明朝。每年的農歷三月、六月、九月香會期間,來自重慶、遵義等地的游人香客在兩萬人以上。寺廟管理員帶著我們走到一間漆黑的小門,手電一照,只見崖壁上一個鵝蛋大小的孔洞,這就是當年的梭米孔。傳說以前山上住著一位神仙,孔內經常會梭出米來,專供瑞峰寺的僧人們吃。
游完了古寺的佛塔、石碑、藏經閣、觀音水、和尚墓群遺跡,我們興奮地站在寺前的望陽臺上眺望。雖然不能看見寺廟管理員說的神奇佛光和仙境云海,但淅瀝細雨中卻得到一種朦朧的美感,再加上裊裊的梵音,不覺心已靜謐如水。
大河溝遇岔路,迷路半山腰龍鳳臺
線路:瑞峰寺-野豬坪-木廠-大土坪-爛壩子-大河溝-黃泥坡-金竹坪-龍鳳臺-西山溝-半邊巖水庫
雨還在下,為了不耽擱既定的行程,我們在瑞峰寺稍作休整,便繼續前行。沿一條曾經的香客之路朝右行,不一會兒,便見路邊林木野草蔥郁了起來。這時,五顏六色的沖鋒衣、迷彩服、背包罩,點綴在這些蔥郁的林木中,顯得格外妖艷。
走過野豬坪綠油油的草甸,穿越大土坪濕淋淋的竹林,爬上爛壩子高高的峰頂,我們22人的龐大隊伍又下到了大河溝深深的谷底。大河溝里遍布馬蘭花,平時這里甚少有人踏足,整個山谷顯得冷冷清清。
在大河溝吃過路餐,前行至一岔路口。一條路沿溝谷朝右,看上去是沿著既定線路的走向;另一條路朝左上山,路況要好些,但爬山肯定會很疲累。隊伍中有一名曾經走過此線的一名驢友,但因時隔太久,他也記不清楚到底走哪條路,加之雨中穿越,野草叢生,山路泥濘,更加難以判斷。猶豫再三,我們毅然選擇了朝左上山的路。走了半個小時,22名驢友終于走到一條機耕路上。但此刻大家還是不清楚方向是否正確,四處又無人可問,眾人索性繼續向前。
后來我們才知道,當時爬的地方叫黃泥坡。踩著腳下泥濘的道路過了金竹坪,我們才確定沒有走錯,因為很快便到達了規劃線路中的龍鳳臺。就在大家臉上剛露出喜色時,前方再次出現了岔路。
走過的驢友反復回憶不得其果,GPS也一時辨別不出方位。驢友急忙打電話詢問當年的領隊,因相隔太久,對方在電話里也沒能清晰地回憶起來。此時,雨卻越下越大,天也陰暗下來,背負重裝的隊員們已顯出疲態。正左右為難之時,幸運地偶遇一位當地老鄉。他叫我們從左邊那條機耕路上山,再穿過大竹林,就可以走到半邊巖水庫扎營。
考慮到上山后便進入無人區,那時再也找不到人問路。我們立馬請他當向導,談好價錢后驢隊尾隨上山。快要到達山頂時,向導帶領我們右拐進入一條并不明顯的小路。他說,這條路前面還有幾條右走的小路。出發堯龍山之前,我們就聽聞很多驢子提及過在山中迷路的遭遇,當時還以為是他們沒做好準備。只有親身走在山中,聽到當地老鄉的介紹,才大致明白了初走堯龍山的驢隊為何會屢屢遭遇迷路。
接下來順著一條林木掩蓋的溪流往前走,眾人進入大竹林。在林中不知穿越了多久,又走上條機耕道,又出現了先前多條道路的情況。向導說,直走機耕路也可以到達目的地,但要多耗起碼兩個小時,如果右走小路鉆林,路不好走卻能節省不少體力和時間。我們當然選擇走小路。
雨仍然淅淅瀝瀝地下著,無休無止。落暮時分,濕淋淋的驢隊人困馬乏之時,終于看見了一泓煙雨蒼茫的綠水,向導所說的半邊巖水庫總算到了。接下來就是在水庫邊安營扎寨,埋鍋做飯,寂寞了不知多少時日的半邊巖,因驢行人和裊裊炊煙而靈動起來。
穿越花壩,走進世外桃源李公壩
線路:重慶-貴州-桐梓縣-天坪鄉-堯龍山瑞峰寺
第二天,我們睡到自然醒,雨還在下。按計劃,今天的路不長,大家不緊不慢地吃了早餐,九點半才拔營啟程。沿無人區的茅草小路走出半邊巖,過小廠,接著左拐右繞,大約行進了一個多小時,總算走到了重慶綦江區轄內的花壩。
花壩海拔最高峰1814米,是西南中心地帶的高山大草原,分大花壩與小花壩,中間的山頂平地面積達兩萬畝左右,周邊群峰環抱,山峰之間山泉噴涌,可見小溪彎彎曲曲流過原野,又沉沒于深山洞中……驢友們早已被花壩的景致刺激得興奮起來,嬉笑跳鬧,或是站在花壩上對著遠山狂喊嘶叫。
穿過花壩往左,我們開始下行。至青草坡聞到陣陣異香,放眼望去,滿坡都是紫紅顏色的折耳根。繼續左拐下行,不知何時,雨水大概也疲憊了,終于停了下來,遠處還露出一抹淺紅色的斜陽,路邊隨時能看到農家與菜地,不久我們就到達了李公壩。
李公壩與花壩一樣都是正在開發的旅游地,這里的糯苞谷最為出名。不過,除了糯苞谷,我們很快又捕捉到這里的不凡之處。坦坦蕩蕩的一灣碧水,繞壩而聳立的青山,曲曲彎彎的田疇,星星點點的牛羊,與世無爭的農家,像極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隨行的一名驢友說:“多想在這里躺下,慢慢攤曬兩天來被雨水打濕的心情。”
沿著一個石洞就可以走出李公壩,順著公路旁的小路繼續下山,農家與房屋開始變得越來越稠密,我們離此次堯龍山驢行的終點站老萬隆也越來越近。老萬隆是重慶市綦江區石壕轄內的小村鎮,這里還保存著長征時紅一軍團指揮部的所在地。當年,為防川軍進犯,紅一軍團8000余人經堯龍山下的箭頭椏,住石壕,以蓄佯攻重慶之勢,確保了遵義會議勝利召開。當地政府正在計劃恢復紅軍路、紅軍街、紅軍洞、紅軍廣場等紅色建筑,充分再現長征路上重慶唯一的紅軍指揮部原貌。屆時,堯龍山驢行線上又將多一個紅色景觀。
站在老萬隆,突然生出一種淡淡的別離的惆悵。回望這兩日的堯龍山驢行之路,我們到底記住了什么?一位年輕的驢子無比感慨地說道:“以后只要是雨中驢行,只要是驢行路上碰見岔路口,我一定會想起這一趟,也會想起堯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