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探洞者眼里,這是一個高差“爽透”的山腹巖洞;在民俗專家眼里,這是了解明清時期民族風俗習性的絕佳標本;而在歷史學家眼里,這里藏著苗人從元至清,數百年間的曲曲悲歌。
巨型山洞里的地下火藥廠
在彭水桑柘鎮諸佛鄉紅巖村外一座小山坡上,有一個少有人踏足的巨型山洞。大洞位于方圓五公里的山體范圍內,呈東高西底的姿態,黃色的花和蔥郁的大樹堆滿洞口周圍,洞頂長滿了灌木,遠遠望去,像一個巨人長滿胡茬的大嘴。洞子學名紅巖洞,當地人更習慣于叫它“棺洞”,因為這是專門存放當地癩子的棺木之地——人們相信,癩子不能土葬,只有進洞埋葬才可超生而不影響后人。山洞內呈豁口狀,又深不見底,洞外無法耕作,也沒有野物,所以很少有人過來。加上村里的老人們說里面藏著菩薩,去了容易惹怒,于是孩子們也不敢靠近,漸漸的,這洞也就成了村子外一個被遺忘的地方。
直到進入21世紀后,一群群外來客開著越野車,手持各式儀器闖進紅巖洞,一番探險和科考后,紅巖洞的面貌這才逐漸暴露在世人面前。
紅巖洞其實是個溶洞,內部長達十公里,洞底是個充滿各種鐘乳石的美麗世界。石筍形狀豐富多姿,分布有十來個罕見的蓮花盆,里面還有“天漏地縫”、石旗、地下峽谷等。而誰都不知道,在巨大的底下廳堂里,竟然隱匿著一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古代軍工廠。
這是一個制硝工廠,處處分布著熬硝的遺跡。有與熬硝相關的硝池、灶臺、地面被挖的硝石、粗細不等的廢料以及古人用石塊壘砌的石床,在主洞穴口附近還有大量積水。其中大硝池附近的土經過夯實,池底開有小孔流向下面的小池子,在小池子旁邊有壘砌的灶臺。
硝,俗名火硝,化學名硝酸鉀,在古代,硝的主要用途便是制造火藥。把天然硝土放在新瓦片上烘干,或者放在土鍋中焙。再刮掃粗硝放進缸里,用水浸一夜,撈去浮渣,然后放進鍋中,加水煎煮直到硝完全溶解并又充分濃縮時,倒入容器,經過一晚便析出硝石的結晶,這個結晶一旦點燃,便是土火藥了。
一方面,紅巖洞里面的硝土資源豐富,且水源充足。另一方面,因為當時官方不允許私人熬硝,所以就改在具有隱蔽性的山洞里。根據現有的遺跡,可以想象當時的人們制硝的場景:先從洞內挖掘硝石,用篩去除土塊磚石等雜質。然后在大硝池里面裝入七分清水,加約100斤硝土,邊加邊攪,使硝土充分融化、靜置,撈去水面浮沫。大硝池濾出的溶液通過開的小孔流入底下小硝池,澄清后,將較清的濾液移入灶臺上的鐵鍋中,加熱,充分攪拌,然后靜止等待結晶,最后制成塊狀,裝入袋內,置于干燥通風處貯存。
苗人為何隱秘熬硝?
據《彭水縣志》記載,彭水硝土資源豐富,熬硝歷史悠久。古代彭水縣城曾設廠制硝,彭水也是公認的川東三大產硝縣之一。按說發現硝石工廠并不稀奇,但仔細推算年代,這個藏在紅巖村的硝石工廠為明清時所建,正好是地方政府嚴禁硝石生產(除縣城外)的時期。也就是說,這是一家“違禁企業”。為什么當地人要在這里建立這么一座秘密的地下軍工廠呢?相關專家表示,紅巖洞熬硝遺跡很可能與明清時期大規模苗族起義有關。
南宋末年,由于兵禍及天災等原因,加上戰亂,苗族從武陵、五溪地區遷入貴州、廣西和四川。當時,渝東南與湘西北、黔東北連接地帶,多有苗族。“人織斑布以為衣,佩長刀而捕獵,鎮蠻洞而帶五溪,連黔彭而接荊楚。”便是說的當時渝東南地區苗族人的形貌。
元朝建立后,開始實行森嚴的等級制度,重慶苗族與漢人們一樣,地位十分低下。元二十一年,朝廷以黔州等6州“蠻僚叛服無常”為由,拉開了大規模“趕蠻”的帷幕。但重慶苗族并未屈服,舉行了“洞蠻”起義,朝廷派重兵鎮壓,七年后才平定。
從“洞蠻”開始,貫穿元、明、清的數百年里前后共發生了數次大規模的苗民起義,無獨有偶,其中竟有三次,都與紅巖洞息息相關,而每一次紅巖洞都能發揮奇效,可謂是戰功卓越。
從石洞噴火到菩薩發怒
明代洪武年間,有個名叫“長腳佬”的苗族首領,不堪官府壓迫,最后隱居在紅巖洞中。為反抗壓迫,他帶領族人在洞中熬硝制火藥自衛,紅巖洞的熬硝工廠很可能便是“長腳佬”所開設。以后,紅巖洞作為地方武裝制造火藥的秘密基地一直沿用很多年。
紅巖洞所在的半山腰上,有一個名叫二磴巖的地方,離地約300米高。明代洪武年間,“長腳佬”和他的苗人部族不堪官府壓迫,帶領苗民占領了涪州。后被明朝大軍打敗,殘部溯烏江而上到達洪渡對面的周家寨一帶喘息,卻夜遭官軍突襲,混戰中雙方損失慘重。他見寡不敵眾,便帶領幸存的兄弟殺開一條血路,向北部崇山中躲藏。后來,他們攀上二磴巖,總算擺脫了官兵的追捕。從此隱姓埋名,潛居險巖。
“長腳佬”改名庹中朝,并編造逃荒活命的故事隱瞞真情。其他弟兄也隨稱庹姓子弟,一起開荒種地,繁衍后代,生活漸漸富足。不料,此段隱情被當地痞子夏三探得,這個游手好閑之徒,意欲侵吞庹姓財產,便向官府告密。官兵星夜出兵,庹家人夜里覺察異常,立刻逃出家門,藏進紅巖洞。可惜官兵來得太快,尾隨庹家人追到紅巖洞口,將這里圍了個水泄不通。官兵本以為手到擒來,于是便沒有馬上進攻,準備調集柴木,打算將洞里的人熏出來。沒想到,圍到深夜時,突然從洞里射出火彈和霹靂雷,官兵的火沒點起來,倒被這些天降的火器燒了個通透,一時間死傷慘重。原來,幾年的時間里,庹家人未雨綢繆,竟然在紅巖洞里制造了大量的火藥和火器!
硝煙未盡,庹中朝率領部下揮舞佩刀殺向敵陣,陣斬官軍首領后輕松突圍而去。此后,雖然庹中朝終被擒斬首,但石洞噴火的故事卻一直流傳了下來。數百年來,由于太過離奇,人們都把此事當做天方夜譚,但現在看來,這民間傳說倒也算不得完全虛妄。
到了清雍正十一年,旗兵屠殺苗民。居住在大地、沱田、小河一帶的肖、余、汪、湯、易五姓苗民,攜帶糧草藏進紅巖洞,躲避清兵屠殺。
第二年,官兵大隊人馬又一次從靛水、文武殺了過來。由于其他部族的苗人告密,藏身的大洞被發現,一場大屠殺在所難免。苗民們無處可逃,就倒在尸體中佯裝死尸,并拖一具尸體蓋在自己身上。紅巖洞深,自然光線暗淡。清軍進入洞中,也無法分辨哪些是真的尸體,哪些是偽裝的活人。不過,當時清軍中流傳一個以死人耳朵記戰功的規矩。于是,打掃戰場時,裝死的苗人只能咬緊牙關忍住割耳之痛,才幸免于死。“肖、余、汪、湯、易割耳,是殺不盡的殘苗”這句話也因此流傳至今。回望這段歷史,如果沒有幽深的紅巖洞供于躲藏,這些苗人的偽裝極有可能第一時間就被發現,那么當時被屠殺的苗人將不計其數。盡管被割掉了耳朵,但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活命比什么都重要。能夠頑強地活下來,紅巖洞可謂是功不可沒。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當地苗人頭領張長率領土家百姓,在烏江邊阻擊官兵上山,終因寡不敵眾,一直退到張家山一帶。張長等人被逼到大石壁下,見無路可逃,便領著眾人躲進半壁上的紅巖洞,此時洞里還供有不少菩薩。眼見天色已晚,官兵舉著火把上山,張長便急中生智,悄悄吩咐大家趕快找地方坐下偽裝菩薩,不許出聲。于是眾人便按計化裝成各形菩薩。不一會兒,官兵舉著火把進洞搜索,不見生人,卻見滿地的菩薩。一官兵突然看見一小孩偽裝的菩薩,便喚同行官兵前去觀望。見有官兵湊近,周圍的土民嚇得全身發抖,小孩也被嚇得說不出話來。官兵們一看,以為是得罪神靈,連菩薩都被氣得全身抖動。一時間,官兵們叫嚷“菩薩發怒了”,不顧死活地拼命往外跑,不少人被擠下懸崖做了冤死鬼。
從此,官兵再也不敢前去搜洞,只得退兵返回。張長這才領著幸存百姓,下山安居樂業。紅巖洞有菩薩的傳說,也就從此時起逐漸流傳了下來。“菩薩發怒嚇官兵”的橋段成了后來的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越傳越真,自然就沒有人再敢踏足紅巖洞半步,這座古代軍工廠就這樣被“無心插柳”地掩藏了幾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