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省內最年輕的四星級高中之一,組建于2001年4月,前身是江蘇省鎮江師范和鎮江三中高中部,目前在省內、市內都還稱不上名牌,但應該說是鎮江市內頗有特點的學校、持續進步幅度最大的學校,上級主管部門將其十多年來的發展模式贊譽為“實高現象”。作為實驗高中的一員,六年來,我和老師們以自己的視角守望教育,以自己的行動耕耘教育,從中也品味著成功的快樂和幸福的滋味。
一、立足校情,追尋凝心聚力的“實高夢”
2012年前,鎮江市實驗高中在組建之初便存在諸多“尷尬”。從傳承上看,它的組建實際上是中等師范撤并轉型的結果,既沒有對口的師資,也沒有厚實的生源基礎;從環境上看,一開始就處在“夾縫”中,被市區兩所老牌名校和其他幾所資深普通高中包夾。為了求生存,學校初期側重于規模擴張和跨越發展,班級從8個班到54個班,教師從不足50人到200多人,學生從500人到2700人。由于工作中心的傾斜,雖有不俗的成績,但發展后勁不足,尤其是教學質量、師資隊伍等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硬傷”,使得2006年申報省四星級高中的努力遭到重創,學校的發展方向和信心受到質疑。
2007年來到實驗高中之后,我和管理團隊深入研究校情實際,明確提出“以再創四星級高中為契機推動全方位發展,以提升質量為突破口推動內涵式發展,以加強藝術教育為紐帶推動特色化發展”的思路,進一步解讀“以人為本,為成功而教育”的辦學理念,闡釋“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主張。
我們認為,“以人為本”應以維護人的權利、尊重人的個性、關注人的幸福為前提,“成功”既包括學生的學業成才,也包括教師的事業成就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做最好的自己”要求我們變換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應側重縱向比較,與自己最大的潛能相比較,不在乎底子多薄、基礎多差,關鍵在于不斷堅持、超越和完善自己。“最好”的學生應是身心和諧、內外兼修、不斷進取的學生,“最好”的教師應是胸懷大愛、教書育人、不斷發展的教師,“最好”的學校應是定位準確、目標清晰、勇于超越并能給師生帶來幸福感的學校。
我們倡導“以微笑迎接挑戰,以行動書寫精彩”的工作態度,弘揚“以實在對工作,以實干出成績,以實績論英雄”的主流價值觀,以增強凝聚力,激發內驅力,形成戰斗力,真正“做實高人,謀實高事,圓實高夢”,實現“讓老師和學生能夠有尊嚴地生活和發展”的諾言。
經過全體師生的努力,我校在2008年實現高考歷史性突破,至今連續六年保持高考同比增長率全市第一的成績。2009年晉升為省四星級高中,2011年躋身全省四星級高中素質教育優秀等級前60名行列。
近年來,我校抓住兩輪學校三年自主性發展規劃制訂的契機,進一步盤點家底、理清思路。在奮斗目標上,建設一所具有較高辦學效益和社會聲譽、以藝術教育為核心品牌、特色鮮明的省四星級普通高中;在戰略上,堅持“錯位發展,特色競爭”;在戰術上,堅持“文化發展和特色成才并舉”。市內兄弟學校的同行對于我校在優質特色發展上的探索給予了毫不吝惜的鼓勵,稱之為“一大看點”和“四張名片”。“一大看點”就是相對薄弱生源基礎上較大幅度的文化發展提升率,“四張名片”就是逐步成長的四大辦學特色:常規管理精細化、藝術教育品牌化、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和日語課程實驗項目化。
二、立足生情,搭建多元成才的“立交橋”
雖然躋身四星級高中,但由于歷史、政策、慣性思維等方面的原因,招收的生源只能算是二流甚至三流,客觀上造成了先天性的競爭缺陷。殘酷的事實迫使我們轉變思想,創新思維。我們認為“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文化成績的“暫差”并不代表其他方面的同步薄弱,關鍵在于研究學生需求的多樣性和發展的可能性,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發現其亮點,挖掘“最近發展區”“最新發展區”和“最優發展區”,搭建最適宜的成才“立交橋”,促使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學有所成。
1.拓寬文化高考的“普通橋”
對于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及其家長來說,選擇普高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期望通過夯實文化基礎,面對高考的挑戰,接受高校的選拔,這是當下國內基礎教育不爭的事實。同樣,應對高考無疑也是普通高中的立身之本。因此,在宏觀上我校首倡“一年高考三年抓”的思想,系統規劃、整合高中三年的教學內容。從2009年開始每年召開教學工作會議,專題性研究學校的中心工作;在策略上,切實推進教學改革,做好三個學段的“辯證法”,高一階段求“慢”,高二階段求“穩”,高三階段求“效”;在載體上,推進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三種基本課型模式,即以“自學導案”為基礎的新授課模式、以“前置作業”為抓手的復習課模式、以“突破訓練”為核心的講評課模式,追求“簡約、智慧、實效”的精彩課堂。經過三年一個周期的積累,由量變到質變,實現了“三年三級跳”,連續提升率名列全市20所普高學校首位。
2.構筑個性成才的“特色橋”
2002年,在特長生培養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看重的情況下,我校率先開辦“藝術實驗班”,開創了市內普通高中系統化和專業化藝術特長培養的先河,這既是“無奈之舉”,也是“主動作為”。“無奈”,是因為客觀上還不能與老牌名校相抗衡,必須另辟蹊徑以求錯位發展;“主動”,是由于自身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機遇,如師范留下來的專業師資和相對完整的設備設施,尤其是廣闊的藝術特長培養市場。2005年,我校牽頭與市內對應小學、少年宮、初中建立直通車式的特長生培養模式,2008年與南師大美術學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2010年組建全市中學唯一的“花山藝術團”。先后有八屆近600名畢業生邁入包括中國美術學院、復旦大學、東南大學等名校在內的高校深造,有20多名學生在藝術高考中躋身全省專業成績百強行列。2010年被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2012年被確定為鎮江市首批藝術教育課程基地。
3.架設國外升學的“直通橋”
2010年,我校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推薦下引入日語課程實驗項目,開設“日語課程班”,成為全市唯一、全省首批五所同類普通高中之一。同時,經江蘇卓越日語專修學院牽頭,與日本近40所具有博士授予權的大學建立生源合作機制,開辟了訂單式的留學綠色通道。經過三年多的培育,形成了“1+4”和“3+4”兩種教學模式,已成為省內開展日語課程實驗規模最大、辦學效果最明顯的學校,先后有300多名畢業生順利跨出國門,有不少同學經過3至5個月的適應,通過申請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等形式已不再需要家庭提供經費資助,能夠充滿信心地應對海外留學生活,為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基礎。
學生成才“立交橋”的搭建需要文化的滋養。因此,我們十分注重德育和教學的相互支撐,充分調動非智力因素的促進作用。經過10年的摸索,我校構建了“為生—為人—為才”的“三為”遞進式培養模式,通過“擦亮一扇窗”強化規范養成教育,通過“跑好一次操”強化毅力和團隊教育,通過“一次精彩亮相”強化自信和賞識教育,通過“辦好一次成人儀式”強化感恩和責任教育,通過“感受一次無人監考”強化自律和慎獨教育……總之,通過多維度的氛圍營造和文化熏陶來實現教育的四個層次,即用“管理”去要求,用“道理”去引導,用“課程”去引領,用“感悟”去改變。
三、立足師情,打造專業發展的“共同體”
從實際狀況分析,我校教師隊伍隱含著三大不利因素。一是組成復雜,可以說來自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文化背景多元;二是名優師資相對較少,學科領軍型人物缺乏,單兵作戰能力弱;三是師資結構性過剩,“職業倦怠”現象有所抬頭,容易滑向“集體平庸”。如何將教師隊伍糅合成型、形成團隊,實現“1+1>2”的效果,成為學校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為此我校提出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體”,增強師資合力的主張,并以此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課題。
我們所主張的“共同體”是一種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模式,是引導教師學習研究、互助合作的提高性團隊,它通過逐步延伸到各個基層單元,以點帶面,抓兩頭促中間,最終實現教師專業能力與水平的整體提升,推動學校的持續高位發展。
我們在實踐中重點抓好三個環節。一是鞏固陣地。2010年在省教科院基教所的指導下成立了“教師研修中心”,作為開展教師校本培訓的基地,經常性邀請專家、學者和一線名師作輔導講座,組織“德育沙龍”“教學論壇”“心靈陽光工作坊”等研討活動。在此基礎上分別以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為主體組建了兩期“教師研修班”,作為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龍頭基干力量。二是落實抓手。我們認為教師發展更多的在于內驅力,因此結合學校三年發展規劃的制訂,提出了制訂《教師三年專業發展規劃》的措施,由教科研部門牽頭,引導教師根據自身的心理特點、成長經歷、教育個性和發展潛力設計專業成長和職業生涯方案,從教學、教育、科研等方面探索專業發展的積極空間,量身定做個人專業發展的規劃,每學期都實行全程跟蹤、任務管理、階段調整、績效考核。實踐證明,把教師的內在愿望和學校的外在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能讓教師瞄準更新、更高的職業奮斗目標。三是架設平臺。我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注重借力發展,先后開辟了三大合作平臺,即由省教科所牽頭、五所高中加盟的高中教科研基地,與陜西師大基礎教育研究所的戰略聯盟,以及與《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的科研合作機制。借助以上三大平臺幫助教師在專業培訓、課題研究、成果展示等方面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拓寬了教師的學術視野和交流時空。
依托“共同體”的建設,我校教師發展呈現出令人鼓舞的上升態勢。近三年來,教師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文章近300篇,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近30篇,在市級以上論文評比獲獎近600篇,參加教學基本功競賽、優質課評比活動獲得市級一等獎以上的教師達10人,在鎮江市首屆“教壇新秀”評選中獲選人數占比達到全市的20%,在最新一批市級學科帶頭人、市中青年骨干教師評審中通過人數的增幅名列全市前茅,一批教師的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教育科研等在市內高中界享有一定的影響和較高的聲譽。
盡管在學校發展的實踐上努力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但是我們還是清醒地認識到年輕的實驗高中與省內外名牌、大牌學校相比,還只是一個“小字輩”,有許多需要反思和完善的地方,我們所追求的“最好”還是較低層次的,品嘗的成功和幸福還是較淺層面的。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堅持做“最好”的自己,我們將進一步品嘗到教育的幸福滋味。
(馮章葆,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212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