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然而當前生態環境卻日趨惡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我們眼下一個緊迫的目標。小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也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因此,語文課堂也應發揮環境教育的作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意義
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決定它“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其學科特點決定語文學科在環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在兒童形成觀念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使學生盡可能地從書本、課堂教學的主渠道獲得有關環境保護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環境意識,達到滲透目的。
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現狀分析
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但是目前小學沒有專門開設有關環保的課程,筆者翻閱了1-6年級12冊的語文教科書,發現書中真正飽含這樣環保教育的文章在一個年度所學的所有課目中,占的比重并不大,筆者做了一個統計(見表1)。
從這張表,我們不難看出,在一位小學生1-6年級6個年度的語文學習中,真正接觸環保教育性的文章比例在逐漸減少,在孩子是非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勢必會造成很多孩子在環保觀念方面的迷失。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分辨力,環境保護之重要,卻并沒有在孩子的語文學習中占到一定的比重,六年級1個年度,竟然只有4篇文章是描寫跟自然、環境有關的,比重只占到8.2%,太少了,能引起學生震撼和共鳴的肯定更是少之又少了,這不由得引起了筆者的深思。
1.應試教育的桎梏
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反復的減負再減負,可是學生的負擔沒有絲毫的減弱,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再美好的教育也難以逃脫應試教育的牢籠。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籠罩下,很多老師都近乎功利地面對著每一課的教學,拿到一課,首先想到的是會不會考到?考,又會考到哪些內容?即使很明顯的這課的內容可能涉及到了跟環境保護有關的內容,但是因為這方面內容不會考到,所以也就常常忽略不計了,很多很好的教育機會也就因此而失之交臂。
2.教材編寫的缺失
雖然我們的蘇教版教材已經或多或少的關注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關注度還遠遠不夠。筆者又把1-6年級12冊的語文教科書上所有的跟社會大環境保護等有關的課文再次過濾了出來,并就它們的體裁做了數據統計分析(見表2)。
從這張表我們可以看出,教材中每個年級每個年度都多多少少關注了環保這方面內容的編排,一年級、四年級編排的體裁形式多樣一點,二年級、五年級次之,三年級、六年級稍少。而且,從這張表,我們還可以看出,從一年級到二年級比例明顯減少,三年級的編排,寫景的占到10%,其他的除了一篇童話故事體裁的,別的就沒有了,形式過于單一,而到了六年級,比例占的就更少了。
3.教學方法的單一
有很多的時候,教師因為一些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不愿意在一節課前作更多的文本挖掘,同時也不愿意浪費更多的口舌在文本教學體現的價值上深究,所以就導致很多含有豐富內蘊的課文在單一、枯燥、繁瑣、日復一日的重復中變得索然無味,學生沒了興趣,教師也就失去了最好的教育平臺和最佳的環境教育的機會。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千萬不要干巴巴地同兒童講什么理論,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說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示它。”所教的內容不同,用的方法也應該不同,正所謂“教有法,而無定法。”一百次生硬的說教,也比不上在愉快和笑意中所獲得的教育來得更有效。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1.情境創設,體驗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大自然美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呼喚環境保護等系列的課文,其內容和插圖都很美,我們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的心靈能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出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小池塘》一課時,播放課件出現: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鵝。太陽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鮮紅的氣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彎彎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許多閃亮的珍珠。
這一幕美景在學生的心靈激起了波瀾,當我問:“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都說得很好:“小池塘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小池塘太美了,我也想去看看。”“我被迷住了。”……
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后,再讓學生來美美地讀一讀,學生讀得可輕柔了。此時我再說:“小朋友們,面對這么美的環境,你有什么想法?”在學生說完后,我又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圖片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談感受“看到這些被人為破壞的情況你想說什么?面對這樣的小池塘,我們又該怎么做?”學生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我們要保護它!”“我們不能往池塘里扔東西。”一堂課下來,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2.淺入深出,注重意識
教師在滲透環境教育的有關知識時,必須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好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切忌長篇大論,空洞的說教。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水》時,課前先在低沉的音樂中播放缺水地區的生活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缺水的苦楚,體會水的珍貴,缺水的苦澀,教育學生珍惜水資源。潛移默化中,環境保護意識的滲透就是這么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淺入深出的功效就是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的。
3.注重實踐,深化活動
研究表明,學生在活動中可以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因此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環保重要性迫切性,實踐環保行動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二年級下冊的《鳥島》課文里寫到:
小島成了鳥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窩里窩外,到處都是玉白色的、青綠色的鳥蛋。來島上游玩的人很多。他們伸手就能捉到幼鳥,隨處都能拾到鳥蛋。
可是鳥兒為什么還到這兒相聚呢?哦,是因為這兒的人與鳥相處得特別和諧,所以才會有今天書上所呈現的這么美的圖景,我們小學生也應該加入到愛護小鳥的行列中來,在實踐中充實自己的環保知識,落實一定的環保行動。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是新世紀環境問題對教育的挑戰。為了能更好地豐富我們小學語文教育的新內涵,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在平時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就要著手強化環境教育的意識,找準環境教育的滲透點,深化環保意識,并付之以切實的行動。
(劉娟,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2257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