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它的根系深深植入大地深處,汲取養分,為竹干提供充分的滋養。主干之外,則是肆意發散的的細小分支和竹葉。竹的外形,很好詮釋了效率高、成果豐的語文課堂——龐雜的根系使學生從文本中收獲營養,滋養著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的追求。
一、把好根脈,智慧開掘文本價值
根深則葉茂,把好根脈,是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把好課堂的根脈,需要加強兩個層次的文本解讀,也就是對文本價值的“智慧開掘”。
第一層次,教師的身份是一個成年讀者,認真閱讀文章,細細地品味語言用詞,悉心探索文章主旨,揣摩描繪的意境,并站在作者的角度,深入思考文章想表現的內在,及其表現的方式;第二層次,教師要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剖析文章,這個層次著重的是課程教學,著重點是學習者本身。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考慮到第一層次所獲得的信息哪些是學生所需要的,即具有價值意義,然后再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視角來解讀文章,哪些地方容易讀懂,哪些地方存在認知困難,教師應該如何引導。[1]對兩個層次的信息進行整合,教師才能準確分析出文章的價值所在,繼而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從而明確課堂教學的方向。
通常,教師在第一層次的閱讀是到位的,然而實踐中卻有一部分教師在第二層次有所缺失,即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范圍,試圖對文章進行解讀,這樣違背客觀規律的做法也無法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我們應該提倡“兒童閱讀”,站在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看文本,想兒童之所需,想兒童之所想,只有這樣才能捕捉文本所蘊含的智慧。
二、理好主干,簡化清晰教學主線
教學架構,也就是設計教學的思路和環節,是直接影響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教學框架的關鍵之處在于有一條明晰的、智慧的主線。語文課如何設計教學主線,讓課的“主干”明晰起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
1.尋找“文眼”,清晰理解文本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眼睛中可以讀懂一切。許多文本之中都會在不同的地方或顯性或隱性地包含著一些關鍵的詞語,我們也稱它為“文眼”,尋找“文眼”就是沙里淘金,把握命脈,理出一條教學主線,從而達到“挈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2]
例如蘇教版第八冊第28課《九色鹿》,文章語言雖然淺顯,但情節生動曲折,在教學過程中,可圍繞“恩將仇報”和“背信棄義”這兩個文章關鍵詞鋪設教學主線。首先,拋出問題:“恩”和“仇”是一組反義詞,這個故事中誰對誰有恩?經過多輪提問,學生抓住了“恩將仇報”這個故事情節的重心,學生對故事情節的把握便有了方向,有了語言框架,連貫地表達才水到渠成。第二步,抓住“背信棄義”剖析人物,筆者安排學生讀全文,并思考:你覺得調達是個怎樣的人?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答:調達是個“背信棄義”的人,并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從故事的結局,我們明白做人應該知恩圖報,不能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恩將仇報。
2.整合問題,引領學生理解文本
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涉及的問題很多,即便是同一個問題,每個學生的理解程度有差異,也可能造成不同的體驗和感悟。教師積極地整合問題,引領閱讀,能夠提綱挈領,尋覓有價值問題,引發學生的交流和探究興趣,減少教師“越俎代庖”的現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進行問題的整合,則是語文教學的一門藝術。首先,要理清課文脈絡。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敘述順序,了解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不致顯得思維紊亂。接下來,引領學生對相同的問題進行歸并,對存在邏輯順序的問題進行標注:解決問題一,就可以解決問題二,繼而三、四……最后,教會學生去粗取精,刪除文章關注度不大或偏離主旨的問題,提出與文章思想情感緊密相關的核心價值問題,引領學生進入精讀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中選擇代表性較強的問題,也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一個具有廣闊思維空間的問題,引領學生閱讀、思維和表達。
蘇教版第11冊《爺爺的蘆笛》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如何讓學生更深入體驗生命教育是個難題。筆者在教學中巧用兩個整合問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強強是個怎樣的強強?”“爺爺是個怎樣的爺爺?”兩個話題一拋出,學生的興致立即被調動起來,他們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又重新與文本對話,帶著自己的理解,帶著自己的需求,去尋覓,去品味,去內化建構自己的主張。最后學生圍繞“強強是什么的人”“爺爺是什么樣的人”這兩組話題展開思辯,由這兩個問題的思辯學生自行進入了細致閱讀、深度觸摸的境界,每一個關鍵性的詞語,每一句頗有意味的話語,甚至一個動作,一個標點都逃不脫學生的眼睛,都引起了他們熱切的關注,他們從中品出了味,讀出了情,聽出了弦外之音,嚼出了言外之意。
3.設計教學主線,充分揭示文章內在邏輯
教學主線是語文課堂的核心要義,占據著提綱挈領的重要地位。其設計融入了教師的理念觀點,反映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它也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有利于學生在“簡潔明快”的教學活動中有效地理解課文內容,并養成抓住重點閱讀的習慣和把握重點進行閱讀的能力。[3]
在解讀蘇教版四年級的《桂花雨》時,如果要想達到貼近作者生活乃至其他相關作品,確實要下功夫。多數教師可能借助原文閱讀、背景閱讀、比較閱讀以及多媒體手段,將濃郁的鄉愁傳遞給學生,達到“滿堂皆悲戚”的效果就算大功告成。然而這樣的教學所欠缺的是深層次的閱讀,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閱讀,浮于表面,流于俗套,而篡改了編者的意圖。比較改編前后課文,原文中與“鄉愁”聯系緊密的特定的時節——“中秋前后”被刪去了,原文多次提到的“故鄉”一詞課文中都沒有了。這些改變在向我們透露著一個信息——價值定位不在思鄉,教學的氛圍營造的重點不在“滿堂皆悲戚”。這篇文章通俗來講,想要表達的情緒就是“樂”。文章篇幅大部分描述“搖桂花”這件事。作者纏著母親問何時搖桂花的過程中孩子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快樂盡情展現以及篇尾父親吟詩,無一不在渲染搖桂花的快樂。至于“鄉愁”“潸然淚下”的教學情境則脫離了文章,并非文章本意,更多的是外力強加作用的,無根無跡,飄渺不可尋。而且,學生從自己的視角來審視“鄉愁”這樣凝聚了人生閱歷的凝重話題,顯然缺乏深刻理解的能力和體會,即缺少了“感悟”。而文章所要表達的情緒,集聚在童年的快樂,以及被家中親屬“嬌慣”的快樂和愜意,明顯的,這樣的情緒非常契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他們也能從靈動的文字中品味出快樂,并將這種情感進行傳遞和分享,教學的目標即可達到。總之,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要切實讓學生感悟到文章的精髓,他們視角所能觀察到的精髓。
教師除了把握文中的關鍵詞、通過整合的問題設計教學主線,還可以由文路、課題、習題、插圖以及文章的內在邏輯設計教學主線。
三、長好竹葉——語文訓練扎實豐滿
在明晰教學主體結構后,還要輔以適當的訓練,才能使得語文課堂效率倍增。這種語文訓練,涵蓋了情景誦讀、句意理解訓練、詞語累積、情景語言表達等等。其中,作為重點的語言表達訓練要達到三個境界:有話說,有話想說,話說得好。[4]
1.有話說
首先,教師要善于通過問題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產生有話要說的愿望。教師提問的話題要能夠跟學生的知識現狀、日常生活發生交叉和共鳴,能夠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誘發他們的表達欲望。例如《白鷺》第七自然段以一幅“白鷺瞭望圖”盡顯它的閑適的韻味,最后一句“人們說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嗎?”這里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可以這樣進行訓練:“同學們,你們覺得它是在瞭望嗎?是的,那么它在瞭望什么?不是的,那么它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干什么呢?”話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的話題給了學生自由馳騁的思維空間,訓練了語言,更感悟了“絕頂瞭望”的白鷺的無窮韻味。
其次,教師要學會在話題和文本之間構筑“橋梁”,教會學生如何將書面語轉化為可以理解的語言。例如《大自然的啟示——“打掃”森林》一課以“異想天開”作為設計教學主線:首先理解詞語“異想天開”,接著讓學生閱讀課文,讀明白林務官下達了一個怎樣異想天開的命令,然后從課文中尋找哪些地方看出林務官的這個命令是異想天開的,引導學生從命令的內容、導致的結果進行論證閱讀,逆推情節,順推這個命令引發嚴重后果的原因,最后提供“林務官下達這個異想天開的命令,是因為他不知道——”這樣的句式,搭建思維和語言表達的框架。學生經過了閱讀實踐,文本中大量的語言被內化積累,所以這個話題引起的語言表達是豐富的、流暢的,學生運用語言的同時,理解感悟等思維能力綜合發展,這樣的訓練是扎實有效。
2.有話想說
話題要落在學生心坎上,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情緒。這樣的話題挑起了矛盾,激起了學生的思辯。學生在話題的引領下讀自己感觸最深的文字,說自己內心的體驗,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樂此不疲地去傾訴,去爭辯。例如《白鷺》一文第六自然段為了能讓學生更真切地體味白鷺在清水田里垂釣的美好意境,真切地走進那幅富有意韻的畫面,一位老師設計這樣的話題:“‘釣魚’能不能改成‘捉魚’?”學生興致很高,紛紛發表見解。釣魚、捉魚都是學生尤其是男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通過巧妙地引入這樣一個興趣點,激發學生想說的欲望,創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能夠使學生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從而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產生更好的效果。
3.話說得好
在訓練時要注意使話題能夠符合學生的表達能力,既不能超出學生理解的范疇又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話題拓展空間。學生、老師在交流探討中,要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然后拿來用一用,說一說,說得輕松流利,興致勃勃,這樣不僅領悟范文語言的理性美,而且在文本的情境中還能拓展遷移學生類似的語言。
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中薩沙因為有能力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而感到很自豪。他自豪地問:“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老師設計這樣的話題:“小薩沙現在是勇敢的孩子啦。想想自己,日常生活中,有過幫助別人的經歷嗎?”學生舉出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保護弱小的事例,有的說“我可以幫助比我小的小朋友扣紐扣”“我可以扶老奶奶過馬路”……這樣的問題看似簡單,卻符合學生的理解水平,也容易拓展開來。“弱小的人和事物,它們都需要我們的幫助”“伸出雙手,獻出愛心去關心他們”“不做弱小,保護弱小,做生活的強者”這樣的想法也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
參考文獻:
[1][2]孫雙金.孫雙金與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1-35,131-153.
[3][4]孟萬金.優質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7-66,92-103.
(孔淑梅,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