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怎么上好政治課?怎么樣讓我們的政治課能映射出生活的氣息,讓學生不排斥、不厭倦、不抵觸,感到生動、有趣、有用、有收獲?這是常常困擾著我們、逼我們反思和探討的問題。
筆者常常觀察學生,究竟什么樣的事情能讓他們樂此不疲、不怕艱辛而執著追求?大概要算電子游戲了。學生玩游戲時,身處比我們的課堂教學條件差了許多的環境,嘈雜喧囂,沒有權威的教材,沒有具體的過程性指導,大多靠的是玩家的嘗試、反思以及與同伴間的交流。然而,就是這樣“艱難的”的學習環境,他們依然以廢寢忘食的精神執著地探索,關于游戲,他們常常無師自通。電子游戲讓學生著迷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因為它可以愉悅人的感官,游戲的情節設置越來越豐富,對現實世界的模擬也越來越逼真,學生能夠在電子游戲中體驗一種現實的生活。同時,游戲時每過一關就會有一定的獎勵,這又讓他們能夠收獲成就感,找到自信,產生愉悅與快樂的情緒,學習的壓力得到釋放。
再看看當下的教育。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堂教學,常常讓學生厭倦甚至恐懼,教材內容缺乏吸引力,離生活太遠,離學生太遠。教材中列舉的案例、引用的數據有時甚至是10年以前的,太過陳舊,過于教條化、說教化,這些都影響了教育的實效性,使我們的教學缺少說服力,學生不歡迎,不買帳,于是對這門功課失去興趣,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好的課堂情境的設置、設計,是一堂課能否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保障。學生如果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有一定的效用,就會被課堂吸引。學生只有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才能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學會自律,對自己的學業成敗真正負起責任。真正的學習情境對于啟迪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個性、激勵學生的志趣、升華學生的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教育過程中其他要素所難以替代的。
教學情境的設置,應該基于對學生心理的洞察的基礎之上,要能夠“勾人”,讓學生感受到思維的沖擊以及挑戰這種沖擊而帶來的樂趣。這樣的情境不應該是外在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甚至它完全應該成為教學目標的情境化再現。
一、選材要沾有露珠,有一眼感受到的新鮮度
選材要沾有露珠,應讓學生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清新氣息,能反映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不能用虛設、懸設或人造的生活取代學生真實的生活。教學只有落地生根,才能接地氣,才有新鮮的感覺。
在講授“聯系的普遍性”時,我們可以搜集一些最新的科技前沿的小知識,充實到課堂教學中來,讓政治課不要有太濃的政治味道,而是在傳遞科技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同時明白一些哲學與人生的道理。可以簡單分析“肚皮大的人記憶力差”的原因,為什么每天走20分鐘能防癌,睡覺時間不固定的兒童為什么容易有暴力傾向等問題,讓同學們了解到“肚皮大”與“人的記憶力”“每天20分鐘的走路”與“防癌”“睡覺時間不固定”“兒童暴力傾向”之間,這些原本看似沒有關聯的事情,其實是很復雜地聯系著、影響著、相互制約和作用著的。如此新鮮的科技知識學生很感興趣,教師在講清這些小知識的同時,可以引領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聯系是普遍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
過去,我們的課堂太注重結論的獲得,幾乎不關注獲得結論的過程的示范和指導。現在,當我們設置的學習情境充滿著學生對真實生活的渴求時,就能夠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正如格式塔學習理論強調的:“一個人學到什么,直接取決于他是如何知覺問題情境的。”學生只有在充滿真誠、安全愉悅的學習情境下,才會獲得認知的提高與情感的健康發展。
二、選材要有寬闊的柔韌的延展度
選材要豐富,要擁有較大的延展空間,有沖擊力,讓人思考,而不是一眼就能望盡的。教學活動應當為學生提供他們感興趣的、有啟發性的討論話題,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交流、討論的機會,營造濃郁的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通過啟發提問、綜合探究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這樣的情境選擇一定是建立在對學生已有知識構建了解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挑戰性和高度,學生可以憑借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探討、深化。
在學習“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時,筆者先介紹美國哈佛大學講“公正課”的教授邁克爾·桑德爾有關“金錢”的研究:“越來越多的東西被明碼標價,那么,錢到底可以買到什么?”讓學生討論生活中錢能買到什么、不能買什么、不應該買什么,討論“金錢思維”能否顛倒人們的價值觀、市場經濟有沒有倫理禁區等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能說一兩點,可又不能說清說透,借助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研究、同學間的討論交流,能夠激起學生對“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問題的深度思考和探究的興趣。
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了什么”和“怎樣學”是同等重要的。教師要關注、了解學生已有的個人知識、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通過案例設置、問題辨析、探究活動等環節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提煉和呈現思想觀點,在討論和交流中,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
三、選材應該具有多維交錯的縱深度
選材角度要體現多元化的視角,“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便于學生發揮,而不要有固定框死的模式。好的材料一般沒有現成的答案,無法貼標簽,要獨立思考,辯證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思維和認知。
剛學習《生活與哲學》時,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抽象,不易理解。我們可以在開始時講慢一點,課堂上多講些幽默的寓言故事、有趣的生活案例,讓同學們討論故事給自己帶來的啟示。比如,可以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聯系鮮活的案例思考:“世界上有絕對的‘有用’和‘無用’嗎?”“羅斯福家中失竊為何還說‘慶幸’?”“王陽明為何說心外無物?”等等,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用哲學告訴你真相”。這樣,學生就會豁然開朗,覺得哲學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學科,而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探討人生的學問。他們真正理解了哲學效用,學習起來就會更有主動性。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無論是知識引入、情境設計,還是活動安排、問題切入,都應該是現實的、學生感興趣的、耐人尋味的、有新鮮度、有延展度的、有縱深度的材料和問題。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教學資源,無處不在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現象都可以成為我們探究的對象。一旦我們將生活中的這些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融通起來,學生就會進一步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學習也不再是一項枯燥無味而又必須要完成的義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曹祎,南京市人民中學,210005)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