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边@句話對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精彩描述,揭示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本質。教師必須熟悉課堂教學內容,善于組織和運用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現象,讓學生熟悉的、經歷的、現實的生活題材進入學生視線,走進數學課堂,使數學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實踐
1.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情境教學是提高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提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過程,理解、形成正確的觀念,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質,促使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又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生動活潑。
如何創設生活化情境呢?數學源自于生活,首先要充分發掘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素材,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實際問題,創設新奇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設計一些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而提出的問題,能體現出問題的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如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的教學中,我首先說:“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愿意在一個月內(按30天算)每天給你10000元錢,但在這個月內,你必須第一天返還我1元錢,第二天返還我2元錢……即后一天返還給我的錢數是前一天的2倍,有誰愿意?”這個問題具有趣味性,學生頓時活躍起來,對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2.探究活動生活化,誘發學生的求知欲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體現,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使學生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舉一反三、變式訓練等一系列數學探究活動,誘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建立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解選修2—3《計數原理》章節復習探究拓展題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例:某城市的街道如圖(1),問:某人要從A地前往B地,則路程最短的走法有( )
A.6種 B.8種 C.10種 D.12種
本題選A。(大多數學生可能是通過畫圖得到答案的,當圖形較復雜時畫圖易重易漏,畫圖的方法顯現出缺點)為了探究數學規律,在解完這道題后,我將問題進行了變式拓展,設計如下“問題串”:
變式1:當城市的街道如圖(2)時,此人從A地前往B地,則路程最短的走法有多少種?
變式2:當城市的街道如圖(3)時,此人從A地前往B地且必須要經過C地,則路程最短的走法有多少種?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從解一個問題到解一類問題的歷程,深刻理解了數學的思想,掌握了解題方法。
3.教學內容生活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材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相結合?!苯虒W內容的選擇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鮮活的生活經驗能引起學生共鳴、喚醒學生的注意力,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讓學習變得積極而又輕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勤于挖掘和利用生活素材,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引導學生思考發現、探索創新。
比如在《圓的方程》這節復習課上,我讓學生使用多種方法找出一個圓的圓心和半徑,出現了以下情節:出示一塊圓鏡,故意失手,將鏡子掉在地上,摔成了幾塊碎片。這時我問道:現在要劃一塊同樣大的圓鏡,你能想辦法幫幫我嗎?(學生陷入探索思考中)
張杰:把碎片拼起來,在紙上將圓畫出來,用剪刀剪下來,再請玻璃師傅劃一塊就行了。師:這是一個方法,但是能否保證鏡子與原來的一樣大嗎?(學生無語)
貢德平:他的方法有誤差,我覺得應該找出圓的半徑才行。
師:怎樣找鏡子的半徑?
陶順:我找一塊帶有圓弧的鏡子殘片,在紙上畫出這段弧,在弧上取兩條弦,然后,作兩條弦的中垂線,兩條中垂線的交點就是圓心,這是利用垂徑定理確定的圓心,再確定鏡子的半徑。
師:這種方法比較好。還有沒有別的方法?
胡天文:我認為可以利用圓周角的推論:90°的圓周角所對的弦是直徑,在鏡子的碎片上做一個直角三角形,那么斜邊就是直徑,然后找出斜邊的中點,中點就是圓心……
破鏡重圓是人人都知道的成語,如何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破鏡重圓”,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智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同時,方法的多樣性迫使學生動腦筋思考問題。
4.教學活動生活化,實踐中體驗數學
實踐出真知,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通過實踐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能引導學生“做數學”。
例如在教學隨機事件概率時,每個學習小組用一枚骰子做實驗。投擲60次骰子,記錄每次投得點數,驗證點數出現的頻率是否接近,再將全班的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得到概率的概念。學生興趣高漲,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玩得高興,學得主動。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挑動學生的興奮點,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人人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5.練習設計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知識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重視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既是數學教育的趨勢,也是今后高考命題的趨勢。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出有價值的“生活化”作業。在練習中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把課本中一些比較單調的、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的習題,改編成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用結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導數的綜合應用時,我設計這樣的練習題:為了響應國家號召,穩定房價,打擊投機炒房行為,某地決定分批建設保障房供給給社會。首批計劃用100萬元購得一塊土地,該土地可以建造每層1000平方米的樓房,樓房的每平方米建筑費用與建筑高度有關,樓房每升高一層,整層樓每平方米建筑費用提高20元。已知建筑第5層樓房時,每平方米建筑費用為800元。
(1)若建筑第x層樓時,該樓房綜合費用為y萬元(綜合費用是建筑費用與購地費用之和),寫出y=f(x)的表達式。
(2)為了使該樓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綜合費用最低,應把樓層建成幾層?此時平均綜合費用為每平方米多少元?
本題除了達到練習、鞏固的目的,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了國家調控房地產市場、穩定房價的決心,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反思
1.數學教師要樹立數學生活化的觀念
社會生活紛呈復雜、包羅萬象,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有時要靠我們去發現。只有教師頭腦中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才能把數學的理性知識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以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教師要善于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課堂,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采擷生活數學實例,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2.生活中的數學與數學中的生活相統一
教育家盧梭說過:“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獲得有用的知識?!边@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探究數學, 并利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數學與生活相連,從生活中得到數學,再把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去,實現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統一。教師應靈活處理教材,聯系生活實際,收集數學信息資料,組織起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更要回到生活中去。
3.生活化與“數學味”的矛盾
在實際數學活動中,如果片面追求數學的“生活化”,把數學教學變成了單純的研究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學生無法建立數學模型,數學學習無法深入,數學課就丟失了其學科特點。課堂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要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學好。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學生被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的表面現象所吸引,并津津樂道樂此不疲,使教學偏離了主題,這樣的生活化教學不僅失去其應有價值,而且還破壞了正常的課堂教學。因此,我們不能只顧著數學的“生活化”,而忽視了數學應有的“數學味”。
總之,我們數學教師要認真研磨教學內容,勤于收集生活素材,把鮮活的生活題材引入數學課堂,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從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使他們想學、學會、愛學。
(石紀,南京市臨江高級中學,211102)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