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階段,除了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以外,課堂作業和其他年級家庭作業的批改,是教師每天的必做功課之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教師對備課、授課、輔導、考試等諸多環節給予了足夠多的重視,但在作業批改的研究上不說輕視,起碼也是有些忽視,忽視了其中情感的傳遞,忽視了其中積極功能的挖掘,忽視了其中教育意義的探尋。
一、教師的書寫態度影響學生的書寫態度
干凈、整潔、端正、規范、漂亮的作業,令人賞心悅目,不忍釋手;反之邋遢、潦草、不規范的作業令人頭昏眼花,心情郁悶。雖然我們經常在班上進行書寫的專題教育,甚至還經常讓那些“潦草無比”的同學擦凈重來,但總是曇花一現,好景不長。俗話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究其實質,最應該作深刻反思的不是學生,而是教師自己。你的書寫規范嗎?你的書寫端正嗎?你的書寫漂亮嗎?你的布局美觀嗎?你的書寫達到了你給學生規定的標準了嗎?只對學生提要求,自己不帶頭,這怎么行呢?現在的學生關注民主,關心公平,我們一招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筆者中師時代遇到一位化學教師,他的黑板板書全為正楷書寫,包括作業批改也是如此。因為別的教師的板書要么是草書,要么是行書,而他卻是如此不同。一開始,全班同學私下都笑他迂腐,但時間一久,我們都情不自禁地尊重起他來,模仿起他來。書品即人品,書德即師德,他贏得了我們全班同學自發的崇敬。只要我們自身端起正來,我們的行動就會鼓勵那些本來就認真做作業的同學,就會拉動那些作業態度有些搖擺的同學,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那些作業態度不良的同學。
二、教師的精細態度影響學生的嚴謹程度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教師的工作越來越忙碌了,早起晚歸中午不休,走路恨不能飛。面對繁重的任務,面對數量不菲的作業,常常一目三行,作快速反應狀。這種狀態下的批改,雖然大部分錯誤都被找出來了,但細微處的錯誤、過程中的錯誤往往有時不能及時發現,這就給后繼學習人為設置了障礙,這就讓那些極少數的“投機分子”有機可乘,甚至還會讓那些自我檢查出錯誤的同學誤以為教師的水平有問題。有個別教師因為作業來不及批了,就停批一次或是讓幾個學生代批,這些舉動都讓付出辛勞的同學在心靈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我始終秉持著這樣的一個理念:作業既然已經布置了,就必須要批;既然已經批改了,就必須認認真真,保質保量。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手上,我們就要為每一個家庭的未來幸福負責。國家讓我們守立在教師崗位上,我們就必須盡心盡責,為國家的和諧發展負責。每一次作業布置之前,我都要自己事先做上一遍,提前告知存在的錯誤;每一次的作業錯誤,我都堅持讓學生及時知曉,并督促學生積極訂正錯誤;每一次的暑假作業和寒假作業,盡管是選做,量還是比較大,我都要隨機挑選幾頁進行批改。教師有了足夠的責任心,學生的責任心才會慢慢成長起來。做我們自己該做的,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這應當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自覺追求。
三、教師的溫馨態度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在作業批改的過程中,對學生解題過程與結果的正確與否,我們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評判,必須毫不含糊地堅持原則。但是,作業本上難道就只能包含對與錯的劃分與界定嗎?傳統的作業批改方式,或者說是大多數教師的批改方式,莫過于此。這種僅僅停留于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批改作業的方式,不僅陳舊,而且冷冰冰。
富有智慧的教師,常常將作業本視為情感溝通的橋梁,作業批改完成后,總是不忘給一些學生寫上幾句。譬如,學生的作業寫得又好又對,教師可以寫上“批閱你的作業,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的書寫態度進步了,教師可以寫上“你的書寫有了神奇的進步,我為你高興!”一貫認真的同學偶爾出錯率高了或是書寫馬虎了,教師可以寫上“最近是不是特別忙呀?”等等。教師的一句留言,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留言處,是老師和學生在作業本中的一次秘密邂逅,是老師和學生心靈神交并得以短暫休憩的可愛小屋。
四、教師的幽默風格提升學生的作業興趣
學校曾經先后兩次進行過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風格的問卷調查,幽默始終處于前三的位置。幽默除了可以在課堂上出現,也可以在作業本中展現。譬如,在除法豎式計算的作業中,相同數位應當是上下對齊,但有同學寫歪了,教師可以寫上“風太大,你的數字都被吹歪啦!”當除法豎式計算的某一步試商完成后,要畫上一道橫線,以便在橫線下方算出還剩余多少,有些同學橫線畫得太短了,教師就寫上“橫線這么短,要是上面的數字掉下來砸到人,怎么辦呀?”在混合運算之初,為了突出審題這一環節,教師常常讓學生在認真讀題的基礎上,于第一步運算部分的下方畫上一道橫線。個別同學忘記了,我們可以寫上“你的橫線到哪里睡大覺去啦?”這樣的幽默之語,富有兒童情趣,迎合學生的天性,令學生感覺親切,讓學生在捧腹大笑之中,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快快樂樂地主動改正錯誤。
五、教師的深刻研究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俗話說得好: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同樣,誰又能保證說,在你的紅叉下就肯定沒有陳景潤、蘇步青、華羅庚呢?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在判定之前,我們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則,我們就很容易毀了一棵智慧之苗,傷了一顆求進之心。
眾多學生的智慧必然超過教師一人,我們要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不僅在課堂之上,也在作業之中。
(汪邵青,鎮江市紅旗小學,21200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