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價值是一個動態結構,它的判斷沒有終極結論,遵循著不確定原理;它的價值追求受到認知主體主觀價值的干涉和影響,呈現出多元互動模態。本文通過具體實踐,對文物的本體屬性及價值體系等進行了理論上的拓展與摸索。
[關鍵詞]文物價值;動態結構;不確定原理;多元互動模態
[中圖分類號]K875/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4-0064-02
一、文物價值的本體思辨
什么是價值?我國權威的漢語詞典都把馬克思的價值表述作為釋義:“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社會勞動。”其實,這只是價值在經濟學的表現形式,并非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本體。
哲學上價值核心與靈魂是超越性,它具有很強的統攝力和概括力,它超越一切具體事物卻又無處不在地與具體事物發生內在聯系,存在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理論界一種較為普適性的關于價值的定義是“客觀事物向主體呈現的意義”。比如一塊普通碗的碎片,我們覺得它毫無價值,會當作垃圾掃走。如果這碗的碎片是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物,那么它便有了新的文物意義,具有重大價值。它既有歷史性,又可作科學研究資料,一些專家甚至還可以從碎片中看到稚拙、簡潔的藝術美感。
我們對文物價值的研究和討論,就是在這種價值理念的基礎上展開的。
我國學者對文物價值的界定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應該指出,這三種價值在邏輯上只是文物價值概念不周延的外延,它們屬于文物價值的重要形態,并不是全部。
研究文物價值最大的誤區是把文物價值視作一個凝固不變的靜態結構。文物的一切,包括年代、地點、歷史聯系、文化基因、社會習俗,甚至文物的每一個細節,都由權威專家作出終極性定論,無可置疑,不容爭辯。似乎一切都塵埃落定,文物只能默默地等待一代又一代人遵照權威專家的指引,來作規定性鑒賞、認知,不得越雷池半步。
其實,文物價值是一個動態結構。它的運動形式不局限于模糊、多義的“漂移”,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指出,一切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中。我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和把握也不例外。那種堅持文物價值一經確定即亙古不變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歸謬。
二、文物價值的不確定原理
價值研究與范疇的核心選題首先是價值判斷。由于現代高科技手段的介入,文物價值判斷如碳14、熱釋光、古地磁等檢測方式,文物斷代的測定已接近精確化。學者、專家在此基礎上展開種種研判,作出權威的價值結論。結論一旦作出,很少有人敢懷疑其正確性,更不要說對結論發起挑戰。
倘若真有人提出質疑,最常見的批評是“不懂科學”。其實,說此話的人才是真正不懂科學。因為科學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可重復性,二是證偽性。凡是符合科學的東西,可以反復實驗測定,并且容許和歡迎爭論證偽。文物價值判斷也一樣,應該容許、歡迎挑戰,這才是科學的態度。權威并不是真理的別名。
不妨看看文物界證偽的一些情況。我國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著名的宮廷鑄器,為國家一級文物。此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崇高、莊嚴,充滿威懾力度又洋溢著神秘美感。單單為“司母戊”三個字,學術界就議論紛紛、莫衷一是。關于司母戊鼎的其他價值判斷,更是眾說紛紜、難分真假。
河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賈湖骨笛,以鶴骨為材質,經碳14測定為9000年前的文物。它的發現不但轟動文物界,更使一些音樂人士欣喜若狂:一是此發現把中國音樂史前推了6000多年;二是七音階我國古已有之,非西方獨擅。過去認為我國只有五音律傳統,使我們飽受“不夠科學”的詬病。如今揚眉吐氣,讓音樂界人士興奮了好一陣子。冷靜下來后,研究者的疑問一個接一個:一根獸骨上有幾個孔,何以確定為樂器?笛孔的圓洞是那樣圓而勻整,足與現代技術比美。媲美9000年前茹毛飲血的原始人,竟有如此精妙的工藝?既然9000年前我們的先祖都能吹奏七音階,甚至還能吹出半音變化,直逼西洋十二平均律,為什么傳下來的音樂都是五聲音階?骨笛在考古史上前后都沒有相應的文物作為鏈接佐證,難道它只是一閃而沒的隕星,今天又突然從地下冒出來?
文物界層出不窮的證偽情況,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文物價值沒有顛撲不破、鐵打不移的絕對判斷。只要你認為結論是科學的,就要有被證偽的可能和擔當。從這個意義上看,文物價值處于一種多值判斷的“概率云”狀態中,它不能也不應有什么終極性裁定。專家、學者的權威判斷,應該是探索文物價值內涵的指向性路標,而不是“行人止步”的警示牌。
文物價值的一條基本規則就是不確定原理,它是文物價值動態結構的兩大動因之一。同時,文物價值的不確定狀態也正是文物的魅力所在。
三、主觀價值與文物價值的多元互動
文物價值動態結構的第二動因,是認知主體的主觀價值與文物價值的多元互動。文物不是孤立的存在體,它與認知主體發生對立統一的辯證聯系。而認知主體的多元性,決定了相互影響的千變萬化。
文物是人類祖先遺跡、遺物的當代呈現。它既是歷史的身影、時代的記憶,又是文化符號和文明基因,具有接通人類、民族和地域群體文化血脈的功能,以及跨越時空構建集體人格的張力。
所以,文物不僅僅屬于專家、學者,更多地屬于社會、屬于公眾。沒有社會公眾的參與,文物只是歷史暗室里一堆不起眼的存放物。社會公眾的文物參與方式,主要是鑒賞和認知,而且往往帶有不明顯的功利態度和明顯的情感聯系。社會公眾的參與,必然引起文物價值的多元態勢。
每個公眾都有自己的文物價值觀,雖然許多是不成熟或未定型的。而且一般人對文物權威的指引,常常有一種馬太效應式的趨同心理。但畢竟千差萬別的個性文物價值觀對文物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文物也就在各種鑒賞的目光中變化著多樣的美麗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以不同價值觀審視同一件文物時,判斷值值盡管各有不同,但其差別常常是微調式的。正如1000個讀者對《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有1000個解讀,但誰心目中的林黛玉,也不會是一個粗壯剽悍的潑婦。人們登上古遺跡萬里長城,會有思古之幽情,發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慨嘆,應該不會有腳踩棉花糖的感觸或蕩秋千的愉悅。
大逆反的價值判斷也有,但只是少量的個例,不足為訓。如有學者堅定地認為,蘇東坡千古絕唱《江城子》悼亡妻王弗的詩詞,不是寫給王弗,而是寫給當朝皇太后的情詩。這個學者從宋、明、清古版善本的故紙堆中,尋出種種證據,并寫成文章,言之鑿鑿。如他的論斷成立,文學史也要改寫。
應該看到,不管是微調式還是逆反式,都是不同文物價值觀的表現,也是文物價值動態結構的外在形式。
我們進一步探討,由于立場、利益、情感、文化素養等因素構成的主觀價值,對文物客觀價值的聯系、影響和作用,文物認知者的主觀價值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對文物客觀價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即對文物客觀價值有誘導、強化、限制的功能。舉個實例,便于我們從感性的明晰度升華到深層理解機制。
清代文物鼻煙壺是多種工藝匯聚的袖珍藝術品,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兼有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手法,更以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為材質,高雅脫俗,雋美非凡。因其小巧精致、宜于把玩,為文物鑒賞家和收藏者津津樂道、青睞有加。
現代人對清代鼻煙壺的審視和認知,主觀價值因素對文物價值的反作用特別明顯。文物學者會說:“清代鼻煙壺飽含文物信息量?!睔v史學家會說:“反映清朝的社會狀況和生活習俗,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經濟學家會說:“從一個側面看到清代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彼囆g家會說:“精美的藝術結晶?!闭渭視f:“玩物喪志,社會上層沉溺于此,清朝的滅亡就是遲早的事?!绷藛T會說:“腐敗古已有之?!贬t生會說:“鼻煙壺危害健康。”農民會說:“又不能吃,又不好用,什么東西!”等等。
可見,主觀價值對客觀文物價值的干涉和影響,使文物價值成為不穩定的變量。也因為如此,文物更具有豐盈流轉的品格。這也正是文物價值動態結構的外部力源。
在討論文物價值多元互動的時候,我們有必要提及較為另類的文物價值選擇類型。為大家熟悉的文革時期錯版郵票《全國山河一片紅》,從歷史性角度考量,比起其他文革文物,并不突出;從藝術層面鑒賞,線條、色彩、構圖粗糙,宣傳性大于美感;若論科學性,更談不上,因為郵票上的地圖錯誤已使它的科學性大打折扣。但恰恰是這一張似乎毫無價值的錯版票,在今天竟然一枚就值一棟別墅,所以稱為“別墅票”,它的價值畸變令人咋舌。
再舉一個另類的特例。1856年英屬亞還那1分洋紅郵票,被譽為“世界第一號珍郵”。由于當時的印刷條件,郵票是最簡陋不過了。如果不知道郵票的來歷,集郵愛好者會把它當垃圾隨手扔掉。因為它是人類最早的郵票,而存世極為稀少,上世紀拍賣價已達千萬美元。美國富人德欣曾擁有一枚,后又發現第二枚。德欣天價購回,并當眾燒毀,稱“現在世界上只有我的一枚”。他的價值理念是一枚世界唯一的郵票價值,遠遠高于兩枚的疊加值。
這兩例另類的文物價值觀源于“物以稀為貴”的商業心理,與公認的文物價值已有很大剝離?;蛘呷藗儗Υ擞袪幾h,但不可否認的是,另類文物價值觀也是多元選擇的一種,它更增加了文物價值動態結構的廣度和張力。
四、結語
人類對文物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文物發展過程本質上是價值發現和消費的過程。所以,文物價值必然是動態結構。那種將文物價值判斷自詡為無可爭議、不容置疑的終極結論,把文物價值視作靜態結構的認識,其實質是片面的、凝固不變的形而上學。
文物價值的動態結構主要理論支點有兩個:一是文物價值的不確定原理,二是文物價值認知主體的主觀價值在判斷中的互動影響和多元變異。
當我們以現代多元包容的心態看待文物價值的動態結構,文物將折射出更加美麗、奇妙的變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