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絲綢之路是古典時期世界各族人民長期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盡管沿途自然環境惡劣,且因戰爭、政治等原因時斷時續,但由于世界人民對經濟文化交流的向往與不懈努力,使這條橫跨歐亞大陸、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綿延兩千年。絲綢之路將所經過地區的國家、民族、部落聯接,促成了不同地區在商業貿易、文化藝術、科學技術、軍事政治等方面的互相交流,締造了博大精深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朝以后,由于種種原因,陸上絲綢之路趨于衰落。1900年,斯文·赫定發現樓蘭,掀起“絲綢之路熱”,這一現象持續了100多年,由此也誕生了“敦煌學”、“絲綢之路學”、“簡牘學”等國際顯學及眾多研究成果。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中亞四國,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為響應習總書記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響應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號召,促進甘肅與中亞五國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2014年5月,外交部與甘肅省政府在蘭州共同主辦以“振興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為主題的“亞洲合作對話絲綢之路務實合作論壇”;下半年,甘肅省將與全國友協、中國友好城市聯合會共同主辦“絲綢之路經濟帶省州長國際論壇”。這兩個國際會議對于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特別是甘肅黃金段建設和擴大甘肅影響力將起到重要作用。為了擴大宣傳,總結論壇學術成果,甘肅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將西北師范大學《絲綢之路》雜志社納入整體宣傳活動中,計劃自2014年起,每年7~8月,由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甘肅絲綢之路雜志社出版傳媒有限公司、甘肅萬華實業集團聯合承辦主題明確的追尋張騫之路考察活動。該項文化考察活動產生的考察筆記著作、學術著作、影像資料等將作為外事辦對外宣傳的成果之一。本文擬就這一活動的緣起、主題思想和宗旨、實施方案、目標、成果、意義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追尋張騫之路;國際文化考察;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2-0005-03
一、本次活動的緣起
此次“追尋張騫之路國際文化考察活動”的緣起,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最遠到達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大夏、月氏等國家,成為開通絲綢之路的標志性人物和標志性事件。此后,中國通向西方的道路就在同中亞、印度、歐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及政治軍事活動中不斷延伸、發展,并且產生了一些特定歷史時期的固定名稱,它們是以后形成絲綢之路的基礎。公元前后,《史記》、《漢書》及南北朝史籍最早出現有關絲綢之路的記載是“西域南道”、“西域中道”、“新北道”及“河西道”等。隋唐時期,又產生許多較詳細記載亞歐貿易交通路線和名稱的著作,如裴矩《西域圖記》、韋節《西番記》、王玄策《中天竺》、程士章《西域道里記》、韋弘機《西征記》、玄奘和辯機著《大唐西域記》,以及作者姓名不詳的《隋西域志》、《西域道里記》、《諸蕃國記》等。這些古代歷史文獻和有關資料雖然記載了很多關于中國與西方經濟、貿易等方面的交往與聯絡,但對其具體路線并沒有概括為一個專有名稱。直到德國著名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七次到中國西部地區進行考察后,在其1877年出版的著作《中國》中指出:“公元前127年至114年間,中國與河間地區(今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叫做‘絲綢之路’。”后來,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等西方學者進一步闡述和使用這個名稱,他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中,根據新發現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石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局部特征。因此,“絲綢之路”就成了從中國始發,橫貫亞洲腹地,直達地中海沿岸,進而聯接歐洲和非洲陸路通道的總稱。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經濟發展區域,東聯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中國與中亞密切合作,勢在必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項考察活動也具有開創性。
第二,漢武帝時期派遣張騫“鑿空”西域中亞的壯舉,標志著官方意義上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張騫的開拓精神,代表著中華民族銳意進取的“強國之夢”,是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所在。這種精神應該傳承、發揚、光大。
第三,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中亞四國,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如果說2100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了帝國的戰略構想而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話,2100年后的今天,中國國家領導人再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樣是一種偉大的戰略構想,是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四,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號召,作為重要文化建設內容的“絲綢之路”必然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第五,2013年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敦煌歷史文化名城”重要舉措,敦煌是絲綢之路重鎮,是“華戎所交一都會”,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在中華民族文化交流、經濟往來、宗教傳播、藝術傳承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鑒于以上幾方面原因,我們覺得有必要動員相關的力量,組織相關人員,發起“追尋張騫之路國際文化考察活動”。
二、本次活動的主題思想和宗旨(價值論證)
本次活動的主題詞是挖掘絲路價值,傳承華夏文明;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偉大復興。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追尋張騫的足跡,在政府主導,文化機構、企業、專家學者、經濟專家、社會學家、新聞媒體共同參與下,重走絲綢之路,感受2100年前以張騫為代表的漢帝國有志之士,為了國家的利益,舍身忘死,持節矢志不渝,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為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歷史的借鑒,同時為重建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提供歷史的營養。
第二,歷史上,絲綢之路在推動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經濟繁榮、文化傳播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儒家文化的輸出、佛教等世界性宗教的輸入,以四大發明和絲綢、瓷器等為代表的中華物品走向世界,以葡萄、苜蓿為代表的西方物產及琉璃器、金銀器、香料等為代表的西方奢侈品傳入中土,均是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外交使團、僧侶、商人、藝術家甚至下層胡旋女、奴婢們共同的貢獻,最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新時期銘記的歷史和需要發揚光大的人文情懷、文化使命。絲綢之路所含攝的文化正能量,必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和理論源泉。
第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戰略構想,是站在戰略的高度,為國家的大發展、民族新崛起、世界繁榮做出的新貢獻,更是為中國在錯綜復雜的世界政治新格局背景下謀求新發展的新思路。如何按照習總書記的戰略構想,在這條古老的政治、經濟、文化古道上,在古代文明的啟示和有力推動下,把現代文明融入進來,以現代化的思路、手段和技術,打造一條新的國際絲綢之路,最終建設一個新的國際文化、經濟合作區域,拉動中國經濟向前邁進,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多元的后動力。
第四,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旨在通過對甘肅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合,結合橫貫甘肅東西全境的絲綢之路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存,通過政府力量的推動,把中華民族先民們在甘肅這片土地上沉積下來的厚重的歷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的保護、研究、弘揚,以點帶面、以面帶片,打造文化強省、文化富省,最終為文化強國打基礎。因此,有必要以絲綢之路為基點,通過全景式考察,深入挖掘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內涵,為全方位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提供理論支持。
第五,敦煌自古以來是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從某種意義上成了絲綢之路的代名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匯點。而敦煌地區保存下來的自十六國北朝以來1000余年時間營建完成的800余所佛教洞窟、6萬余平方米壁畫、3000余身彩塑,以及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5萬余卷中古時期寫經、寫本、佛畫、民間檔案文書等,被譽為世界藝術的長廊、歷史百科全書、學術的海洋。這些豐富的中古歷史遺存,記錄了自漢代以來絲綢之路重鎮敦煌、河西走廊、西域中亞、長安等地發生過的真實的歷史,因此,敦煌成為歷史的檔案室,也成為我們今天解讀歷史的一把鑰匙。而如何利用和使用好這把金鑰匙,為絲綢之路的再繁榮、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中華文化的再度輝煌做出應有的貢獻,就成為我們今天建設敦煌、保護敦煌、研究敦煌、弘揚敦煌的重要課題。因此,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敦煌歷史文化名城,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從戰略高度出發的深思決策。而如何建設敦煌歷史文化名城,成為今天擺在政府、文化機構、企業和有識之士面前的重要任務。本次活動即是從現實的需要出發設計構思的考察活動。
三、本次活動的路線方案
張騫的線路給我們帶來的是精神的啟發。本次考察不但要參照張騫的實際線路,還要發揮絲綢之路文化精神,完成張騫未完成的使命。
第一階段:國內西行。具體路線為:隴西郡(臨洮,出發)—金城(蘭州)—烏鞘嶺—武威—張掖—沿黑河—居延—新疆巴里坤(車師國)—奇臺—吉木薩爾—昌吉—伊犁—阿拉木圖。
第二階段:出境中亞。具體路線為:阿拉木圖—切姆肯特—塔什干—撒馬爾罕—布哈拉—朋吉肯特—杜尚別—安集延—奧什—納倫—比什凱克—卡拉庫爾—伊塞克湖—喀什。
第三階段:中亞境內考察。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阿斯塔納(城市游),南部突厥斯坦城的Ahmad Yasavi陵墓,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天山、碎葉城遺址(李白出生地),賈拉拉巴德一帶費爾干納盆地。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撒馬爾罕,希瓦、努庫斯(蘇聯20~30年代先鋒藝術館),烏爾根奇(新烏爾根奇),沙赫里薩勃茲(帖木兒老家),鐵爾梅茲(中亞河港,歷史古城),浩罕,馬爾吉蘭。塔吉克斯坦:帕米爾高原山區風景、古跡。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城建,Nisa,Mary,舊烏爾根奇古城,沙漠,“地獄入口”,恐龍足跡,大宛古城(天馬故鄉)。
第四階段:國內東歸。從境外入新疆到喀什—葉城(蒲梨)—皮山—和田—于闐—民豐—且末—若羌—羅布泊以南—陽關—敦煌—酒泉—張掖—扁都口—西寧—樂都—大通河—蘭州—天水—寶雞。
四、本次活動的成員構成
此次考察活動的主要成員有歷史、考古、文化學者、文學界人士,包括絲綢之路研究、西北史地研究、粟特研究、敦煌學研究、西北考古、中亞歷史、民俗學研究等方面的專家,區域經濟、文化產業開發、旅游經濟管理方面學者,中國政治前沿、戰略研究、中亞經濟研究、國際形勢研究專家,電視臺、網絡、雜志新聞人員,企業負責人、企業相關人員,旅游方面專家,攝影方面專家,其他自由行俱樂部。
五、本次活動的目標
第一,加強甘肅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敦煌作為絲綢之路集大成者、貿易交流中心的地位;第二,挖掘與探索途經之地的旅游、商貿、文化資源,收集當地傳統特色文化資源。第三,與各國當地商會、商貿機構建立聯系,準備合作開發絲路市場。第四,考察制作出多條線路,成為常態線路,每年舉辦一次,并邀請境外的游客自駕游來敦煌。第五,與各國當地商會、學者、專家、民間文化組織建立聯系,形成交流機制,共同探索絲綢之路文化、旅游、商貿等方面的開發。
六、本次活動的成果
本次國際文化考察活動的成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為在甘肅建立絲綢之路文化、商貿交流體驗中心提供了基礎。第二,為政府提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華夏文化傳承創新區建設、敦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等方面的書面理論考察報告支持。第三,沿絲綢之路線路開展旅游資源調研、民俗風情調研、文化市場調研(歌舞演藝、工藝美術等)、土特產品市場調研、經貿市場調研、絲路文化的交流、促進和研討,形成詳細的分門別類的考察報告。第四,考察期間邀請相關電視、網絡、新聞媒體機構跟蹤采訪和報道,分別形成第一時間的報道和事后的專題紀錄片,全景展示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經濟。本部分分別由隨隊考察的新聞人員和媒體單位完成。第五,考察活動結束一年內,正式出版考察隊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撰寫的有關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人文等考察紀實或研究專著,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第六,出版考察全景紀錄專刊,本部分由《絲綢之路》雜志社負責。第七,圍繞考察成果,召開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文化產業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研究等相關專題會議,并出版論文集。
七、本次活動的意義
絲綢之路主要經過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內陸地區,這一地區的地理特征是氣候異常干燥,降雨量極其稀少。絲綢之路中部地帶,有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以其為中心,向四周延伸著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興都庫什山等山脈,冰峰峽谷,行走困難。另一地貌特征是多戈壁沙漠。此外,橫亙在干燥地區的雅丹地貌也是重要的地理障礙。雖然如此,在遠古時期,東西之間并非絕對隔絕。考古資料證明,早在前31世紀,產自今阿富汗巴達克山的天青石就開始出現在中國、印度和埃及。這意味著中亞地區的商旅貿易比這一地區部分國家的誕生還要早。諸多考古發現還證實,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大致北緯50度線附近,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銜接而成的草原大通道,從黑海北岸經伏爾加河、烏拉爾河,過咸海北岸,轉向錫爾河和楚河,然后沿伊犁河進入天山北麓,最后到達蒙古草原。
由于種種原因,近百年來絲綢之路考察活動主要來自西方世界,并且產生了很大影響;而從東向西的考察則很少,最有影響的是中瑞聯合組織的“西北考察團”。中國改革開放后,不斷有學術機構或民間團體組織的考察活動,但都存在很大局限性。本次(系列)考察活動在借鑒前輩探險、考察、研究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將范圍擴大到整個絲綢之路,在空間和時間上輻射到的所有地區,整合各個領域的學術資源和學術成果,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服務。
[參考文獻]
[1]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古本三種 (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3]史葦湘.敦煌研究論文集[C].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正宇.古本敦煌鄉志八種箋證[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5]鄭炳林主編.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續編[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6]金秋.古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7]李明偉等.絲綢之路貿易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