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絲綢之路是歷史上聯接東西方的文明通道,河西走廊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河西走廊保存下來的以敦煌為代表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新時代背景下,甘肅省提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是歷史的大手筆,而河西走廊則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定位河西走廊的歷史地位,在新時代背景下以獨特的方式宣傳河西走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任務。
[關鍵詞]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2-0016-04
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中西的國際通道,對促進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甘肅是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應該說,河西走廊又是絲綢之路黃金段中的黃金段。
河西走廊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有可開發利用的大量文物古跡,在國家文化大繁榮的歷史關鍵時刻,把河西走廊打造成“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國家級文化長廊”,可謂有的放矢,實屬大手筆,此舉對于提升中華文明,提升甘肅的形象,提升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等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作為針對特定時間與空間環境下的河西走廊的各類宣傳題材,可重點突出其在華夏文明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也就是說,要以文字或視覺藝術的形式,展示和挖掘河西走廊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要給觀眾展示河西厚重的歷史,展示河西文化與中原政治中心區文化的關系、相互之間的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觀眾最終能夠通過各類宣傳材料感受到河西厚重的歷史文化。
一、河西走廊與中原歷史文化的傳承關系及其在古代學術史上的地位
河西走廊雖然是個地理名詞,但是我們現在對河西走廊的認識定位,其重點是要落實到歷史文化上,因為甘肅省現在的目標是將河西走廊打造成為一個有關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的國家級文化生態園區。從這方面講,宣傳的定位要緊扣主題,重在文化及其傳承。但是也要充分考慮到宣傳的政治性目的,因此,就不能離開河西的歷史政治意義。
事實上,對于河西而言,宋以前的歷史,其地位僅次于中原長安、洛陽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區。國學大師陳寅恪就曾經多次指出,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河西,因為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動蕩,常年戰爭,經濟破壞,文化學術也被掃蕩一空,唯處西北一角的河西較為安定。由于政治安定,經濟富庶,河西成為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世家大族逃避政治災難的首選地,大量的內地移民給河西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學者云集,人才輩出,因此,河西的儒學傳統沒有中斷。十六國五涼時期,河西涌現出一批大儒,其中的代表人物中來自敦煌的有東晉時期活躍在洛陽的以大書法家索靖為代表的“敦煌五龍”、郭瑀、宋纖、宋繇、汜騰、劉昞、索敞、張穆等人,來自酒泉的有祁嘉、馬岌,來自武威的有段承根、陰仲達,來自金城的有宗欽、趙柔,還有來自周邊地區的人。他們在河西著書立學,建立公私學館,一時間河西講學之風盛行,其中的代表人物即是郭瑀,他在張掖臨松山講學,弟子三百。河西文化與學術盛極一時。
河西魏晉墓的結構、形制、題材內容等均延續中原漢墓的內容,反過來河西魏晉墓制度又有影響中原同時期或其后墓葬的因素,這種文化的互動頗為有趣。
唐代中國歷史文化盛極一時,其統治者李唐即是關隴集團的代表,而這種開放文明制度的淵源,則上承漢魏,中繼河西五涼及魏齊政治,其關鍵的連接點即是河西五涼時期的政治與學術。可見中原儒學對河西的政治和學術之影響和意義之深遠。
因此,針對各類宣傳品,可以考慮對河西的古代學術(以五涼為中心)作集中推介,這樣既可以緊扣宣傳主題,也可說明河西在歷史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河西走廊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意義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經說過,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匯地,考慮到河西較為獨立的地緣關系,延伸理解,河西走廊也可以說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匯地。事實上,縱觀中國歷史,自漢代以來,河西走廊即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河西的歷史文明進程中,中國傳統文明與外來文明的融合從未停止過。這種融合表現在宗教、文化、藝術、服飾、飲食、音樂、舞蹈等各個方面,非常廣泛。因為著名的絲綢之路沿河西走廊而過,這也是這條錯綜復雜的世界文明之路從走向上講最為規整的地區。隨著入華的來自中亞地區的粟特九姓胡人的進入,河西走廊成為商業民族粟特胡人重要的聚居地,沿著走廊重鎮沙州(敦煌)、瓜州(安西)、肅州(酒泉)、甘州(張掖)、建康(高臺)、涼州(武威)一線,形成入華胡人定居的文明景觀,其中像唐天寶年間敦煌沙州城東的“從化鄉”有胡人1400余口,規模之大,未曾有之。又如移居絲路重鎮、長安北大門的原州(固原)地區的粟特后裔史姓,自稱即是來自河西建康“飛橋”一族。
據敦煌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粟特文古信札,早在西漢時期河西的敦煌、武威即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鎮。三國時期,曹魏敦煌太守倉慈就從官方的角度保護胡商的利益,給他們優惠的政策,鼓勵胡漢通婚。而到有隋一代,派宰相裴矩專門到河西經營絲路西域胡商,隋煬帝更是不遠萬里西巡張掖,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皇帝唯一到過河西的事件,此舉充分表明了隋中原王朝對河西的重視,對絲路商業的有力推動,因此之后“商旅相望,不絕于道”,絲路暢通,盛極一時,為其后盛唐文明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基礎,終致“天下富庶,莫過于隴右”。
入華的九姓胡人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之大,不可小看,因為商業始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在這個過程中,伴隨商業進入的是宗教、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社會文明。
因此,可以考慮在各類宣傳品中對河西走廊在中西文明交流歷史長河中的地位關系重點展示,以展示河西多元文明的特征,其實這也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河西走廊是個多民族發展的歷史舞臺
離開民族,河西的歷史會變得蒼白許多。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的基本特征,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是我們面對的基本社會現實。因此,河西歷史上民族發展變化的軌跡及其各民族共處的現象,或許可以對今天社會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河西自古即是民族活動的大舞臺,漢代以前是月氏、烏孫、匈奴角逐的場所,后來匈奴強大起來,趕走了月氏人和烏孫人。漢代之后曹魏十六國時期,據河西魏晉墓出土畫像磚反映,這里活動著鮮卑人、氐人、羌人、盧水胡人、龜茲人、西域胡人、中亞粟特人等眾多的民族,共同構成河西多民族雜居的史實。到了隋唐五代宋時期,吐蕃人、吐谷渾人、仲云人、溫末人、蔡微人、于闐人、吐火羅人、粟特人、回鶻人、突厥人等都曾生產生活在河西這塊獨特的土地上,為河西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有唐一代,河西重鎮涼州一度胡人達七成以上,文獻記載涼州大小十城,胡居七城,漢人僅占三城不到,可見少數民族在河西的數量之多,以至于五代宋曹氏歸義軍時期,敦煌當地的統治者曹氏家族即是中亞粟特移民的后裔,但是曹氏完全漢化,自稱族望為亳州的譙郡曹氏,雖然實際上完全獨立于瓜沙二州之境,但形式上曹氏積極地奉中原王朝為正朔,是河西各民族長期漢化的結果,也表明了河西一直以來以漢文化和漢民族為主體下的多民族共存的特征。
這一特征一直延續到其后的西夏元時期。因此,可以看到河西燦爛的歷史文化,是以漢民族為主體下的多民族共同的結晶。對于這一點,可以在河西文化遺存與歷史文物古跡中得到證明,敦煌歷代石窟藝術中就有各民族的藝術和不同民族的供養人畫像,河西最早的石窟就是在盧水胡人北涼沮渠蒙遜政權時期開始營建的,漢墓和魏晉墓中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很多,敦煌藏經洞保存有十余種民族文字文獻,吐蕃藝術和藏傳藝術在河西比比皆是。
正因為河西多民族生活的多彩畫卷及其經濟的富庶,有唐一代涼州曾有“小長安”的美譽,吸引一些著名的詩人像王之渙、岑參等遠赴河西。
民族的互動與融合總是推動歷史車輪的重要力量,民族文化的結晶總是匯入時代先進文化的洪流中。加強河西走廊多民族性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在今天民族藝術大放異彩的時代顯得很有必要。
四、河西的精英文化:歷代世家大族
自漢魏以來,河西形成了以中原移民世家大族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基本社會結構,并一直延續到明清,甚至在當代仍有所反映。這方面的事例歷代不勝枚舉,像敦煌漢代以來的曹氏,曹魏時期的武威段氏,西涼政權的李氏,其中敦煌因為藏經洞文獻記載清楚,像張氏、索氏、李氏、陰氏等構成敦煌歷代大家族。酒泉、張掖、建康、武威基本如此。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來自中原的世家大族到了河西以后,雄踞一隅,但大多都心系中原,其中吐蕃統治之后張議潮起義歸唐事件最為典型。張議潮作為河西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陰結豪族,趕走吐蕃統治者,向唐延獻河西十一州地圖,表示歸唐之心,又努力攻下河西全境,最終“束身歸闕”,終于長安私第。
因此,可以挑選作為河西精英文化的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以說明河西厚重華夏文化的傳承關系及其擔當者。
五、作為吐蕃文化中心之一的河西
中唐時期,雖然吐蕃人統治了河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吐蕃統治河西時期漢文化仍為當地的主流文化,漢字仍是主要流行的文字,公私文書仍以漢文來書寫。吐蕃統治階層仍以漢人大族為主要的統治者。另一方面,吐蕃統治者贊普所推行的大規模佛教抄經活動中,敦煌成為重要的吐蕃抄經中心之一,甚至于把敦煌抄寫的佛經運送到吐蕃本土流行使用。近年來在藏地一些寺院發現的吐蕃時期的經典,其抄經人是敦煌的寫經生群體,可見河西敦煌在吐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至于像吐蕃贊普邀請河西高僧曇曠到吐蕃問法,但由于身體原因沒有成行,寫下了答吐蕃贊普的《大乘二十二問》。同時,吐蕃占領敦煌之后,即向有“善國神鄉”之稱的沙州求法,首先邀請敦煌禪學高僧摩訶衍入藏,贊普赤松德贊親自詢問有關禪宗的一些問題,隨摩訶衍一道入藏傳播禪法的敦煌人王錫撰《頓悟大乘正理決并序》,真實地記錄了8世紀末中原禪僧摩訶衍應邀由敦煌赴西藏傳布禪法這一史實。摩訶衍從敦煌遠赴西藏,在拉薩、昌珠、瓊結等地傳授禪門,王錫隨往。經過摩訶衍師徒的努力,漢地禪宗思想在吐蕃中得到迅速發展,影響頗巨。在漢僧與印度僧之大辯論中,王錫又與摩訶衍一道申述了漢地禪宗的見解。從一個側面充分表明了吐蕃贊普對敦煌佛教的特殊心理與態度。吐蕃高僧法成也一直在河西藏漢譯經,法成對藏漢文化的交流有重要的貢獻,因此,陳寅恪先生稱其為“文化托命之人”。以上這些充分說明了河西文化對吐蕃的強大吸引力和影響意義。
不僅僅如此,作為吐蕃宰相和東道節度使的乞心兒,曾在瓜州榆林窟建立了表示藏漢友好的“紀念碑”式功德洞窟第25窟,后來又在沙州城內建圣光寺一所,可以看到他想以瓜沙地區佛教石窟寺院來表達唐蕃和平、藏漢一家的理念。這些都在唐蕃關系史上有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而這些都發生在河西的土地上。
六、作為中國佛教藝術源頭的河西石窟
我國境內有著豐富的歷代佛教石窟與造像,但是這些藝術的源頭,除新疆以外,即在河西。河西的金塔寺、天梯山石窟保存有非常原始的石窟圖像,另在莫高窟、文殊山、馬蹄寺都有北涼時期的洞窟,而在炳靈寺石窟則有早于420年的大量彩塑與壁畫。這是中國境內除新疆以外最早的石窟,而且多是在北涼時期營建的。北魏滅北涼后,從涼州掠去人口3000余口,其中就有大量的僧人,著名的大同云岡石窟的創建者曇耀法師即在其中,也就是說大量的北涼僧人和能工巧匠為北魏皇室在武周山營建皇家石窟寺院,其思想和粉本樣式必然來源于北涼本土,因此,宿白先生稱其為“涼州模式”。作為“涼州模式”影響下的云岡石窟,對后來的龍門石窟和隴東石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龍門石窟又成為后來北魏、西魏、北周石窟的重要樣式來源。另一方面,炳靈寺石窟像以千佛為代表的大乘北傳思想,成為此后河西佛教與中原佛教千佛造像思想的源頭。而在敦煌,保存了自十六國北涼以來至元明清時期一千多年間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與佛教思想史的完整資料,可以說是一部圖像版的《大藏經》。若從中國繪畫美術史角度而論,也可以說是一部形象的中國古代歷史(特別是北方河西歷史)。其在華夏文明史上的地位,獨一無二,很大程度上不斷豐富和改寫著中國古代史。由此看來,敦煌是我們與歷史對接、接收華夏文明營養的最直接的寶藏,其在中華文明傳承與創新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意義,就像敦煌資料本身一樣,浩如煙海。
七、河西在中古時期的戰略地位
在宋代以前,隴右河西一直是各中原統一王朝重點經營的區域,因為在海上交通還沒有發展起來或不發達的時期,受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則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占領,人口定居點過于分散,不易供給,因此各中原王朝對外擴張或向外交往發展的空間唯有過隴右穿河西達西域中亞之絲綢之路。另一方面,絲綢之路的東端是富庶的華夏帝國,西端則是熱衷高檔消費的希臘、羅馬與大食帝國,中間地帶中亞地區正是商業民族粟特胡人的故鄉,諸多原因使得過河西長廊的絲綢之路成為中古時期的國際交通大道,在河西沿途有大大小小的綠洲便于聯絡供給。因此,在自然條件的制約、政治擴張的需求、國際交通的吸引等各種客觀因素的主導下,向西的天然通道河西走廊即成為歷代中原王朝極力經營的地區。
漢代為了通西域,先是派張騫出使西域,后來時機成熟,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出兵,在河西大敗匈奴,建立“河西四郡”,開始了中原王朝對河西的有效管理,從此河西正式并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中,漢文化也成為河西的主導文化。經過魏晉十六國北朝的長期分裂割據,隋代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對河西的經營是空前的,派大臣裴矩專門到河西管理絲路交通,后有煬帝龐大隊伍的西巡。有唐一代在河西設立節度使,涼州成為唐帝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隴右集團成為唐朝重要的政治集團。唐帝國為了和吐蕃、大食角逐國際統治地位,在河西和西域展開較量。吐蕃人在727年攻陷瓜州后,大肆掠奪,凱旋而歸,史書記載吐蕃人自稱從此連老百姓也穿上了上等的好衣服,生活況發生了大的變化,可見河西之富庶、地位之重要。作為受胡文化營養滋養下開放文明極其發達的帝國,生活在唐帝國政治中心區胡人的貢獻不可磨滅,而這些胡人多是來自隴右河西流寓中國的后裔,其中代表人物有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替李唐打下河西的安修仁、安興貴及其后代在李世民奪皇位的“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功、后來成為李世民的貼身保鏢的安元壽等。不僅如此,河西也是唐帝國與突厥汗國、后來的回鶻在爭奪北方大草原統治地位的大后方之一;河西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成為青藏高原吐蕃與北方草原突厥兩個強大民族政權與唐交往、沖突的中間緩沖地帶,充分說明了河西在唐代政治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八、河西走廊在今天中國的戰略地位
河西走廊在歷史時期曾長時間影響國家的戰略安全與發展,到了元時清時期雖然一度衰落,但并沒有完全失去其重要的地位,像元代著名的“涼州會盟”就發生在武威。抗戰時期,河西是重要的戰略物資進入的大通道。
對今天而言,河西走廊是國家交通網與經濟發展中的大動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通道。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系著國家的戰略安全,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涉及國家資源安全,涉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里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系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河西走廊,曾經是歷史的脊梁;河西走廊,是今天的大動脈;河西走廊,必將是未來的希望。河西走廊的未來如何定位,當有五點不得不談:
第一,河西走廊厚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強大,必然要重視華夏文明的傳承與保護,而河西走廊無疑要走在前列,因為這里有敦煌,有石窟藝術,有藏經洞,有長城,有漢唐古城,有魏晉墓葬群,有太多的歷史遺存,這些都是河西的寶貴財富。
第二,河西走廊國際大通道的重要地理位置。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河西走廊永遠是中國除海上以外最重要的國際通道。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中亞四國,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中國國家領導人再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樣是一種偉大的戰略構想,是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充分考慮到絲路上中亞各國在中國未來發展空間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河西走廊經濟大動脈的地位。今天經過河西走廊太多的交通與工業管道,決定了河西不可替代的走廊地位。
第四,河西走廊的生態。天賜祁連,河西走廊的任何生命都離不開祁連山的冰川和雪水,作為內陸沙漠綠洲型生態經濟帶,河西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因此要保持河西的繼續發展,生態保護是第一位。
第五,河西走廊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是光電和風電新能源,這是河西未來經濟的支柱產業。
九、河西走廊在敦煌國際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中的定位
2013年,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敦煌國際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舉措。敦煌是絲綢之路重鎮,是“華戎所交一都會”,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在中華民族文化交流、經濟往來、宗教傳播、藝術傳承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認為是世界四大文明交匯地。敦煌保存下來的豐富的佛教石窟藝術和藏經洞寫經寫本,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跡,而國際顯學敦煌學則是中國文化在世界大放異彩的有趣現象。通過對敦煌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時代定位,必將會對中國傳統文化、大國學、華夏文化傳承創新等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打造敦煌國際歷史文化名城,則不能就敦煌論敦煌,不能把視野限制在敦煌本身,而是要放開思路,要和歷史接軌,要和世界接軌,要和中國傳統文化接軌,要和甘肅文化建設接軌……而河西走廊作為敦煌所在地,同在絲綢之路的黃金段上,又同處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見證歷史的車輪,共同擔當了絲路要沖的光輝時刻,共同推進世界文明的進程。因此,敦煌的大舉措,必將牽動河西走廊的每一根神經,而如何在敦煌國際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中把敦煌放在河西走廊大背景下的建設,是決策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敦煌作為龍頭,至少要帶動河西走廊的文化繁榮,要帶動河西走廊的文化建設,要帶動河西走廊的旅游開發,要把敦煌和河西走廊共同打造成國際歷史文化走廊。
十、結語
河西走廊有幾千年的文明積淀,明確其歷史地位,探討其歷史價值,對我們認識絲綢之路、認識華夏文明創新區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文化大繁榮的大背景下,針對河西走廊的文化建設,可供宣傳挖掘的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以上僅從河西與中原政治中心之關系入手,談了幾點粗淺之看法,旨在說明河西在華夏文明進程中的重要歷史地位,且是宏觀的線條,細節的深入尚未展開,因此,可供著力的視角很多,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