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詞匯語義學理論和中介語理論為基礎,對東南亞華裔學生視覺類的甲級動詞“看”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和對比研究。借助華裔學生的語料庫,對學生使用動詞“看”的情況進行全面描寫與分析,并從正確和偏誤兩個角度分別針對搭配情況和詞語混用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最后結合學生的使用情況分析了造成偏誤的原因。
[中圖分類號]H1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2-0056-04
一、引言
鑒于華裔學生這個龐大的漢語學習群體,本文從第一手的東南亞華裔學生語料入手,從詞匯語義學的角度,運用語料庫語言學和偏誤分析的方法,通過對學生常用動詞“看”使用情況的考察,探討該群體學生學習漢語動詞的特點,挖掘該群體學生詞匯語義偏誤的規律和原因,為教學提供借鑒。
二、研究基礎工作
(一)研究對象和語料來源
研究對象為學生人數最為龐大的東南亞華裔學生。語料來自廣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的語料庫以及我們對在北京語言大學、北京華文學院的華裔學生的書面語料(原始作文)進行了采集、錄入和整理,自行建立的共計25萬字的語料庫。
(二)研究方法
我們運用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窮盡式地提取有關動詞使用誤例,側重偏誤分析,對選取的目標詞進行偏誤歸類、統計,分析其中動詞誤用的現象的語義規律,根據語義類分析目標詞與混用詞之間的語義關系。
(三)目標詞“看”的確定
我們選擇動詞作為研究基礎,是基于Pinker (1989)①提出詞匯學習的關鍵在于掌握動詞結構。在語料庫的所有誤用動詞中,我們統計了每個詞出現偏誤的頻次,篩選出103個偏誤頻次數在三次以上的詞語(含三次),并對照《HSK初中等詞匯手冊》②作為參照,因此將這103個誤用詞與手冊對應后得到了67個屬于HSK甲級的動詞。最終將視覺語義類中義項最豐富的“看”確定為本研究的目標詞。
三、“看”的使用情況考察
考察主要從與之搭配的受事賓語的語義分布的角度進行,從目標詞不同義項出發,統計學生使用該詞的總頻次、正確使用的頻次及正確率。
在《現代漢語》(第五版)(以下簡稱《現漢》)中,“看”(kàn)一共有八個義項。華裔學生普遍有漢語家庭背景,漢語詞匯水平較高,因此在語料中八個義項出現了七個,分別是:{1}使視線接觸人或物。{2}觀察并加以判斷。{3}訪問。{4}對待。{5}診治。{7}用在表示動作或變化的詞或詞組前面,表示預見到某種變化趨勢,或者提醒對方注意可能發生的某種不好的事情或情況。{8}用在動詞或動詞結構后面,表示試一試。從使用次數上看,“看”作為動詞在語料中共出現的頻次是444次,其中“看” 作為助動詞出現的次數是3次。由于本文是對大綱甲乙級詞的考察,“看”{4}{5}{6}{7}{8}使用頻次很少,都是出現兩三次,因此這里主要考察“看”{1}{2}{3}。
“看”{1}出現的頻次最高,在出現的382次中,使用正確率是所有義項中最低的,只有76.4%,出現90次使用偏誤,偏誤率達23.6%。因此我們重點考察“看”{1}的使用情況。
(一)“看”的正確使用情況考察
從上表可以看出,使用頻次最高的義項是“看”{1},同時它的正確率卻是最低的。由于“看”{1}是“看”的基本義項,因此它表述的概念較為廣泛,“看”的具體內容在不同的上下文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語義側重的情況。如:
(1)我們每天看電視的時候都是關于地震的消息。(收看傳播媒體的內容)
(2)這個周末我們一起去長城看風景。(欣賞)
(3)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看我。(眼睛直視)
(4)我一想媽媽的時候就看她的照片。(欣賞、回味)
(5)我建議你先看看說明書。(閱讀)
為了更加細致地分析“看”{1}的正確使用的情況,我們將把語料中所有 “看”的正確搭配的賓語按照語義進行分類考察。根據語料的實際情況我們將與“看”{1}搭配的賓語歸納為六大類:具體事物名詞,傳播媒體、書籍,比賽、節目表演,風景名勝、地方環境,某事件、動作過程以及表人的詞。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在使用“看”{1}時,學生最常搭配的語義類分別是:具體事物名詞類和傳播媒體、書籍類,使用次數均在一百次以上,各占該義項使用率的30%左右。在與“看”{1}搭配的六類語義類中,學生正確使用率最高的兩類分別是:傳播媒體、書籍類和比賽、節目表演類,正確率達到了96.33%和90.90%。“看”{1}大多與這兩類詞直接搭配。“看”和“視、比賽等對象搭配時常表“觀看”義。和電視、報紙、小說等對象搭配時表示“閱讀”義,這類搭配詞具有信息源傳播媒介等語義特征,搭配較為固定,因此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如:
(6)每天晚上,我一邊看書一邊看電影。
(7)看廣告可以幫助我們買東西。
其次是與具體事物名稱的搭配,正確率為76.51%。由于這類詞數量最大,所以情況比較復雜,一般是看到或者看過某種具體事物,所以學生會將幾乎所有“視線接觸到的事物”用作“看”的賓語。這類詞在語義搭配上的問題不明顯,往往是用法上存在問題。如:
(8)我看了鬧鐘一眼,都快兩點辦了。
(9)沿著西湖可以看紅葉。
與表示風景名勝、地方環境的搭配,正確率為64.71%。這類詞與“看”{1}搭配是問題較多,除了存在語義關系的問題以外還存在用法的問題。但是,在搭配“風景”、“景色”或者“形容詞+風景/景色”的時候正確率較高。如:
(10)跟朋友一起去玩兒,開玩笑,看看風景而且可以互相認識。
(11)我很想看北京的景色。
與某事件、動作過程和表示人的詞搭配時,使用的次數不多,正確率也最低。往往是因為這類詞的搭配較難掌握,結構比較復雜,“看”{1}后面的結構一般不是直接加賓語,而是搭配一個完整的短語或句子成分來表達某個事件過程,不和名詞直接搭配。對于成分較簡單的短語和句子學生可以掌握。在與表示人的詞搭配時,語料中學生的正確使用一般是“看+具體人名/人稱代詞”。如:
(12)這是我第一次看她哭。
(13)在蘇州我喜歡絲綢廠,因為我想看絲怎么做。
在使用“看”{2}、“看”{3}時,分別是“表示自己的判斷、看法”和“看望”的意思,適用的語義對象比較明確, 用法比較固定,因此正確率較高。如:
(14)我們先看小家庭的優點吧。
(15)二月別忘了來看我,好嗎?
(二)“看”的偏誤情況考察
我們從當用詞與誤用詞的語義關系以及與動詞受事賓語搭配關系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考察,偏誤類型以動詞混用最為典型。與“看”發生混用的詞也基本是動詞,只有一例是動詞與介詞的混用。“看”的義項較多,情況復雜,所以我們分義項來進行考察。從表1可以看出,學生最常使用的也是出現錯誤最多的是“看”{1},占“看”的總偏誤數的93.8%,因此“看”{1}是我們主要分析的對象。
1.“看”的偏誤搭配情況考察
從偏誤搭配對象的語義分布來看,偏誤率較高的集中在“看”{1}與具體事物名詞和風景名勝、地方環境這兩類上,偏誤共占到了總偏誤的近60%。學生在使用“看”的時候往往認為它是可以適用于一切存在的事物的,都表示使視線接觸人或物,而忽略了搭配的語義關系。
在與具體事物名詞搭配的時候,“看”搭配的對象往往是有可觀性的事物,如照片、衣服、紅葉、櫻花、建筑、作品等,表示欣賞、考察之義。但是在偏誤中,學生容易與不具有可觀特性的事物搭配,如:
(27)*在路上我看了小賣部很有趣。
這一語義類的受事賓語中的普遍出現的偏誤是當用“看到”時學生誤用為“看”。
“看”與風景名勝、地方環境這類賓語搭配時,學生用具體的景點和地點名稱作為搭配對象情況較為突出。在搭配風景名勝、地方環境這類賓語時,側重的不只是視線上的接觸,根據賓語性質的不同,搭配詞應各有側重,對于名勝古跡類賓語應搭配“參觀”,對于風景類賓語應搭配“游覽”或者“欣賞”,側重“看”的心理感受。在搭配地名類賓語時,學生一般是想表達在此地隨意逛逛,了解風土人情,這里側重“看”的輕松心態,并且時間較長。如:
(29)*到上海的時候導游帶我們去看豫園。(當用詞:參觀/游覽)
(30)*我們看了啤酒廠,然后我想要我是啤酒廠的老板。(當用詞:參觀)
2.“看”的混用情況考察
“看”多與同語義類詞發生混用,但也與跨語義類的詞發生混用,如:“看—游覽”、“看—參觀”屬于和表示事物性活動、社會活動、交際活動的動詞跨類混淆;“看—逛”屬于和表示位移的動詞混淆。從表3可以看出,“看”在搭配不同的賓語時,混用的情況不同。在與具體事物名詞和某事件、動作過程搭配時,多與“看見/看到、見”混用。而與表示風景名勝、地方環境、處所的賓語搭配時多與“游覽、參觀、逛、欣賞”等詞混用。這說明在與賓語搭配時學生,不同語義類的賓語學生易混淆的詞不同,混淆詞與搭配對象的語義類有密切的關系。
“看”與這些混用詞的混用率不同,其中混用率最高的是與“看見/看到”混淆,同類偏誤有42例,其次是與“游覽”、“參觀”混用,這兩類偏誤共有21例。“看”與“觀察”、“看出”也發生混淆,但是幾率很小。
(1)當用詞與混用詞之間的語義關系
其一, 語義關系的遠近。語義關系較近的詞是指意義上有同義關系的詞。本文中對目標詞同義關系的標準確定源于《現漢》和4本標準比較嚴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同義詞詞典⑧所有的4個目標詞的同義詞。⑨“看{1}”與以上這幾個詞(見、看見、觀察、欣賞)的意義聯系較近,屬于意義關聯較近的詞互相混用。而“看”與“逛”、“參觀”、“游覽”的意義雖有一定的聯系,但是意義聯系卻較遠。這樣的偏誤率卻也很高。例如:
(31)*這假日她陪我看看北京。(當用詞:逛逛)
(32)*到上海的時候導游帶我們去看豫園。(當用詞:游覽/參觀)
其二,表達重點或輕重。出現偏誤往往是因為當用詞與誤用詞語義表達重點或輕重上存在差別。華裔學生往往只注意到他們之間有一個相同語素或某種義素,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將他們混用造成偏誤。例如:
(33)*烏鎮我看老的村屯。(當用詞:看見)
(34)*我沒看過好像PARTY 的廁所那么干凈。(當用詞:見)
(35)*我特別喜歡看中國人在日常的生活。(當用詞:觀察)
“看”與“看見”、“見”、“觀察” 雖然意義相近,都是表示眼睛的動作,但是卻并不完全相同。“看”表達的重點是視線接觸的過程;“看見”和 “見”的意義是視線接觸到了人或物,表示“通過視覺得知某種情況或獲得某些信息”等,表達的語義重點是看的結果。二者都表示通過視覺獲得信息,但側重的方面不同。“觀察”的意義是“仔細查看(事物或現象)”,語義表達的重點是“仔細地看”,表達上側重過程。
(2)正確與偏誤使用情況的對比分析
從正確搭配和偏誤搭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學生使用“看”搭配傳播媒體、書籍類的受事賓語和比賽節目、表演類的受事賓語時不易出現語義偏誤。與“看”搭配頻次較多的是電視、電影,新聞、書等信息媒介賓語。在與風景名勝、環境地方類名詞搭配時,學生正確用例是一般使用“看”搭配風景、夜景、日落等表示景色風光的賓語。但是學生也將“看”與一些表示景點和地方的賓語搭配,才會出現像“這個星期我要陪我的朋友看北京”的偏誤。然而,在表示去某個具體地方欣賞風景和游玩的時候,一般不用“看”作謂語,而是用“游覽”、“參觀”。
四、結語
東南亞華裔學生使用的“看”的義項義較全面。不同義項義都在語料中有所呈現,說明學生對于該詞義項義的認識比較全面。
從搭配看,東南亞華裔學生使用單音動詞時正確搭配和偏誤搭配都可聚集成類,學生偏誤較高的一般集中在與個別語義類賓語的搭配中。這樣的偏誤除了是學生對該詞的義項義不夠明確以外,對該類賓語的語義特征也沒有完全了解。學生在動詞搭配中存在泛化現象,用同一動詞去搭配不同義類的賓語。
從混淆傾向看,“看”的混淆是一對多的混淆,都是單向混淆。也就是“看”會和“參觀”、“游覽”、“逛”、“欣賞 ”、“看見”發生混淆,應該用這些詞的時候學生會誤用成“看”,混用方向比較固定,這說明了學生在動詞使用中存在泛化的問題,跨語義類的混淆較少,但也存在,如“看—參觀”。
從混用詞看,混用詞中有單音詞也有雙音詞。混用詞與目標詞的義項義相關,義項義越多,混用詞越多。混用詞中大部分與目標詞語義關系較近,少數與目標詞的語言關系較遠,如“看—游覽”等;此外,混用詞分散于不同等級的詞語中,只是混用率高低不同。混用詞與詞典釋義也有關系,詞典中用同義詞釋義的模式也為學生動詞的選擇帶來了干擾,容易與釋義中的同義詞相混淆。在與同級詞語發生混淆時,往往是當用詞為雙音節詞時被誤用為單音節詞的情況。這說明學生在對詞語把握不準確時會本著“經濟原則”,習慣地使用常用的單音節詞來替代。
[注 釋]
①Pinker,S.Resolving a learnability paradox i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verb lexion,In M.Rice and R.Schiefelbusch (eds),The Teachability of Language,Baltimore,MD: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Inc.1989:13~62.
②朱寧、趙菁:《HSK初中等詞匯手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③在偏誤的搭配對象中,我們沒有像正確使用情況的分析那樣提取不帶任何修飾成分的賓語,而是將學生偏誤的原貌整體呈現,這樣可以清楚地了解目標詞在語境中的使用情況,避免提取后對偏誤呈現的干擾。
④這里偏誤率是指該類偏誤搭配占該被考察義項總偏誤搭配的比例。
⑤由于學生的母語背景不同,語料來源中的作者不同,因此這里的偏誤數說明的是不同學生在使用中存在的偏誤,所以即便有的數量較少我們也予以保留以便全面考察。
⑥在《現漢》中,“看到”未被收錄,因此它不能被視為一個詞,但是在語料中我們認為很多學生用了“看”的地方應該改為“看到”更加合適。它與“看見”的意義基本相同,大多能互用,但是使用時還是有細微差別,我們將在辨析中進一步展開。
⑦“看看”是“看”一詞的形式變化,這里我們將兩者看做同一個詞的不同形式。“逛逛”同上。
⑧劉書新:《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佟慧君、梅立崇:《漢語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2年版;張清源主編:《同義詞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張志毅:《簡明同義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⑨具體的處理步驟我們采用張妍《歐美學生漢語中介語易混行為動詞和心理動詞考察》中的處理方式,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呂叔湘.漢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符淮青.詞義的分析和描寫[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4]呂必松.華語教學講習[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1992.
[5]張博等著.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漢語詞匯專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陳若凡.留學生使用“能”、“會”的偏誤及教學對策[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2,(1).
[7]戴國華.日本留學生漢語動詞常見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0,(6).
[8]戴煒棟,束定芳.對比分析、錯誤分析和中介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外國語,1994,(5).
[9]杜艷青.韓國學生漢語詞語偏誤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1).
[10]樊青杰,白欣艷.中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寫作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