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是農業防災減災一項重要工作,是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產品質量、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也是生產綠色優質米的重要保障措施。2013年,永豐縣按照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求,在坑田鎮上田村建立了1千畝綠色優質米生產示范基地,獲得了產量和效益雙豐收:雙季稻平均產量達906 kg/667m2,純收入達1 324元/667m2,分別比全縣平均產量與純收入增加10.3%和18.6%。并通過基地示范,逐步給人們樹立了“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為全縣綠色優質稻米生產提供了寶貴經驗。現將該縣綠色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病蟲害防控技術總結如下。
1 提高對綠色優質稻米生產條件的認識,把好產地要求關
綠色防控技術是從農田生態系統整體出發,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積極保護并利用自然天敵,惡化病蟲的生存條件,提高農作物抗病蟲能力,合理有效地使用化學農藥,讓病蟲危害損失率減少到最低。
生產綠色優質稻米的土壤和環境條件要求是pH值6.5~7.5,生產出的農產品各項污染指標達到國家規定要求以下,如重金屬汞、砷、鎘、鉛、銅等含量和農藥DDT、六六六殘留量不能超標;產品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3 100 mg/kg;不能有甲拌磷、對硫磷、甲胺磷;沒有水源和大氣污染等。對這些要求和條件,在進行綠色優質稻米生產前一定要認真學習,提高認識,做好調查研究,科學論證,把好產地關,以保證生產出的綠色稻米優質、安全、達標。
2 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的組織領導和技術宣傳,把好生產組織關
綠色優質稻米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廣泛宣傳。一是產前要做好組織領導,如成立領導協調組、技術專家指導組、產品銷售組等,明確各自的職責與義務,組織、協調生產過程中相關事宜。二是產中要做好品種安排、生產布局、投入品(農資)監督、栽培技術指導等服務。應根據當地地形、田塊面積等工作量的不同,指定專業技術人員蹲點指導(一名技術員負責1千畝左右為宜)。同時應成立病蟲害專業防治隊,配備電動噴霧機等先進施藥器械,及時高效地進行病蟲害防治;防止綠色優質稻米生產過程中施用禁用農藥、微肥、激素等投入品;避免農民在病蟲防治時因方法不當而錯過最佳防治時機,或因防治時間不一而互相“趕蟲”。三是產后要有銷售團隊或企業參與,訂立購銷合同,并按照優質優價的原則收購農民的產品,保證農民的合理收入。若沒有產品的優質優價,將會嚴重挫傷農民生產綠色優質稻米的積極性。四是要通過會議、培訓和印發《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病蟲情報”等形式加強技術宣傳,提高農民認識,讓農民自覺按生產綠色優質稻米的要求進行生產。
3 認真落實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把好稻米質量關
3.1 采用預防措施,減少病蟲基數
3.1.1 選用高產抗病品種 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土壤質地等生態環境和氣候特點,選用產量高、適應性廣、抗性強的水稻品種是預防水稻各種病害的有效措施。選用永豐縣2013年的水稻主推品種,如早稻湘豐優402、03優66等,晚稻五豐優T025、榮優225等。
3.1.2 進行稻田耕漚滅螟滅卵及種子消毒 根據病害后期形成的菌核易掉落稻田而成為下一年的病源特點,在水稻移栽前,全面實行耕漚冬閑田和收割后的早稻田,進行稻田耕漚滅螟、滅卵、滅菌工作,打撈田中浮起的雜物與菌核,并把它帶離田塊或集中燒毀。這種措施能有效防治螟蟲、紋枯病、稻曲病等病蟲害,降低病蟲基數。同時,在浸種時進行種子消毒,也能有效預防各種病蟲害。如早稻用25%咪酰胺乳油2000~3000倍液間隙浸種48 h,能有效預防惡苗病和稻瘟病;中、晚稻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 g拌稻種2.5 kg(以干種子計),可預防秧苗期稻薊馬、稻飛虱和南方水稻細條矮縮病等。
3.1.3 使用旱育保姆拌種劑拌種 旱育保姆拌種劑是集“小水庫、小肥庫、小藥庫”為一體的泥體球囊,具有保水、增肥、殺蟲、殺菌、驅鳥、趕鼠的效果。當種子催芽至露白時,用旱育保姆拌種劑拌種,能做到藥劑消毒、防病治蟲、化學調控、保水抗寒等多種復雜工序一次完成。此方法簡單,效果明顯。其用量是:藥與谷(濕)之比早稻為1∶6~8,晚稻為1∶4~5。此方法用于直播稻更好。
3.1.4 撒施石灰,改良土壤 為了有效緩解土壤普遍存在的酸化障礙,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永豐縣按照省市關于開展“一斤石灰一斤糧”增產行動的要求,在上田村綠色優質稻米生產基地采用了撒施石灰改良土壤的措施。其使用方法是在早稻或晚稻田耕耙時施優質礦物源石灰30 kg/667m2(一年只施一次,且最好隔2~3年施一次),使其均勻混入土中,這一措施能有效殺菌滅蟲(如根線蟲、福壽螺等)、中和土壤酸度、改善水稻生長環境。
3.2 推廣健身栽培技術,提高水稻抗病蟲能力
3.2.1 用足種育壯秧,保證稻田基本苗 針對當前農民普遍存在用種量少的現象,提倡“多用一斤種,增收百斤糧”行動,即雜交早稻用種量2 kg/667m2,常規早稻用種量5 kg/667m2;雜交晚稻用種量1.5 kg/667m2。早稻大田拋434孔型秧盤50~55片/667m2,2.0~2.2萬穴;晚稻稻田拋434孔型秧盤45~50片/667m2,1.8~2.0萬穴,每穴平均有1~2粒谷,以保證稻田基本苗數。
3.2.2 合理均衡施肥,防止水稻早衰 在施肥措施上,改變過去“一炮轟”的施肥習慣,實行“前氮后移”,保證水稻均衡需肥要求。施肥量需根據土壤質地和肥力水平進行,一般氮素肥施用5~10 kg/667m2,氮∶磷∶鉀=1∶0.5∶1。早稻氮肥的施用比例為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6∶2∶1∶1,鉀肥施用比例為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4∶2∶2∶2;晚稻氮肥施用比例為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5∶2∶2∶1。其施用時間是分蘗肥在早稻栽后12 d左右、晚稻栽后9~12 d;穗肥是早稻移栽后30~35 d,晚稻栽后25~30 d。直播田基肥占15%~20%,三葉期占15%~20%,分蘗肥占40%左右,穗肥占20%,粒肥占5%~10%。在所有肥料中,有機肥、磷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全做基肥,速效性氮肥和鉀肥按上述方法與比例施用。齊穗后,用100 g/667m2磷酸二氫鉀、噴施寶10 mL/667m2或氨基酸90 g/667m2等葉面肥,對水50 kg,每隔5~7 d連噴2~3次,以防早衰,增加粒重和結實率。
3.2.3 科學管水曬田,保葉促根穩健生長 水稻管水的總原則是:淺水分蘗、適時曬田、薄水幼穗分化與抽穗、干干濕濕壯籽。在水稻返青期要注意秧苗移栽后田面保持水層2~3 cm,分蘗前期要在移栽后20 d內保持淺水濕潤交替,以促進分蘗早生快發和適期足蘗。當群體總莖蘗數達到目標穗數的80%左右時(一般早稻是5月20日左右,晚稻8月20日左右),開始斷水分次曬田,使群體高峰苗控制在目標穗數的1.1~1.3倍。重曬腳踩不陷入、田間開小裂;輕曬腳踩剛陷入。禾好、泥田、肥田重曬,反之則輕曬。后期干濕交替灌漿至成熟期,收獲前一周斷水。
3.3 采取綜合防治技術,嚴控水稻病蟲危害
3.3.1 稻田養鴨治蟲除草,增加農民收入 水稻分蘗盛期,在稻田放養約15日齡鴨子12~15只/667m2,破口抽穗前收鴨。鴨子的取食和活動,能治蟲除草,減輕紋枯病、稻飛虱和雜草等發生為害。同時,放養的鴨子皮薄肉緊,口感好售價高(比飼料養的鴨高10元/kg以上),僅此一項,當地農民平均增收300元/(戶·年)左右。
3.3.2 利用害蟲趨光性,安裝殺蟲燈誘殺害蟲 在綠色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安裝了佳多牌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35盞(按一盞燈覆蓋約20 010 m2水稻面積計),以誘殺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多種水稻害蟲。這是綠色優質稻米生產中必備且經濟、安全、有效、簡便、通用的物理防治措施。所有殺蟲燈實行專人管理,在4月中旬~l0月上旬安裝到田,殺蟲燈底部距地面1.5 m,蟲袋收聚的蟲體每星期清除一次。在晚稻收獲后,應將所有殺蟲燈全部收回保養,以防凍防盜。同時,將收回的殺蟲燈上的電瓶每月充電一次,以激活電瓶,延長其使用壽命。
3.3.3 提倡種植田埂豆,保護利用天敵治蟲 種植田埂豆能保護和利用稻田天敵(如蜘蛛、青蛙等),以蟲治蟲,發揮其對害蟲的控制作用。為了保護利用天敵,充分利用田埂資源,增加農民收入,需加強田埂種豆的宣傳、效益分析和技術指導,培養農民田埂種豆的習慣。
3.3.4 主推生物藥劑,防治水稻病蟲 在生產中,以專業防治隊為主抓手,按照“統一監測預報、統一防治方案、統一組織實施”的原則,主要利用細菌、病毒、植物源、抗生素等生物制劑農藥防治水稻病蟲害。如用枯草芽孢桿菌或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用紋曲清或井岡霉素治紋枯病、稻曲病;用農用鏈霉素防治細菌性條斑病;用白僵菌(兩頭殲、天定)、蘇云金桿菌(Bt)、阿維菌素等防治鉆心蟲、卷葉蟲、稻飛虱等。由于生物農藥藥效慢,施用時要在病蟲害防治適期提前2~3 d使用,并避免在高溫時使用。
3.3.5 輔以化學藥劑,控制病蟲害暴發 化學藥劑是當前水稻病蟲害防治比較簡捷、及時、有效的方法,群眾使用習慣、技術嫻熟。當生物農藥對病蟲害防治不及時或病蟲害暴發時,應配合化學藥劑控制,但必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品種。如用甲維鹽、三唑磷、氟蟲腈防鉆心蟲;用殺蟲雙、氟鈴脲、毒死蜱防卷葉蟲;用吡蟲啉、噻嗪酮、吡蚜酮防稻飛虱;用富士一號、稻瘟靈、三環唑防稻瘟病;用三唑酮、苯甲·丙環唑防紋枯病、稻曲病等。在噴施時,如在藥液中加入有氮酮、有機硅等增效劑,能增強農藥的粘著、擴散和滲透性能,提高藥效,減少農藥用量。
3.4 適時收獲,做好貯運
當稻谷成熟度達90%左右時,應搶晴天收獲。切忌長時間堆垛和在公路上暴曬,以免污染和碾壓,降低稻米品質。貯藏時倉庫要消毒、除蟲、滅鼠,進倉后注意檢查溫度和濕度,防霉變、防鼠害;運輸時不與其他物質混載。稻谷要求色澤金黃,形狀整齊一致,無雜谷、泥土、石子等,谷粒表面清潔無斑點、污垢,含水量在13%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