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改革開放以來有關研究文獻、課題等資料的分析表明,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社會思潮研究范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影響范式”,這一范式以研究社會思潮的“影響”問題為基本學術旨趣,圍繞“影響-批判”這個基本范疇,形成了以“思潮批判”為核心的話語體系;另一種是“引領范式”,這一范式以研究社會思潮的“引領”問題為基本學術旨趣,圍繞“引領-共識”這個基本范疇,初步形成了以“主體引領”為核心的話語體系。未來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社會思潮研究范式更好地實現由“影響范式”向“引領范式”的轉換:要在繼承“影響范式”研究成果基礎上謀求范式轉換,緊緊圍繞“引領人”這個核心問題推進范式轉換,在回應實踐問題過程中最終完成范式轉換。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視域,社會思潮,研究范式,影響范式,引領范式,轉換方向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1-0020-05
〔收稿日期〕 2013-11-05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 12YJC71003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12SSXT108),負責人李亞員。
〔作者簡介〕 李亞員(1979-),男,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思潮、思想政治教育。
楊曉慧(1962-),男,吉林四平人,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思潮研究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進一步反復強調了這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這種背景下,社會思潮研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社會思潮研究受到空前重視,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成果激增。同時,我們看到重復研究較多、創新成果較少、實踐指導性較低等問題不斷凸顯。在新的境遇下,到底需要怎樣的社會思潮研究?這是當前必須認真對待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新任務所提出的新問題,也是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思潮研究深入發展所能和必須提出的“元”問題。這個問題的有效回應關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研究的創新與實踐的效果,關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成敗。面對這樣的“新”問題和“元”問題,需要對社會思潮的研究范式進行反思,深入思考社會思潮研究范式的創新發展問題,以進一步推進社會思潮及其引領研究與實踐的深入發展。
范式是托馬斯·庫恩在其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一個影響十分深遠的概念,指的是相應學術領域中由基本學術旨趣、核心學術概念、主要研究方法、整體話語形態等所構成,且為本學術領域的人們廣為認可、遵循、持用的學術研究的范例、模式。〔1 〕范式不是單一的,是多樣的,本文所說的范式是指主導的研究范式,即被大多數科學共同體成員所遵循的范式。范式不是先在的,是形成性的,是在一定領域科學研究實際進程中逐步確立的。對范式的研究不僅需要“理論直觀”,更需要扎實的實證研究。基于此,我們在對改革開放以來有關研究文獻、課題等資料實證分析的基礎上,認為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社會思潮研究主要有兩種范式:一是“影響范式”,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依然存在,影響較大;二是“引領范式”,主要開始形成于2007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七大、十八大的召開是這一范式得以深入發展的關鍵推動力,這一范式雖尚處于形成初期,但卻是一個更符合時代需求的研究范式。
一、“影響范式”
改革開放后,諸如薩特存在主義思潮、弗洛伊德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等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國門,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極“左”思潮等國內思潮交互作用,對人民生活、社會穩定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尤其是社會思潮與幾次學潮的交織,使得社會思潮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實際社會問題。在實踐層面,黨和國家普遍關注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社會影響較大的思潮有哪些,二是這些思潮對人們的思想、行為以及社會穩定、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三是如何有效應對社會思潮尤其是錯誤思潮的影響。概而言之,大家關注的是社會思潮的“影響”問題。以這樣的現實關切為核心,理論界展開了深入研究,逐漸形成了社會思潮研究的“影響范式”。所謂“影響范式”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以研究社會思潮的“影響”為基本學術旨趣。正是因為社會思潮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才使得社會思潮成為一個重要的實踐任務和理論命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社會思潮的研究,更大程度上不是理論發展中的自覺呈現,而是實踐需求推動下的主動回應。實踐所提出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問題是思潮理論研究的基本起點,也是關鍵點、核心點。我們從有關社會思潮的研究論文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影響”問題一直是大家研究社會思潮時普遍關注的核心問題。截至2013年4月25日,在“中國知網”上以“思潮”為主題可以搜集到多個學科的10658條有關文獻,其中很多文獻與我們研究的主題無關。我們對這些文獻的題目、摘要逐個閱讀分析,最終確認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社會思潮研究論文共計1195篇。其中,文章篇名中直接包括“影響”這個主題詞的有242篇,占全部文獻的20.3%,是所有主要主題詞中占比例最高的。其他篇名中沒有“影響”的文獻中,約55%的文獻也是諸如“‘新左派’思潮的三大謬誤”、“全球化背景下沖擊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西方思潮分析”等直接或間接研究社會思潮“影響”問題的。國家社科基金“馬列·科社”等學科所有有關思潮研究的29個課題中,有9個是諸如“社會思潮對干部隊伍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等重點研究社會思潮“影響”問題的,占總數的31%。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立項中有關思潮的28個課題中,有18個是諸如“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等研究“影響”問題的課題,占總數的64.3%。在國家圖書館收集到的48部直接相關的研究著作中,有29部是諸如“西方思潮與當代中國大學生”、“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等重點研究“影響”問題的,占總數的60.4%。可見,社會思潮“影響”問題是長期以來大家研究社會思潮的一個基本學術旨趣。
(二)圍繞“影響-批判”這個基本范疇形成了核心概念系統。對社會思潮“影響”問題的研究,直接引發了以“批判”為核心概念的系列研究。研究“影響”問題是為了找出“有哪些思潮對社會有明顯影響”,找出這些思潮的目的是為了“批判”,從而應對影響。對有影響的社會思潮的“批判”是研究社會思潮“影響”問題的核心目標所在。由此,“影響范式”的研究形成了以“影響-批判”為基本范疇的核心概念系統。這一概念系統的邏輯起點是“影響”,落腳點是“批判”。所謂“批判”是指對社會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進行深入批判分析,研究這些思潮的表現、根源、流變、本質、危害,最終目的在于澄明這些思潮的謬誤性、危害性,以為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思潮提供理論依據。當然,“批判”是一個概念群,它具體包括批判、評析、剖析、辨析、探析、解析、分析、評論等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在1195篇有關論文的題目中直接出現的次數共計為253次,占總文章數的21.2%。其他沒有在題目中呈現此類概念的,在文章內容中也有60%以上的論文重點討論了“批判”的問題。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有關課題中,65%以上的課題都把“批判”作為重點研究內容,75%以上的有關研究專著都重點討論了“批判”問題。
(三)以“思潮批判”為核心話語體系。出于研究社會思潮“影響”問題的學術旨趣,基于圍繞“影響-批判”基本范疇形成的核心概念系統,研究者們形成了“影響來源、影響對象、影響途徑、影響狀況”四維度統一于“思潮批判”的基本話語體系模式。
話語體系反映了一個領域研究的基本思維方式和邏輯框架。社會思潮研究的“影響范式”下研究者們的話語是關注和圍繞四個主要的“影響”問題展開的:第一,關注“影響來自哪里”,即對社會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的確認問題。目前,大家比較普遍公認的需要警惕的社會思潮主要涉及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民族主義、新“左”派思潮等。第二,關注“影響了誰”,即主要影響對象的分析問題。大家既把整個社會作為思潮影響的重點對象進行深入分析,也重點分析了大學生和黨政干部這兩個關鍵群體的有關“影響”問題。第三,關注“影響何以發生”,主要是研究社會思潮通過哪些渠道產生影響的問題。重點討論了大眾傳播、文化交流、群體互動等途徑。第四,關注“影響的后果”,主要是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等方式,研究社會思潮對整個社會以及大學生、黨政干部等群體的危害程度問題。以上這些研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自足的,而是相互聯系并統一于“思潮批判”這個核心的。可以說,在研究以上社會思潮“影響”問題的四個方面基礎上完成對社會思潮的理論批判,是“影響范式”的基本思維和邏輯框架,進而形成了以“思潮批判”為核心的“四位一體”的話語體系。
二、“引領范式”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界對社會思潮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有顯著影響的社會思潮來源、影響的積極和消極后果、對思潮基本的理論分析批判等方面,形成了更多的共識。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更加關注的是“到底如何引領”的問題。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戰略任務,由此,研究者們也開始高度關注社會思潮的“引領”問題,研究的重點和模式有了新的變化,初步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我們暫且將其稱為社會思潮研究的“引領范式”。當然,這一范式還不夠成熟,尚處于發展初期,但已顯示出超強的生命力。所謂“引領范式”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以研究社會思潮的“引領”問題為基本學術旨趣。實際上,“影響范式”下研究者們也涉及到了“引領”問題。但毫無疑問,當時大家更多地是試圖通過對社會思潮的理論批判來實現“引領”,關于“引領”自身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研究極少。也就是說以往所謂的“引領”基本等同于“思潮批判”,這是狹義的“引領”,或說只是“引領”的一個方面。2006年以后尤其是2007年以來,“引領”成為了社會思潮研究領域的第一主題。在有關的1195篇論文中,有221篇論文題目中直接有“引領”這個主題詞,占總數的18.5%,占2007年以后(含2007年)的761篇有關論文的29%。其他篇名中沒有“引領”的文獻中,約50%以上的文獻也是在研究引領問題。國家社科基金“馬列·科社”等學科所有有關思潮研究的29個課題中,有14個是諸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研究”等項目名稱中直接含有“引領”一詞的課題,占總數的48.3%,占2007年以后20個課題的70%。其中,包括了三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兩個重點項目。在48部直接相關的研究著作中,有14部是諸如“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等重點研究“引領”問題的專著,占總數的29.2%。可見,2006年以后,社會思潮的“引領”問題成為大家研究社會思潮的又一個基本學術旨趣。
(二)圍繞“引領-共識”這個基本范疇初步形成核心概念系統。“引領”作為“引領范式”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對“影響范式”下“影響-批判”基本范疇的繼承與超越。 “引領”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精神旗幟和基本理論依據,以“人”為對象,旨在最大限度形成社會共識的思想整合過程,其根本問題是“對人的引領”,只有實現對人的引領才能真正地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這是與以往更大程度上以“思潮”為對象的注重“思潮批判”的“影響范式”明顯不同的。從“引領”自身的內涵看,這個概念包含了批判、引導、整合、吸收、超越、統領等多個方面。從研究層面看,“引領”研究包含了對社會思潮的“影響”及其“理論批判”等問題的研究,同時,更深入地涉及到引領途徑、引領機制、引領經驗、引領方法、引領規律等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據統計,在篇名中含有“引領”主題詞的221篇文章中,同時含有“途徑”一詞的有34篇,占15.4%;同時含有“機制”一詞的有14篇,占6.3%;同時含有“經驗”一詞的有11篇,占5.0%;同時含有“方法”一詞的有6篇,占2.7%。文章篇名中沒有以上主題詞的文章中,80%以上的也都重點涉及到了以上某個主題詞。可見,2007年以后,“引領”已經發展成為社會思潮研究中的一個新的概念系統。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引領”的研究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指向,即緊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開展研究。“共識”成為新時期又一個核心概念,這一概念在當前有關文章、著作中出現的概率高達90%以上,亦即2007年以后的文章著作中至少一次提及和討論“共識”問題。“共識”不僅包括思潮批判層面所致力于實現的“理論共識”,更包括生活實踐層面的“價值共識”等多個方面。“共識”與“引領”結合起來形成“引領-共識”這個新的范疇。如果說“影響范式”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思潮批判”,而“引領范式”下的思潮研究則進一步拓展為“社會共識”。“思潮批判”僅是形成“社會共識”的一個方面,這意味著“引領-共識”這一范疇繼承并遠遠超越了“影響-批判”范疇。
(三)以“主體引領”為核心的話語體系。“影響范式”下的社會思潮研究更大程度上是以對思潮的“理論批判”為核心的,有較為明顯的“理論或客體偏好”。“引領范式”下的社會思潮研究則更大程度上是以“人的引領”為核心的,有較為明顯的“實踐或主體偏好”。從而,研究者們在六年多的時間里,形成了“引領旗幟、引領對象、引領目的、引領路徑”四維度統一于“主體引領”的基本話語體系模式。
社會思潮研究“引領范式”下研究者們的話語是關注和圍繞四個主要的“引領”問題展開的:第一,關注“用什么來引領”,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引領社會思潮的精神旗幟的研究,研究他自身的內涵結構、引領的能力等問題。第二,關注“引領誰”,即引領對象的研究。大家逐漸突破了把社會思潮作為引領對象的局限,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實現對人的引領才能真正引領社會思潮,即明確了“人”才是引領的真正對象,初步探討了人們對社會思潮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接受問題、人的社會心理與思潮引領的關系等主體性較強的問題。第三,關注“引領到哪去”,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準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初步研究了社會共識的內涵、達成共識的機制等問題。第四,關注“通過什么引領”,即引領的途徑、機制、方法等問題。這方面研究是當前大家集中關注的重點,有關成果也較為豐富。同樣,以上這些研究也不是孤立、自足的,而是相互聯系并統一于“主體引領”這個核心的。這些研究都是為“引領人”這個核心目的服務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引領社會思潮引領人。” 〔2 〕社會思潮是存在于人群之中、內化到人們的頭腦里的。人們接受和傳播社會思潮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它正確,而是符合了人們的某些需求。因此,只完成對思潮的理論批判,指出思潮的錯誤并不足以讓人們徹底放棄社會思潮。只有通過多種渠道,在人們的頭腦和實際生活等多個層面完成“引領”,才能真正確保人們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真正引領社會思潮。從而,近些年的研究圍繞“主體引領”這個核心形成了一套新的話語體系。
三、從“影響”到“引領”是研究范式轉換的方向
未來的社會思潮研究要著力實現從“影響”到“引領”的范式轉換,不能僅是為了研究思潮而研究,要把研究的側重點轉換到“如何引領社會思潮”問題上來。那么,如何實現轉換呢?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要在繼承“影響范式”研究成果基礎上謀求范式轉換。我們強調向“引領范式”轉換,并不是對已有社會思潮研究成果的否定,不是對“影響范式”的推倒重來,而是對“影響范式”的繼承與超越,是繼承基礎上的超越。要真正實現向“引領范式”的轉換,也必須首先深入研究“影響”問題,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基本點。但“引領范式”下對“影響”問題的研究有新的要求,即必須更為有效地服務于“引領”研究需求,具體而言:一是要從側重影響來源分析向側重影響結果研究轉換。以往更多地是對有影響的社會思潮的批判,未來應更關注多樣社會思潮到底對社會成員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尤其是要深入研究社會思潮對大學生、黨政干部、農民、工人等社會各階層主要群體的影響,為在社會成員中引領思潮奠定認識前提。二是要向側重影響原因的研究轉換。未來“引領范式”下的思潮影響問題研究,應更深入地探討社會思潮產生影響的內在機理、主要方式、基本特點、接受特征等深層次理論問題,使我們對影響的規律性認識更為深入,這是我們研究如何引領的重要依據。
(二)要緊緊圍繞“引領人”這個核心問題推進范式轉換。從“影響范式”向“引領范式”的根本轉換,本質上是從客體中心向主體中心的轉變。“影響范式”下我們的一個理論預設是實現了對社會思潮的理論批判就基本完成了有效應對思潮的任務。實際上,理論上的批判只有有效轉化為“人”的自覺意識與行動才能真正實現引領。然而,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3 〕 (P54 )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對社會思潮以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研究,更大程度上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把社會思潮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當作是與“主體”幾乎沒有關聯的純“客體”的問題,似乎引領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思潮之間的斗爭,是理論與理論、客體與客體、物與物的關系,認為只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理論上更為科學先進并被人們所學習和了解,就能戰勝社會思潮。然而,從根本上講,引領社會思潮是要“引領人”。因此,要實現從“影響范式”向“引領范式”轉換,必須把“引領人”作為核心問題,深入研究人們接受思潮影響的機理、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機制、接受引領的規律等與主體密切相關的問題。
(三)要在回應實踐問題過程中最終完成范式轉換。向“引領范式”轉換必須緊扣時代問題進行。社會思潮本身就是一個社會性、現實性、政治性很強的社會意識現象。被稱之為社會思潮的都是指那些實際掌握了相當多群眾的思想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關于社會思潮的研究必然要突出實踐性,要注重如何從實踐層面應對社會思潮。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這個重大戰略任務的提出,使得社會思潮研究有了更為鮮明的實踐旨趣。在這個重大戰略任務背景下,社會思潮問題從更側重知識體系轉向了更側重價值體系。價值觀是社會思潮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更是“引領”的核心。而價值觀從來都是一定時期一定群體的價值觀,“任何價值觀念都只能是一定主體的價值觀念,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具體的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無主體’的、抽象化的、單一化的‘普遍價值’、‘終極價值’” 〔4 〕 (P216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社會生活實踐是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價值觀的塑造、引領和改變必然是一個實踐問題。因此,新的“引領范式”下的社會思潮研究,在其根本上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我們要突破實體主義思維和認知主義范式局限,把社會思潮及其引領問題不是當作單純的思想觀念問題,而是“當作實踐去理解”,要從現實的人及其現實的感性活動去理解。這就要求未來的研究必須突出實踐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究為了實踐。要找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實踐需求,深入研究引領的經驗、規律、途徑、方法、機制等實踐指導性和應用性強的問題。二是研究基于實踐。要重視研究社會思潮對社會各階層影響的實際狀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現實進程與瓶頸問題研究,為社會思潮引領研究提供扎實的現實基礎。三是研究依靠實踐。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視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要通過問卷調查法、量表測評法、模型構建法等實證研究方法來深化有關研究,要注重行動研究、案例研究、實驗研究等實踐性強的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體系中實現研究的有效突破。
參考文獻:
〔1〕沈壯海.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2).
〔2〕陳秉公.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規律性〔J〕.江漢論壇,2009(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