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剛剛來到溫宿縣,當地友人就提到了流沙河,并且非常肯定地說,溫宿縣流沙河就是《西游記》里的流沙河。我對此雖然不敢茍同,但是,出于好奇,當天下午,我還是應邀趕往了流沙河。
流沙河位于溫宿縣西部,在當地也稱庫木艾日克河,漢語意思為“流動的沙河”。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流沙河自然是沙石滾滾、濁浪滔天的樣子。抵達流沙河之后,出乎我的意料,它溫柔羞澀得像一個小姑娘,前往流沙河途中的景象也沒有我想象中的黃沙漫漫、路途艱險。
溫宿縣是新疆水稻的主產區,溫宿縣水稻出產地主要在流沙河和托什干河形成的洪積平原上,我們途經的吐木秀克鎮鄉村,放眼望去,平川沃野,林田縱橫,一派豐饒富足的景象。
我們抵達流沙河岸邊,時間已經接近傍晚,太陽在蒼蒼茫茫的西天變成了一個暗紅色的球體。太陽下面凝固著一團白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總感覺那團白云是很冰冷的,仔細看看,哇!漂浮在天上的云團,竟然是天山雪峰。由此,我不能不想到唐僧師徒看到前方的大雪山有何感想,甚至需要什么樣的勇氣和毅力才能夠面對橫亙在前方的天山雪峰。
枯水季節的流沙河,除了寬闊空曠、布滿卵石的河灘外,看不出一點洶涌澎湃的樣子。河床上的河水只剩下一些清澈得宛如溪水一般的細流緩緩流淌著。
為了感受流沙河的全貌,我們又繞道來到流沙河上的一座寬約3米、長度超過1公里的水利建設專用橋上。站在橋的中間部位,我突然覺得有些寒冷。冷風是從流沙河上游順著河道吹來的。從我們所處的位置觀察流沙河河床,流沙河果然與南疆的其他河流有著明顯的區別,它的河床坡度很大,而且布滿亂石。如果是在汛期,可想而知河水的威力和氣勢是何等了得。
擺渡人沙僧
據說,吐木秀克鎮有許多叫沙吾提的人,沙僧(沙悟凈)就是由沙吾提演化而來的。在跟隨唐僧取經之前,沙僧則是流沙河上的一個擺渡者。
當地友人遺憾地告訴我,如果是在汛期來到流沙河,就能感受到《西游記》中的流沙河是何等景象了。然而,就我個人真實的感覺來說,我并沒有失望。因為我們尋找的本身就是一個神話中的人物。更何況流沙河寬達1公里亂石滾滾的河灘,足以說明一切。
我原計劃在流沙河邊找一個人家。在流沙河兩岸走了走,卻發現現狀與《西游記》里描述的情況是如此相似:在距離河兩岸至少5公里的范圍內,除了胡楊林和紅柳以外根本沒有人家。
返回途中,我們在一片棉花地遇到了吐木秀克鎮曲達村農民阿提坎木·艾山,棉田的地頭還有一棵老核桃樹。阿提坎木·艾山今年67歲,在他的記憶中,他們祖祖輩輩就生活在曲達村一帶,那棵老核桃樹就是他的祖輩傳下來的。從核桃樹的粗細來看,他估計這棵核桃樹的年齡應該在200歲左右。
阿提坎木·艾山非常熟悉電視劇《西游記》里的沙僧,他說沙僧是個好人。至于沙僧和沙吾提之間有沒有聯系,他不置可否地笑了。
阿提坎木·艾山對流沙河的印象很深。每年7~9月份是流沙河的汛期。過去,每逢流沙河的汛期,幾公里之外都能聽到洪水發出的響聲。河水還經常溢出河床,淹沒河岸兩邊的荒原。大概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流沙河上還有擺渡的船夫,不過,即使這樣,汛期也沒有人敢過流沙河。船夫只是在春天和初冬季節擺渡客人。
溫宿掌故
龜茲曾經是西域諸國中的一個大國。佛教從公元前1世紀前后進入塔里木盆地,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這期間,中原和西域之間經濟聯系密切,佛教僧侶頻繁往來,講經學法活動非常活躍,龜茲樂舞也隨著這種交往傳入內地,并且成為皇家宮廷非常喜歡的文化形式之一。
資料顯示,龜茲樂舞萌發于西漢初期,在東晉時傳入中原。在古代宮廷樂中,龜茲樂被歸為隋九部樂、唐十部樂中的一部。唐代,龜茲樂舞不僅傳入了民間,“大盛于閭巷”,而且還遠播到日本、朝鮮、緬甸、越南。
唐僧是沿著絲綢古道的熱海道前往西天取經的,熱海道的路線是庫車 (皮郎古城)—溫宿—烏什—別迭里山口—熱海(伊塞克湖),然后抵達天竺。唐僧取經途經西域,不僅取得了真經,《大唐西域記》還留下了有關龜茲樂舞的記載:“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意思是說,龜茲樂舞是西域各國樂舞中最優秀的。
由此看來,溫宿縣留下流沙河等與《西游記》有關的故事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