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兼業化已經逐漸成為我國農村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是農戶在一個家庭內部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合理分工的結果。農業兼業化使農民收入構成不斷多樣化,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利用eviews軟件進行數據對農民人均純收入進行了分析,得出進城務工所得的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的結論。為了避免過度兼業化導致的糧食供給趨緊危機,政府應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現代化、專業化,在保證糧食供給的基礎上,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大化。
關鍵詞:農業兼業化;農民增收;工資性收入;純農業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23-03
引言
在農業兼業化大背景下,農民增收問題成了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目前,對于農民增收問題主要從資源占有量和人力資本角度進行研究。郭正模(2001)指出,土地資源的先天不足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首要因素。吳敬鏈(2002)認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人均占有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的占有量較少,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農民增收效果不顯著。舒爾茨明確指出,改造傳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陳艷(2001)指出,農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影響了他們了生產效率,同時也限制了他們轉入其他行當的機會。韋鴻等(2003)對農戶持有的資源進行了總結,認為土地、生產性固定資產、農民人力資本、儲蓄及手持現金四類資源是我國農戶獲得收入的主要渠道,且資源的多寡決定了農戶收入的高低。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推動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繁榮的市場經濟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特大城市、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農民選擇脫離土地進城務工,以獲得更多的收入、更好的生活環境。由此,農民的收入構成不斷多樣化,收入總量顯著增加。那么,進城務工所得的工資性純收入對農民純收入有多大的影響?筆者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農民收入構成與變動
農民收入有總收入和純收入之分。農民總收入是指農民依靠各種途徑或媒介獲得收入之和,但卻不能反映收支情況。而農民純收入反映了農民一年的凈收益情況,能夠真實的反映農民家庭購買力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因此,本文采用農民人均純收入作為計量對象,考察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人均純收入和農業人均純收入之間、二者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變動關系。
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催生了不斷擴大的農民工群體。農民工進城務工,直接導致了工資性純收入的增長和農業純收入的穩步回落。統計資料顯示,1993—2011年,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921.62元增至6 977.3元,19年增長了7倍多。其中,1993—2011年,農民家庭人均工資性純收入從194.51元增至2 963.4元,19年增長了15倍多;1993—2011年,農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從448.4元增至1 896.7元,19年增長了4倍多。更為明顯的是,工資性純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21%上漲至2011年的42%,年均增長1.6%;農業性純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48.7%下降至2011年的27.1%,年均跌幅為1.6%。可以說,工資性純收入擠占了農業性純收入對人均純收入的貢獻份額,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得益于工資性收入的增長。
二、數據選取
根據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其中,家庭經營收入由農業收入,林業收入,牧業收入、漁業收入,工業收入,建筑業收入,交通、運輸、郵電業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業純收入,社會服務業收入,文教衛生業收入和其他收入組成。
本文主要研究在農業兼業化普遍的農業經濟背景下,農民外出務工收入、農業經營收入以及農民人均出收入的變動關系。所以,選取的變量為農民人均純收入、工資性純收入和農業性純收入(單位為元)。選取中國統計年鑒1993—2011年的數據進行分析。
三、模型設定
本文設定了如下線性形式的計量經濟模型:
Y=β1X1+β2X2+C
其中,Y——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元)
X1——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純收入(元)
X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元)
β1、β2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純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的待估參數。C為待估常數。
四、實證分析
利用eviews軟件對模型進行分析,輸出結果如圖2:
Y=1.567X1+1.178X2+119.319
R2=0.9966 F=21090.41 DW=1.1254
由此可見,該模型中R2=0.9996,R2=0.9996。所以,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純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的變動強烈影響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變動,且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純收入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影響越來越大。
五、結論
農民增收是關系社會穩定、拉動內需的重要問題。依據統計數據,以實證分析為基礎,從收入構成變動的角度,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的數據分析。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一是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且未來增長潛力巨大。研究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從已有的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分為3個階段。1993—1997年是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快速增長的第一個階段。1997—2003年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這是第二個階段。2003年至今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進入第三階段,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年增長額持續增加。
二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純收入增長快速。工資性純收入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持續增收的主要來源,當農民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城鄉差距趨于收斂,由于工資性收入的貢獻率及其重要性,所以工資性收入增長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增長速度減緩,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持續降低。統計數據顯示,1995—2000年農業純收入占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快速下降;2000—2005年下降的勢頭有所減緩,隨后進入第二個快速遞減期。說明兼業化帶來的工資性收入的快速增長是導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增長速度減緩的只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