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質量的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條件,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通過分析沈陽工程學院英語(旅游方向)畢業生就業現狀,在相關文獻分析和對旅游行業以及畢業生調研與訪談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就業能力培養的英語(旅游方向)課程體系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就業能力;課程體系;優化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96-02
一、沈陽工程學院英語(旅游方向)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就業門檻較低,但由于是服務性行業,所以導致當前存在一個嚴峻的現實是許多與旅游相關專業的學生不愿意從事與旅游相關的行業,旅游類本科畢業生“有業不就”或“頻繁跳槽”現象比較突出。有關部門根據畢業生跟蹤調查發現,畢業2年后仍然在旅游行業工作的畢業生不到1/5。這充分說明旅游人才培養供需矛盾突出,就業對口率低、就業穩定性差。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難以適應現代旅游業不斷發展的需要,也就是目前的課程體系設置與具體崗位需求相脫節,導致課程實施中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因而旅游類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為中心。要吸取國外先進的課程設置經驗,要體現學科性、行業性、寬適性、引導性。課程體系的構建既要突出旅游行業實踐應用性強的特征,又要體現旅游專業綜合性的特點,使得旅游類本科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合理,就業能力增強。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學生就業社會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生要實現和諧就業,就必須加強就業能力的培養。
該校英語(旅游方向)從2006年開始招生,目前已有5屆學生、2界畢業生。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已經歷了2次修訂,課程體系做了大幅度的調整,但從未對學生們應具備的就業能力方面加以分析來進行課程設置,目前學生們的就業問題仍然很嚴峻。要想讓畢業生們投身旅游行業中,實現旅游市場供需兩旺的態勢,教育的職責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旅游類本科專業應該培養的就業能力是學生在求職和職業生涯中所必備的并能夠為其生存和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不僅僅是在旅游行業中尋求到就業機會,更應該讓學生擁有發展潛能,能夠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提供持續動力。因此,從提升就業能力和提高就業質量的視角出發對英語(旅游方向)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和改革勢在必行。
二、現有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結合用人單位對該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的調研分析和在校學生對本專業所設課程及獲得能力的態度以及學生對就業的需求等方面的調研分析,發現目前該校英語(旅游方向)的課程體系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缺乏特色
沈陽工程學院該專業名稱為英語(旅游方向),從專業來看,屬于英語專業,所以不等同于旅游管理專業。目前的課程體系是英語+旅游,由于總學時的限制,英語課程要少于純英語專業的,旅游課程又少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從知識結構來看,基礎性理論性的知識比例多,現代旅游人才必備的現代技術和外語交流能力弱;從專業技能來看,學習理論能力較強,實踐能力較弱。從培養學生應具備的旅游情感看,學生從事旅游的熱情、靈感、理想和事業心的情感薄弱,職業意識及歸宿感較差,后續發展能力欠缺。
(二)課程體系的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
課程體系應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來構建。沈陽工程學院該專業主要培養的是應用型英語人才,但絕大多數學生未來并不從事英語方面的理論研究,而是從事旅游活動中的各項服務工作。因此,對于學生來說具備一定的專業操作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還只是普通高等教育英語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組合壓縮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還是沿用傳統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三段式結構,偏多注重高等教育中“學科性、系統性、理論性”,而忽略了該專業應具備的實用性特點,從而導致課程體系的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脫節,培養的人才不適應旅游市場的需求。
(三)專業課程體系綜合化、整合化程度不夠
沈陽工程學院該專業現行的課程體系結構基本上還是“英語語言知識”和“旅游知識”的簡單相加與組合,課程交叉重復,還沒有進行整合形成模塊式課程體系,理論課程與實踐性課程、語言類課程與旅游類課程的有機結合和有效銜接不夠,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和旅游技能的訓練與現實職業崗位結合不緊。因此,對該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建設應更多地體現在思想和觀念上的綜合,體現在相鄰知識系列的整合,必須考慮英語語言技能與旅游知識的平衡以及綜合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四)課程體系中的實踐教學相對薄弱
帶有旅游字樣的專業就是應用型很強的專業。目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重課堂理論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環節還比較薄弱且形式化明顯。具體來說,一是實踐學時不足,二是實踐內容不到位。該校目前沒有基本的服務技能模擬實驗室,只是有幾家校外實踐基地。不過這些校外旅游企業對旅游人才的培養并不舍得投入,只把學生當成廉價的勞動力,學生到企業實習多是充當勞動力的定崗實習,無法進行換崗實習和管理實習。
三、基于就業能力培養的英語(旅游方向)課程體系優化
良好的就業能力是畢業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滿意工作和職業良性發展的堅實基礎。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水平是平衡高等旅游教育定位和旅游行業用人現實差異的關鍵。本文在相關文獻分析和對相關行業以及畢業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得出該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四個基本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旅游相關知識結構,包括公共基礎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課知識和綜合素質知識。這是基于旅游業綜合性的需要。第二個層次旅游專業技能,即大學生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全面系統地掌握旅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運用其指導實踐的能力,包括實踐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這是旅游業應用性強的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旅游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適應環境、組織管理、人際溝通、團隊協作、外語和計算機運用等方面的能力。第四個層次是指旅游情感,具體包括從事旅游的熱情、靈感、理想和事業心等。
綜上,提出該校英語(旅游方向)課程體系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進行優化。
(一)確立課程體系優化的依據
培養目標決定著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首先培養目標修改為具有堅實的英語語言基礎、比較寬泛的中西方社會與文化知識、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并具備涉外旅游服務及管理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英語專門人才。面向涉外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區等企事業單位從事服務和管理工作。在該培養目標中,正確引導學生對“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學生明白熟悉基層工作和具備嫻熟的業務能力是成為優秀管理人才的基礎。
(二)課程體系與結構設置
在培養目標確定的基礎上來考慮課程設置,在課程設置上以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作為主線;理論教學以“夠用”為原則;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對課程進行了必要的整合。如為了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將“英語精讀”、“英語泛讀”整合為一門課程“綜合英語”,增加英語口語的學時,以提高學生們實際的英語表達能力。以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這條主線,課程體系的結構設置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課。專業課部分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主要涉及兩個方向即酒店方向和旅行社方向。
(三)突出和強化實踐性教學
提高實踐能力是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手段。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必須做到教學過程與職業能力形成過程一致,把實踐教學作為一個體系,強調以應用能力為核心,針對學生就業崗位群的要求,對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系統分析,使實踐教學與理論課程相互支撐,擺脫對理論課程的依附。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強化實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我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指導思想。我們圍繞旅游英語人才培養目標,把課內實踐、專用周實訓、頂崗實習、職業資格取證、創業實踐等結合在一起,形成旅游英語專業實踐教學保障體系。使之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提高。
(四)嘗試推行“雙證書”制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雙證書”是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體現和證明。通過推行雙證書制度可以實現從學歷證書制度向學歷證書和旅游相關的職業資格證的雙證制,是提高就業能力的保證。課程設置要與職業標準相融合,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中心,教學內容盡量覆蓋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將學生技能鑒定與學校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大力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激勵學生在校學習多種職業技能,實現一專多能,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論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還是個體旅游企業對旅游從業者的要求都是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要不斷地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高校、社會、大學生三者之間的一個重要交匯點便是“就業”,“就業能力”是直接反映高校辦學效益、大學生競爭能力、社會市場對高校評價及其畢業生擇取標準的評價參數。旅游類本科專業應該培養的就業能力是學生在求職和職業生涯中所必備的,并能夠為其生存尋求到就業機會,更應該讓學生擁有發展潛能,能夠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提供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1] 劉雨濤.旅游行業從業者就業能力的探索性研究[J].中國商貿,2011,(11).
[2] 高嘉勇,李靜,蔡超.美國高校課程設置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8,(2).
[3] 何建偉.旅游產業化國際化背景下高素質人才培養創新探索[J].社會科學家,2006,(117).
[4] 汪懌.就業能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方面[J].教育發展研究,2005,(4).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