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存款準備金能不能作為央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有效工具、是不是最重要的工具對于貨幣政策的實施和社會經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政策措施的錯用不僅僅會給商業銀行等市場主體帶來負擔,也會錯過調控的時機,使經濟偏離均衡的狀態越來越遠,最后造成更大的糾偏成本。因此,研究存款準備金制度和頻繁調動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存款準備金制度;人民幣匯率;存款準備金率
中圖分類號:F8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145-02
引言
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采取的財政政策措施是投放四萬億的投資;在貨幣政策方面,由于實際執行的過于寬松導致短時期內釋放了大量的信貸資金,導致使我國的經濟在2010年初出現資產價格迅猛增長和通脹抬頭的風險,大宗商品價格快速增長,股市在1年的時間內上漲了一倍,而過快的投資增長給環境、資源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出現了通貨膨脹的勢頭,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中央銀行開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回收流動性,從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存款準備金率一共上調6次。2011年12月,央行3年來首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012年2月,存款準備金率再次下調,如此頻繁的調動的節奏歷史罕見。
這一時期存款準備金率經歷了調高到調低再到調高最后又調低的一個完整的循環,央行利用存款準備金的主要目的是壓縮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最終通過抑制投資完成經濟目標。存款準備金能不能作為央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有效工具、是不是最重要的工具對于貨幣政策的實施和社會經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討論。
一、存款準備金和存款準備金制度理論概述
(一)存款準備金的含義及起源
存款準備金是商業銀行存入中央銀行的資金,它的目的是維持資金清算的需要和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存款準備金率是商業銀行存入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率,存款準備金率又分為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商業銀行穩健運營的需要,在中央銀行制度建立之后,各國政府才把存款準備金的提取作為商業銀行法定的要求。
(二)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內容和內涵
1.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主要內容
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主要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二是可以作為存款準備金的資產類型。中央銀行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將其吸收的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銀行,剩余的才能用于貸款或投資。確定可以充當法定準備金的標的一般只限于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但是各個國家在定義標的方面不一致如英國的傳統做法允許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抵充存款準備金;法國允許如政府債券等有價證券類流動性比較高的資產作為存款準備金的組成部分。
2.規定存款準備金的計提方法
確定存款余額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商業銀行的日平均存款余額扣除商業銀行的應付未付款項作為計提的基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商業銀行人為操作少繳準備金的情況;而對于另外一種以月末、旬末或者周末的余額扣除應付未付款項作為計提基礎的,商業銀行則可以通過平時擴大存款規模而調低期末余額的辦法,使存款準備金的計提基礎大為降低。對于如何計算繳存準備金的持有期也有兩種確定方法:一是延期性準備金賬戶制,它是以結算期以前的一個或者兩個時期的存款余額作為計提的持有期;二是同期性準備金賬戶制,即以結算日的當期作為計提的持有期。
3.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類別
存款準備金制度最初目標是金融機構滿足客戶取現和流動性的需要,近代逐漸成為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工具,因此,金融機構根據存款的流動性狀況,不同類型的存款,確定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是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一個重要屬性。法定存款準備金一般分為3種:活期存款準備金、定期和儲蓄存款準備金、超額準備金。
4.對存款準備金付息及付息的利率
世界各國對于存款準備金是否付息有不同規定,有的國家支付利息,有的不支付。我國一直對存款準備金支付利息,一般認為對存款準備金支付利息可以有效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但是如果對其支付利息,則支付利息的來源和利息的高低會導致扭曲效應的產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存款準備金制度是包括以上6個方面的有機整體。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到,準備金的計提、計算方法,充當準備金的標的,對準備金是否付息,對于繳納的準備金和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有很大的不同。
二、頻繁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
(一)特定經濟環境決定存款準備金成為央行主要的貨幣調節工具
在目前我國基礎貨幣被動投放的情況下,我國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和干預市場上被動投放的流動性,然而,由于市場利率己經很低,中央銀行的再貸款己經降到最低,傳統的再貼現、再貸款等金融工具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并且可操作空間已經不大,再加上政府債券的數量有限,導致央行只能通過調整負債來調控貨幣供給量。最近幾年中國人民銀行創造性的發行央行票據回收基礎貨幣,但是至2010年11月30日,1年期央行票據利率上升到2.3437%,央行票據發行的成本越來越高。同期,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利率一直低于1.89%,低于1年期央行票據利率,并且成本優勢明顯。另外由于央行票據發行存在到期風險,央行會面臨比較大的到期兌付壓力和通貨膨脹的風險。并且存款準備金率相對央行票據除了成本優勢外,還能夠主動并且更有效調節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因此我國特定的經濟環境決定了存款準備金成為央行主要的數量型貨幣調節工具。
另外,由于我國還沒有實現利率市場化,盲目地使用加息手段會給經濟造成很大的傷害,因為我國利率的非市場化,所以,加息只是一種管制利率,并沒有體現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可能造成中小企業因為資金緊張而大規模的破產,這是央行利用加息手段慎之又慎的主要原因。
(二)我國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還很薄弱
雖然我國很早就建立了存款準備金制度,但是對于世界上其他國家早已開始實行的資本充足制度,該制度在我國直到2000年才真正發揮作用。由于時間較短,所以在防范風險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不能像國外那樣充分發揮資本充足制度對于金融機構風險的約束作用。而另外一個防范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存款保險制度我國仍然沒有建立,因此,現階段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仍要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有利于金融機構的運營
雖然,存款準備金的特點是時間短,力度比較大,對于金融系統的沖擊比較大,但是由于我國對存款準備金付息,我國的金融系統的超額準備金比較多,所以,當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時,金融機構就會將超額準備金轉化為法定準備金,只是存款準備金的結構發生了變化,這時將不會對金融機構的正常運營和資金需求產生特別大的影響,只是收緊了金融體系過剩的流動性;當準備金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時,不再有足夠的超額準備金轉化為法定準備金時,這時金融體系的資金就會緊張,對金融機構的資金安排就會產生影響,但是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金融機構有足夠的時間對于資金的安排和運營做出調整,減少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對于金融機構有劇烈大幅的影響。
(四)中國特殊的融資結構
我國目前仍然是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2010年、2011年兩年我國信貸投放達14萬億之多,而同期股票市場融資只有一、兩萬億元,債券市場更少,所以,間接融資的主體地位比較明顯,滿足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作用的前提。而國外由于有發達的股票和債券市場,所以直接融資的比例很大,基本上是直接融資占主導地位,間接融資處于服從地位,由于破壞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作用的假設前提,因此,存款準備金制度便弱化了。
(五)基礎貨幣被動投放現實
由于我國基礎貨幣的被動投放,所以導致社會上流動性的泛濫,通貨膨脹的風險比較大,但是,由于我國的基準利率仍然是行政指導的存貸款利率為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規定一個底線,其實并不是一個市場化得利率,而是非均衡的利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地利用價格型工具,就會導致全社會的一刀切,利率加大了企業的成本,造成企業利潤下降,總需求減少,經濟減速。而解決大部分就業的中小企業由于利潤薄,受加息影響比較大,而且它們在同金融機構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盲目利用加息工具會對經濟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而存款準備金一方面可以回收大量的流動性資金,另一方面也通過回收貨幣影響市場利率進而引導全社會的資金合理配置,降低通貨膨脹的風險。
(六)存款準備金調整具有“宣告效應”
存款準備金調整具有“宣告效應”,有利于合理引導社會的預期,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是央行對于經濟形勢和貨幣政策的一種明確表示,體現了中央銀行貨幣調節的一個方向,從而可以引導金融機構及全社會對于經濟形勢的預期,當市場主體都按照央行意愿重新安排自己的投資和支出意愿,那么非常有利于央行最終實現貨幣政策目標。2008年9月由于經濟危機對于我國影響較大,央行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發出了明確的保增長的信號,而2010年1月以來多次上次存款準備金率,則發出了明確的經濟過熱的信號。這時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是向社會發出了一個信號,有利于社會各界重新安排資金,引導社會轉變預期。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的經濟局面和不成熟的金融市場,缺乏替代存款準備制度的工具,致使我國嚴重依賴存款準備金制度,而西方發達國家相對來說弱化了存款準備制度的作用這便與我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參考文獻:
[1] 劉玉峰.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效應分析[J].中國外資,2011,(4).
[2] 王雨晴.存款準備金政策及其效應淺談[J].中國證券期貨,2011,(5).
[3] 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