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中國社會發展已從“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悄然成為國內外學術界和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焦點。建立了一套科學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MATLAB編程來方便快捷地實現評價結果,以全面反映溫州市及各縣(市、區)社會發展水平、各個領域社會發展狀況,并結合溫州市自身的特點,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
關鍵詞:社會發展水平;發展速度;領域;指標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74-02
2012年,溫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三生融合·幸福溫州”,努力克服復雜嚴峻的宏觀經濟環境及局部金融風波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扎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環境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為進一步促進經濟與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現對2012年溫州市及11個縣(市、區)社會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分析。
一、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案介紹
為比較各縣(市、區)的社會發展水平,評價方案設計了社會發展水平綜合指數。該指數是以溫州市上年平均水平為基礎進行計算的,指數越高,表明社會發展水平越高。
本報告利用MATLAB軟件進行編程計算,使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使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評價體系共分五大領域40個指標,包括人口發展、生活質量、公共服務、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等5個領域及“人口自然增長率”、“恩格爾系數”、“社會基本保險指數”、“城鎮登記失業率”、“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優良天數的比率”等40個評價指標。
二、全市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1.全市社會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以2011年全市社會發展水平總指數為基準值100計算,2012年全市社會發展水平總指數為111.18,比2011年提高11.18點,全市社會發展水平總體呈現穩步提升態勢。
2.五大領域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與2011年相比,2012年我市五大領域發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提升最快的是生態環境領域,提升了25.35點,發展速度比社會發展水平總速度高14.17點;其次是公共服務領域,提升了18.19點;社會穩定和人口發展領域比上年略有提升,分別提升3.12和2.04點,比總水平低8.06和9.14點。
3.絕大部分指標呈良好發展態勢。從列入評價的40個指標來看,33個指標有所提升。提升幅度較大的5個指標分別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專利授權指數”、“每萬人口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傳染病發病率”。7個指標的發展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別是“當年出生人口性別比”、“老年人口比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人口犯罪率”和“群眾安全感滿意度”。
三、社會發展水平分項評價
以2011年全市社會發展水平總指數為基準值100計算,2012年11個縣(市、區)社會發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鹿城區、龍灣區、瑞安市、洞頭縣、平陽縣、甌海區、樂清市、文成縣、蒼南縣、永嘉縣和泰順縣。
1.社會發展水平層次分析。2012年11個縣(市、區)社會發展水平大致分為4個層次。
第一層次,社會發展高水平地區。包括鹿城區和龍灣區,社會發展總指數高于120。這兩個地區的人口發展、生活質量和公共服務領域均位于全市前3位,但兩地社會穩定領域發展水平較低,分別居倒數第4和倒數第3位;龍灣區的生態環境領域居倒數第2位。
第二層次,社會發展較高水平地區。包括瑞安市和洞頭縣,社會發展指數介于110—120之間,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這兩個地區發展相對均衡,瑞安市的公共服務領域和洞頭縣的社會穩定領域均居全市首位,兩地其余4個領域排名均居全市第4—7位之間。
第三層次,社會發展中等水平地區。包括平陽縣、甌海區、樂清市和文成縣,社會發展總指數介于100—110之間,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甌海區的社會穩定領域、樂清市的生態環境領域均居全市末位;文成縣各領域發展水平不夠均衡,其生態環境和社會穩定領域居全市前2位,而人口發展、生活質量和公共服務領域則居全市后幾位;平陽縣各領域發展比較均衡,五大領域均居全市第3—7位之間。
第四層次,社會發展較低水平地區。包括蒼南縣、永嘉縣和泰順縣,社會發展總指數低于100。其中,蒼南縣的人口發展和公共服務領域均居全市倒數第2位;永嘉縣的人口發展、生活質量和公共服務領域均居全市后3位;泰順縣的生活質量和公共服務領域均居全市末位,其中公共服務領域僅有61.51分。
2.社會發展速度分析。2012年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包括文成縣(113.85%)、泰順縣(113.58%)、蒼南縣(111.80%)和洞頭縣(111.23%),均高于全市發展總速度(111.18%)。其中,文成縣的人口發展領域、泰順縣的公共服務領域、蒼南縣的生態環境領域和洞頭縣的生活質量領域發展速度均居全市首位。發展速度中等的地區包括龍灣區(110.94%)、永嘉縣(110.53%)和平陽縣(110.48%),與全市發展總速度接近。發展速度相對較慢的地區包括瑞安市(109.47%)、樂清市(108.15%)、鹿城區(106.71%)和甌海區(105.55%),其中,甌海區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穩定領域發展速度均居全市末位;鹿城區的生活質量領域、樂清市的社會穩定領域和瑞安市的公共服務領域均居全市倒數第2位。
3.社會發展地區差異分析。從社會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看,2012年11個縣(市、區)社會發展水平標準差系數為9.15,比2011年縮小1.22點;11個縣(市、區)社會發展水平離散率范圍,從2011年的[-16.74,18.64]縮小為2012年的[-14.06,15.05],最高最低之差從34.42縮小到31.17,說明11個縣(市、區)社會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略有縮小。
從各領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看,2012年5個領域的地區差異從大到小依次為:人口發展、生活質量、公共服務、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領域,其中,人口發展領域標準差系數最大,為25.50,其次為生活質量領域,為21.75,其余3個領域標準差系數均介于11至16之間。與2011年相比,公共服務、人口發展和生態環境領域地區差異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生活質量和社會穩定領域地區差異有所擴大。
四、促進溫州市社會均衡協調發展的幾點建議
1.改善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在控制人口規模的同時,統籌考慮人口的素質、結構、分布,使溫州市的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更加協調,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的需要。首要措施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來調控溫州市人口規模和提升人口素質結構。其次,加大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力度。引導和推動全社會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念,健全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工作長效機制,強化全程監管,從重打擊“兩非”違法行為,全面提升治理成效。再次,提升人口文化教育素質。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技術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通過教育改革和發展,為社會源源不斷地培養造就創新型、技能型、實用型人才,逐步形成高端產業與高端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動。
2.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公共設施向欠發達地區延伸、公共服務向欠發達地區覆蓋,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貧富之間差距,使百姓能夠同步共享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的成果;同時,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困難群眾的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加快城中村改造,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努力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3.加強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圍繞保障改革發展和提升群眾安全感,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切實加強社會治安、信訪、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等工作,確保少出事、不出大事。要重視社會管理創新,不斷完善“平安溫州”創建工作機制和考評體系,確保實現平安大市“五連創”目標;關注民生問題,對危房改造、欠發達群眾異地搬遷、困難群眾增收、社會保障擴面、交通治堵、基層醫療衛生建設、古村落保護等薄弱環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落實。
4.優化社會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建設“美麗中國”的部署,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于發展全過程,加快生態生產生活融合,推動生態文明在溫州的具體實踐,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幸福家園。抓好農村社區整治和綠化等重點工作,打造一批有特色、精品化的美麗鄉村。抓住“治水”和“三改一拆”兩大突破口,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實現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城相融的美麗水鄉城市,讓全市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
5.提升百姓幸福感指數,共圓中國夢。注重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圍繞居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加大社會保障和福利建設投入,破解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壓力,化解城市社會中收入分配、就業、上學、醫療、住房等突出矛盾,努力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正確處理好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工業化與城市化、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推動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把溫州市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生活富裕的美麗幸福城市,最大限度地增進民生福祉,共創溫州夢,共同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熊貴彬,強衛東.建立云南省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2] 顧朝林,甄峰,黃朝永.江蘇省地級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
[3] 陜西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課題組.陜西省2005—2006年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報告[R].陜西綜合
經濟,2008,(1).
[4] 王文博,竇彩蘭,張欣.中國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1).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