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殘疾人是社會中特殊的弱勢群體,目前,由于殘疾人心理承受能力弱,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差,很難得到社會的關注。由于當前社會、輿論、學校等方面均存在對殘疾人不同程度的誤解和排斥,給殘疾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使殘疾人產生了自卑、敏感等心理問題。所以,應該加強對殘疾人的關注、建立心理咨詢機構、改進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工作,以在全社會營造理解、尊重、關心殘疾人的氛圍,幫助殘疾人擺脫心理陰影。
關鍵詞:殘疾人;心理問題;社會關注;弱勢群體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88-02
殘疾人是社會中特殊的弱勢群體。目前我國各類殘疾人總數8 296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34%。根據殘疾類別劃分,殘疾人分為肢體殘疾、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智力殘疾和精神殘疾5類。由于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礙或疾病,使得大部分殘疾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與健全人相比,殘疾人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他們比健全人更渴望得到尊重、認可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社會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程度遠遠不夠。為此,本文針對殘疾人這類弱勢群體心理特征與心理需求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只要采取適當的措施加以正確疏導,就能夠有效緩解殘疾人的社會壓力和心理負擔。
一、殘疾人呈現的一般心理特征
殘疾人由于自身的身體缺陷與生活環境,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健全人的特殊心理特征,從而導致了他們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殘疾人情緒波動很大,常常呈現出消極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
1.自卑感濃,孤獨無助。由于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得殘疾人在學習、生活和就業方面遇到很多困難,長期得不到有效支持和幫助,加上時常遭到排斥和歧視,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同時,殘疾人的活動范圍很小,社交面窄,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喜歡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沉迷于網絡聊天,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加深與外界的隔離。
2.敏感多疑,自尊心強。殘疾人非常在意自身缺陷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當有人在某些場合有意無意說出帶有貶義的、不恰當的稱呼,就會引起殘疾人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他們的自尊心一旦遭到傷害,就會產生憤怒情緒,甚至可能會做出過激行為。
3.怨天尤人,有挫敗感。大部分殘疾人常常覺得自己很沒用,自身存在是多余的,無法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價值,因而抱怨親友和社會環境。他們心態很不穩定,經常出現焦慮和憂郁的情緒,過度擔心外界變化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強烈的沖擊。多數殘疾人無法正視面對現實,有強烈的挫敗感。
4.渴望關注,期盼關愛。殘疾人身殘之后,通常意志消沉,不愿面對現實,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弱點但對改變現狀又無能為力,他們害怕被人忽視,渴望得到人們的關注和同情,期盼得到社會的關愛和幫助,哪怕是一點點,也會感激不盡。
二、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分析
總結殘疾人群體存在的心理特征可以看出,引起殘疾人心理問題的具體因素有能否享受平等的受教育和就業機會、享有和健全人一樣的生活、擁有戀愛、婚姻的權利等。
(一)社會競爭異常激烈,殘疾人遭受誤解和歧視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殘疾人面臨的生存和就業壓力很大,因此心理壓力日益加重。目前,社會對殘疾人的錯誤認識沒有糾正,人們總認為殘疾人是需要被照顧的弱勢群體,并以同情、憐憫、悲哀的態度對待殘疾人;而另一方面,有些網絡和媒體過分夸大殘疾人的缺陷,誤導人們產生了殘疾人給社會帶來嚴重負擔的錯誤認識,加深社會對殘疾人的誤解,而人們對殘疾人的不理解更加強化了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傾向。
(二)輿論對殘疾人關注不夠,殘疾人挫敗感嚴重
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注度不夠,有些人對殘疾人持有歧視和偏見的態度,使殘疾人信心受挫,倍感孤獨。而更多時候社會對殘疾人抱有同情和憐憫的想法,很少考慮殘疾人的內心想法和個性,正是這種忽視,影響了殘疾人的性格塑造,也抑制了殘疾人創造力和潛能的充分發揮。很多殘疾人當中的優秀人才,懷有極高的抱負和出人頭地的愿望,然而常被現實的冷漠和無情所打擊,使他們喪失了信心和勇氣;而形成反差的是,另一些殘疾人對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很低,渴望得到保護,對家人和社會產生依賴心理,不求上進。社會對殘疾人產生同情、可憐的態度,也令殘疾人認為自身存在是多余,會給社會帶來麻煩的想法,從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使殘疾人更加封閉,無法正確面對現實,造成了殘疾人不懂如何去適應社會,社交能力差,性格孤僻等弱點。而正是社會對殘疾人的不正確看法,使得殘疾人產生了自卑、焦慮、壓抑等不穩定心理[1]。
(三)學校缺乏正確的引導,家庭存在不安因素
在對待殘疾學生問題上,學校和老師沒有做好引導工作,很多殘疾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對未來的就業形勢和職業方向沒有具體的規劃,學習能力差、抗壓能力弱,容易受到打擊。另外,健全學生的思想單純、好奇心重,如果學校沒有對他們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也容易使他們對殘疾人產生錯誤的認識[2],對殘疾人會表現出厭惡、拒絕、歧視的傾向,把殘疾人當做異類。久而久之會給殘疾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影響殘疾人對生活的期望,加劇他們的自卑心理,從而更加難以融入社會[3]。在殘疾人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長由于懼怕社會輿論的壓力,怕別人歧視、嘲笑他們,對殘疾人采取隔離保護的方法,不讓他們接觸社會。而另一些家庭,在對待殘疾人方面也存在歧視、嘲笑、拒絕接納等現象。使得大部分殘疾人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對社會充滿敵意,十分不利于殘疾人的健康成長。
(四)殘疾人社保低,生活困難,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
由于存在殘疾的障礙,很多殘疾人無法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加之社會對殘疾人存在歧視和偏見,政府對殘疾人優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有限,使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難,社會保障低的現象。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長期處于焦慮、擔憂的心理狀態,使他們在基本生活和婚戀社交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殘疾人的生活質量,進而給殘疾人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三、化解殘疾人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與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的聯系,廣泛關注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首先,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理解、關愛殘疾人的社會氛圍,消除社會的偏見,努力維護殘疾人的自尊,為殘疾人創造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從而保障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其次,要完善公共環境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建立盲人圖書館、無障礙影院等場所,為殘疾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并與電視臺加強合作,開設殘疾人心理咨詢專欄,及時為殘疾人疏導心理障礙,緩解殘疾人的生活壓力,樹立殘疾人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最后,要充分利用助殘日、殘疾人節日的有利契機,積極開展扶殘助殘活動,定期開展殘疾人藝術團巡回演出,宣傳殘疾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典型事跡,讓殘疾人看到生活中的榜樣,看到希望,鼓舞殘疾人恢復生活的信心,也促使社會關心、理解、愛護殘疾人。
(二)建立心理咨詢服務站,疏導殘疾人心理障礙
在殘疾人康復中心、有條件的社區建立心理咨詢服務站,并聘請從事心理研究的專業人員,及時為殘疾人進行心理疏導,排解他們的心理障礙,為殘疾人心理康復創造良好條件[4];與心理熱心咨詢服務機構合作,為殘疾人及家屬提供有效的咨詢和心理疏導服務,為殘疾人排憂解難,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與醫院、心理學研究所的專家合作,組建殘疾人心理輔導講師團,定期走進殘疾人家庭、特殊教育學校為殘疾人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并傾聽殘疾人的苦惱,幫助殘疾人擺脫消極的心理狀態,能夠積極、健康地面對未來,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
(三)改進家庭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殘疾人健康成長
殘疾人不僅是社會成員,更是家庭成員,其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家庭成員在一起度過。家庭成員如何對待殘疾人會對殘疾人自身的成長及性格的塑造帶來直接的影響。因此,家庭成員應尊重、關心、理解殘疾人,承認殘疾人也是家庭中的一員,并承擔起撫養和教育殘疾人子女的重任;培養殘疾人獨立的意識,以極大的耐心和幫助來滿足殘疾人的合理需求,保持和睦相處、互相理解的家庭氛圍;加強與殘疾人的良性互動,使殘疾人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有這樣,殘疾人才會在社會的關注下,能夠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四)學校應重視殘疾人教育,培養殘疾學生全面發展
特殊教育學校應該重視殘疾人教育,努力提高殘疾人綜合職業能力,了解殘疾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困難,針對殘疾人的特點,結合崗位需求,進行具體的課程安排和專業設置,同時要求殘疾學生加強專業學習,鞏固基礎知識,并及早做好職業發展規劃,才能提高殘疾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在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更好地生存;普通學校應該教會健全學生正確建立與殘疾人的溝通方式,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與殘疾人進行交流與合作,理解、尊重殘疾人,承認殘疾人的優點,才能使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殘疾人同樣有受教育、掌握知識與技能、從事勞動就業、享受美好生活的權利,學校要鼓勵殘疾學生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不斷完善自己,挖掘自身潛力,殘疾人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才會與健全人一樣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參考文獻:
[1] Shakespeare,T.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disabled people;dustbins for disavowal[J].Disability and Society,1994,9(3):283-391.
[2] 肖放,落合俊郎,樸在國.中國大學生對殘疾人態度的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98(8):3-10.
[3] 朱麗莎.殘疾人心理探討[J].醫學文選,2006,25(4):733-735.
[4] 赫琳,張翔.殘疾人心理康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民康醫學,2010,(23):3075-3076.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