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出于各種各樣的動機,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很多學者對財務報表重述問題進行研究。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研究加以歸納和總結,以期有助于證券監管部門進行監管和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資本市場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175-02
引言
財務報表重述是企業發現并糾正前期財務報告的差錯時,對以前公布的財務報告進行重新表述。財務報表重述降低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對公司造成許多負面的市場效應,給投資者利益帶來巨大損失,不利于資本市場的正常運行。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從財務報表現象、動機、經濟后果、影響因素、財務報表重述與內部控制缺陷、公司治理和會計行為的視角進行探討。
一、財務報表重述現象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報表重述的現象嚴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主要集中于制造業和房地產。出于成本效益及公司主動操縱會計信息的戰略安排,上市公司主動重述的比例逐年上升(曹陽、王京京,2012);中小板上市公司重復進行財務重述的公司比例加大(祝楠,2013);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的行業分布均衡,但地區分布不均衡,經濟發達地區較經濟欠發達地區重述絕對數大,重述的時間分布不均衡(李杰、張玲,2011)。而且通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變更進行財務報表重述的比例越來越多。
二、財務報表重述動機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監管政策存在的漏洞,是造成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上市公司是否ST及退市,以上市公司首次對外報告數為準。若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存在會計舞弊,必須進行追溯調整,且是否連續虧損以追溯調整后的利潤為依據。只要上市公司將會計舞弊解釋為會計差錯,就可避免ST或退市。因此,上市公司利用財務報表重述避免ST或退市,是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最常見的動機。
財務報表重述導致上市公司財務信息不真實,使得公司股價下跌、投資者信心受創、發生訴訟行為,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財務報表重述很可能來源于舞弊。
上市公司為了實現配股要求,進行盈余管理,進而財務報表重述(陳小悅、肖星、過曉艷,2000);很多上市公司出于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目的,往往通過財務報表重述進行盈余管理,實現公司融資要求,資本市場壓力是財務報表重述的重要外部原因(Dechow,1996;Burns,2006);管理層操縱股票價格,進行盈余管理獲利的動機越大,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報表重述的可能性越大(Anup srivastava,2007)。
三、財務報表重述的經濟后果
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報表重述后,投資者對公司會喪失信心(Mercer,2004;Anupsrivastava,2007),導致公司股價大跌、公司形象受損、投資者信心下降、資本成本增加、訴訟增加(張若欽、劉炳福,2008;尤麗芳,2009),導致上市公司未來盈余下降、公司資本成本上升(Hribar,2004),并導致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成員面臨變更的可能性變大(Desai,2006;Srinivasan,2005)。
相比同行業公司,財務報表重述的公司業績更差(陳凌云等,2006);財務報表重述會顯著影響上市公司股票價格(Palmrose,Richardson,2004;Badertscher,2009);財務報表重述對投資者而言是利空消息,對公司股價產生負面影響(李杰、張玲,2011)。
不同特征的財務報表重述公告引起的市場反應不同,調減盈余、涉及核心利潤、稅費問題的財務報表重述及高頻率的財務報表重述會帶來負面的市場反應,而其他特征的財務報表重述報告帶來的市場反應較弱(王清剛、尹文霞,2011)。
四、財務報表重述的影響因素
成長性較好的公司,發生財務報表重述的可能性更大(Ahmed和Goodwin,2007),高管年齡與財務報表重述顯著負相關,上市公司高管團隊規模、高管性別與財務報表重述顯著正相關。高管團隊、董事長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與財務報表顯著正相關(何威風、劉啟亮,2010)。公司內部環境差(高層人員勝任能力不足、管理層重視程度不夠、相關人員專業勝任能力不足、高管與會計人員失職等)是導致財務報表重述的重要原因(袁敏,2012)。
出于利益考慮,公司審計師向公司采用激進的會計政策妥協,不能及時糾正財務報表中的錯誤,發生財務報表重述,因此,財務報表重述的公司審計師獨立性較差(Coffee,2003)。注冊會計師出于重要性標準考慮,會將發現的之前財務蓄意錯報行為反映到審計意見中(王霞、張為國,2005)。盈余管理、交易和會計處理的復雜性以及審計師的謹慎性會影響財務報表重述(Ciesieski、Weirich,2006),而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與財務重述非標審計意見相關性不大(佘曉燕,2011)。
由于審計師提供非審計服務可能會影響獨立性,因此,許多學者將研究視角投向審計師的非審計服務與財務報表重述的實證研究。會計師事務所在短期內,審計師行業專業化及審計費用越高,公司財務報表重述的可能性越低,長期任期內,非審計費用與財務報表重述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Stanley,2007),但是注冊會計師提供的非審計服務不影響財務報表重述(Agrawal,2005)。
五、財務報表重述與會計處理
很多上市公司通過混淆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變更,將會計估計變更歸咎于重大會計差錯,濫用追溯調整規避ST及退市。
在首次出現虧損的前一年做出能顯著調減受益的會計處理,在扭虧為盈的年份做出能顯著調增受益的會計處理,從而有效避免退市。當期利潤低于上期、資產負債率較高、規模小及虧損的公司財務報表重述可能性越大(張為國、王霞,2004)。
上市公司主要通過調整成本費用、稅費相關、投資收益及收入(姜英兵等,2010),股權結構、股權激勵顯著影響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于鵬等,2007)。
六、財務報表重述與內部控制缺陷
SEC解釋公告與PCAOB審計準則(2007)要求發生財務報表重述的上市公司管理層充分考慮,是否構成內部控制一項重大缺陷,并在相關的評價和鑒證報告中予以描述和披露。
我國審計指引(2010)規定,企業更正已發布的財務報表,表明企業內部控制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跡象,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報告時,描述重大缺陷的定義、性質及其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影響程度。由此可見,不論國外國內,財務報表重述都被視為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跡象。
SOX法案的頒布,增強了公司高管對公允表達財務信息的責任,可能影響財務報表重述公司內部人交易行為(Agrawal,2008)。而通過更深入的研究,發現SOX法案頒布前,上市公司的內部交易行為較多。財務報表重述公告期間,內部人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優勢。在財務報表重述前拋出持有公司的股票以減少因重述帶來的股價下跌損失;SOX法案頒布后,上市公司內部人交易行為明顯減少,SOX法案約束內部人交易行為(Li和Zhang,2007)。
由于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與公司治理的相關關系,因此,上市公司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及其獨立性與公司財務重述顯著負相關(Dechow,1996)。但也有研究表明,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與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沒有相關性,審計委員會中財務專家的存在會抑制財務報表重述(Agrawal,2005)。
七、財務報表重述與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信息聯系緊密,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而財務信息真實可靠體現良好的公司治理。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反映的是公司治理的低下(GAO,2002),公司治理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是否具有制約作用,學術界持有不同的觀點。通過實證研究,公司治理越好,發生財務報表重述的可能性越低(馬佳,2013)。
董事會獨立性越差,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報表重述的可能性越大(Beasley,1996;Dechow,1996)。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與財務重述可能性負相關。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兼職家數和審計委員會的成立與否及董事長的重要職責與財務報表重述顯著相關,獨立董事人數的比例和津貼與財務報表重述無關(楊忠蓮、楊振慧,2006)。但也有實證分析發現,董事會獨立性與公司財務報表重述沒有關系(Agrawal、Chadha,2005)。
結語
財務報表重述行為的經濟后果嚴重,對資本市場影響較大,很多都存在財務舞弊的嫌疑。同時,財務報表重述影響了財務報表信息的質量,投資者利益受到損害,進而影響公司股價。因此,有必要對財務報表重述行為進行制裁。證券監管部門要成立針對財務報告補充或更正公告的法律文件,嚴格規范重述行為;公司內部要加強自身的內部控制建設,加強公司治理,發揮監事會和獨立董事的作用,提高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提高公司會計的透明度;注冊會計師要保持獨立性,嚴格遵守職業操守,提高審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曹陽,王京京.1988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趨勢與特征——基于財務報表重述行為的分析[J].財會通訊,2012,(6).
[2] 何威風.財務重述:國內外研究述評與展望[J].審計研究,2010,(2).
[3] 黃志忠,白云霞,李暢欣.所有權、公司治理與財務報表重述[J].南開管理評論,2010,(13).
[4] 李杰,張玲.財務報表重述公告效應研究[J].財會月刊,2011,(12).
[5] 佘曉燕.財務報表重述公司審計質量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1,(5).
[6] 于鵬.股權結構與財務重述:來自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研究,2007,(9).
[7] 袁敏.財務報表重述與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基于戴爾公司案例的分析[J].會計研究,2012,(4).
[8] 張俊瑞,馬晨.股權結構與財務重述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3).
[9] 祝楠.2005年至2010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年報重述行為的趨勢和特征[J].中國證券期貨,2013,(2).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