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公眾手中閑散資金激增,人們都想尋找渠道將自己的資金投入運轉以增值。但目前我國個人投資特別是金融領域投資的門檻高、種類單一、回報有限且存在風險,導致各地地下資金市場的萌發。各類涉案人員廣、金額巨大的集資詐騙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所以對集資詐騙罪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集資詐騙罪中,根據主客觀相統一原則,行為人的客觀方面不僅具有自身獨立的意義,且能夠反映并證明主觀方面,因此,正確認定集資詐騙罪的客觀方面十分重要。
關鍵詞:集資詐騙;犯罪;客觀方面
中圖分類號:D66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264-02
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集資詐騙罪的客觀方面是構成集資詐騙罪所必備的全部客觀事實要件,表現為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行為人在集資過程中使用了詐騙的方法
對于詐騙,一般的理解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的規定,“詐騙方法”,即指行為人采取虛構集資用途,以虛假的證明文件和高回報率為誘餌,騙取集資款的行為。
第一,虛構資金用途。這是集資詐騙罪中最常用的欺詐手法。犯罪人抓住人們既希望取得收益,又害怕承擔投資失敗風險的猶豫心態,通過大肆吹噓和“包裝”,把集資項目吹噓成“高科技”、“新產品”、“獨一無二”等,以這些項目前景光明、獲利豐厚為誘餌打消投資者的顧慮。
第二,使用虛假證明文件。犯罪人為了增加集資項目的知名度及公眾對其的信任度,往往炮制一些虛假的科研成果證書、專利發明證書、獲獎證書或請權威、專家為產品和項目發表看法,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有的行為人則涂改、偽造賬
簿,或者買通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以及銀行為其出具虛假的會計報表、資信證明、資產評估報告,偽造資產和業績,把虛假的信號傳遞給投資者,致使投資人做出錯誤的判斷。
第三,以高額回報作為誘餌。為吸引投資者,集資人通過打出比銀行同期存款利息高的回報來誘騙投資人。
在此應當明確的是,在看待本罪客觀特征中詐騙行為與非法集資行為的關系時,有的學者認為本罪中非法集資行為是手段行為,而詐騙集資款的行為是目的行為。筆者認為,非法集資是本罪的核心行為,而詐騙是本罪的手段行為。因為非法集資本身就意味著集資人可以在一定時期內甚至永久地占有出資人的資金使用權,在非法集資過程中使用詐騙這種惡劣的手段,其目的是使出資人陷于錯誤認識,對集資人編造的謊言深信不疑,從而使集資人籌集資金更加容易,套得資金的數額更加巨大,最終達到侵占出資人所投資金的目的。如果將本罪理解為行為人以集資名義將出資人的資金騙走,那和一般的詐騙犯罪就沒有什么分別了,也背離了本罪所侵犯的國家金融管理秩序這一主要客體的界定標準。
二、行為人實施了非法集資的行為
客觀行為反映主觀方面,“非法集資”的認定主要通過集資行為性質合法與否進行認定,通過集資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來推定行為人主觀上的罪過狀態。這里所指的“集資”應從狹義上理解,即企事業單位或者個人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一定方式在資金市場上向特定或不特定的投資人籌集資金的行為。集資可以分為有償集資與無償集資。無償集資即公益性集資應當符合以下的法律要件:(1)法定條件。集資人(一般是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可以通過向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和事業單位集資的方式籌集資金,興辦公益事業,集資目的必須是為了興辦公益事業。(2)法定程序。集資人欲進行社會集資,必須提出書面申請,申明集資依據、用途、范圍、對象、數額、方式和資金使用計劃。根據集資的性質、用途和審批權限報財政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審查,并須經各級人民政府審定同意,向財政部門申請社會集資許可證。(3)法定方式。集資人必須嚴格按照社會集資許可證核定的集資項目、范圍、對象、數額和方式進行,并使用財政局統一印制的社會集資專用收據,集資單位必須按照人民政府審定的資金使用計劃使用所籌集資金。有償集資的形式則比較多,如發行股票、債券,融資租賃、聯營、合資等,我國法律允許企業和個人合法的有償集資活動,較早出臺的《公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以及《證券法》等法律法規中均規定了公司、企業類等營利性組織符合條件的可以經批準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募集資金。對于除以股票、債券之外的其他形式集資的,目前還沒有專門的集資法加以規定,主要是由行政審批定。由于有償集資金額一般都比較大,涉及的公眾投資者數目眾多,各個法規規定了嚴格的法定程序和限制條件。一般而言,判斷有償集資行為的合法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1)集資主體必須是符合法律規定的組織或人。根據《公司法》規定,在我國只有達到法定規模的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由兩個以上國有企業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才能發行公司債券。其他的法人型企業、非法人企業(包括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及個人可以實施合資、聯營等集資活動。(2)集資的目的必須合法。如《公司法》規定公司發行債券募集資金不得用于彌補公司、企業的虧損和其他非經營性開支。《證券法》規定公司發行新股應當在招股說明書中說明資金用途,以其他方式所籌集的資金投向也應該合法。(3)集資的方式合法。公司、企業集資主要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或者融資租賃、聯營、合資等進行,其他單位或個人也應按照經審批的方式、方法募集資金。(4)集資程序、條件、期限應符合法律規定和經有關機關批準。根據不同的集資方式,法律規定了不同的申請審核程序和條件,如《公司法》第八十四條規定:“發起人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時,必須向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遞交募股申請,并報送下列主要文件……”《證券法》第十一條規定:“未經依法核準或者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公開發行證券。”
依我國現行規定,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集資,都必須經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查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有權機關批準,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都是“非法集資”。除此類情形外,行為人以隱瞞真相、弄虛作假的方式騙取集資審批機關獲得集資資格以及行為人通過非法手段拉攏、收買、脅迫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使得不符合條件的集資申請得到批準并進行集資的行為,應當視為“非法集資”,因為這些集資活動表面上看起來“合法”,但實際上不符合上述列舉的集資的合法性要求;此外,對行為人雖已取得集資許可,但其在進行集資的過程中,不按照批文審批的內容,超范圍、超標準、超時間集資的,也應認定為“非法集資”。
三、數額必須達到較大
“數額較大”是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只有達到此標準的集資詐騙行為才能認定為犯罪。關于數額的確認,有的學者把它分為三類: 一是指向數額,是詐騙犯罪所指向的公私財產數額,即行為人主觀上希望騙得的數額;二是實際所得數額,即犯罪人通過實施詐騙行為實際得到的財產數額;三是交付數額,是詐騙行為的受害人由于受騙而實際交付的財產數額。通說是按照犯罪實際所得數額來認定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為“數額較大”;數額在1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集資詐騙的數額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案發前已歸還的數額應予以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廣告費、中介費、手續費、回扣,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等費用,不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歸還還可予折抵本金以外,應當計入詐騙數額。
司法實踐計算集資詐騙犯罪數額時,實際所得數額說相比其他學說能夠較好地反映行為人對國家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財產所有權的侵害程度,體現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符合我國的刑法精神,實現了司法的實質公平。其原因如下:
第一,集資詐騙從始至終是一個連續和隱蔽的過程。集資行為人采取用新集資款償還舊集資款的方法集資的,新的集資行為和還款行為前后相連,采用“交付數額”來計算集資詐騙罪的犯罪數額,代表集資人的每一筆集資款都應包含在犯罪數額之內,那么會有重復計算的可能。另外,即使是案發前主動償還的集資款也會被計算在內。這既放大了行為人主觀上的罪過,也擴大了行為人客觀上造成的實際危害,不符合主客觀相統一原則。
第二,從鼓勵犯罪分子主動償還出資人的出資,保護出資人的合法利益的角度出發,采用“實際所得額”作為犯罪數額更為有效。對比“交付數額”,只要構成集資詐騙罪的既遂,即使在過程中返還給出資人集資款,也不影響犯罪定性,照此規定會打消犯罪人歸還集資款的積極主動性,出資人的經濟利益也得不到保護。
第三,集資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具體體現為行為人基于所有的意思實際控制、使用、處分集資款,從而排除了出資人對集資款的支配權。即使行為人有集資詐騙的行為,但是在案發前已積極主動償還了部分非法集資款,集資人對于歸還的集資款缺乏占有意思從而可以認定行為人對于這部分集資款沒有非法占有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703.
[2] 劉遠.金融詐騙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16.
[3] 李文燕.金融詐騙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87.
[4] 趙秉志.侵犯財產罪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28.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