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各方對地方本科院校法學人才培養應當定位為“應用型、復合型”已經達成共識。許多法學界、教育界的專家立足不同方位,選取不同視角,對我國“應用型、復合型”法學本科人才培養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對于如何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學本科人才的基本的指導思想或理念無共識。因此,梳理研究現狀,結合教育實踐中出現的爭議問題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應用型;復合型;法學實踐;基本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92-02
美國法學家霍姆斯曾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而豐富的法律經驗來源于不懈的法律實踐。檢討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可見,其明顯的缺陷是忽視實踐教學、脫離職業教育。地方本科院校法學人才培養應當定位為“應用型、復合型”已經達成共識。許多法學界、教育界的專家立足不同方位、選取不同視角,對我國“應用型、復合型”法學本科人才培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但對于如何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學本科人才尚無共識,對于高度提煉基本原則的研究寥寥無幾。筆者認為,無論如何研究,都不能背離基本的指導思想或理念。梳理研究現狀,提高認識高度,以免偏離“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的初衷和教育的理念,因此,研究是有現實意義的。
一、準確界定“應用型”、“復合型”
“應用型、復合型”法學本科人才是21世紀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需要,是改革傳統法學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同時也是教學型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理性選擇。我國除少數大學是研究型大學外,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都是教學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并且這種人才必須是復合型的。有學者闡述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體系及培養模式,提出了四點借鑒意見:一是調整教與學的關系,二是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的能力,三是明確大學的應用型定位,四是精簡教學內容。
就法學本科人才培養而言,首先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復合型”與“單一型”相對。“復合型”人才的教育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第一,基本的專業素養。法治理念和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作為法學教育的靈魂應當貫穿教育的始終,另外要具有扎實的法學基礎知識和廣博的多學科知識背景。第二,法律職業素養。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職業素養,包括優良的思想品質、良好的道德修養 (包括職業道德) 以及過硬的職業能力。“應用型”與“理論性”相對。“應用型”是指分析、解決復雜法律問題的能力即實務能力,其不僅包括運用法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案件的能力,還包括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文書寫作能力等綜合能力。
二、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隨著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很多高校已經提高了認識。但重視“應用型”是否可以完全擯棄法學理論,如何平衡法學理論與實務在教學中的關系,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學原理性教育即系統的法學理論的學習是培養法學人才的基礎和前提,不能因為法學具有實踐性,不能因為我們人才培養定位為“應用型”,注重實務教育,而忽視法學理論的基礎地位。在法學教育中,歸根結底還是以正確的原理性思維和明快的修辭學式表達為目標,原理性思維乃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法學理論的教育是基礎,法學實踐教學是關鍵。如果說法學理論在法學教育中居于主要地位,則實務教育處于輔助地位,實務教育要以理論教育為核心內容,為理論教育服務。法學實務為法學理論的完善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和佐證,反過來法學理論指導了法學實務。
三、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律是由眾多的規范性條文構成,在大學有限的時間內,學生沒必要也不可能學習所有的立法。按照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定,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是16門,加之其他非核心課程包括基礎課、選修課更是不計其數。教育管理者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上應當注重法學學習方法、實務技能培養方面課程的設置,在教學評價、督學等管理活動中應當給予大學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在大學教育中雖然倡導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但是教育管理者并未轉變觀念,仍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體現了與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精神相悖的管理制度。比如,對于理論方面的考察比重占據了大部分甚至全部,關于實踐應用能力的考評甚少,甚至于沒有。如此教學管理束縛了教師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的路徑和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學生是學習的主導,大學教師與高中教育截然不同,不能再沿襲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繼續學習意識及相關習慣的引導和培養。
四、處理好科研與實務的地位關系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應用型、復合型法學本科人才的培養,教師是關鍵,教師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執行者。教師工作積極性的調動是高校教學管理者應當認真研究的課題之一。在教育實踐工作中,很多教師不愿意授課,而熱心于科研工作,因為職稱的評定,包括學校的倡導方向及福利待遇等都是傾向于從事科研的教師,而有著法律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不被肯定和重視。我們不否定科研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并不等同于其不了解和掌握學科的前沿信息、不思考學術理論問題。既然法學本科人才的培養已經定位為應用型、復合型,那么,對于培養這種人才的教師也相應地應當予以重視,將其與擅于從事科研的教師平等對待。具有司法實踐經驗的教師親自辦理案件,接觸實務,對法律有著更切身的體會,理論與實踐聯系更緊密,在授課中生動、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歡迎,在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和職業教育中發揮著顯著的優勢,教學管理者應當充分認識到“雙師型”教師在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思考是否應當給予其更多的尊重和平等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應當認識到,有的教師更擅長理論研究,有的則更擅長實務。不能因為科研重要而一味地一刀切式地管理。在現有的管理制度中,更多的是對前者的青睞,如何重視后者,給予后者更多的尊重,從而激發后者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在“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中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管理者應當思索的問題。
五、處理好教學與司法考試的關系
對于高校法學專業教學與司法考試的關系,學術界爭議較大。有的學者持贊同觀點,認為高校應積極適應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深化法學教育教學改革,使學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評價制度與國家司法考試內容及制度基本協調一致,因為“法學教育是生產流程,司法考試是質檢體系”;有的學者持不同觀點,認為不能絕對化,法學教育絕不能完全囿于司法考試的束縛,正如大法官公丕祥教授所言:“法學教育在目標上應與司法考試進行必要的銜接,把司法考試的內容納入教學范疇,……但同時也要注意到,法學教育并不僅僅是培養會考試的人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單憑司法考試所無法檢驗的。法學教育的定位固然應當考慮司法考試的要求,但也不能急功近利使司法考試成為法學教育的思維方式。”法學界的司法考試通過率之低有目共睹,也就是說,能夠成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一員是大多數法學專業大學生很難實現的夢想。作為教育工作者可以將司法考試納入教學中,但也應當看到大多數人不能通過司法考試這一現實,認識到還有更廣闊的空間需要法學專業的學生,認識到法學專業學生不僅要為政法部門服務,更要為社會各部門服務。“法律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務具有二元性,既不僅要為法律職業培養人才,而且要面向全社會培養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培養各行各業需要的法律人才。”法學本科教育要徹底改變只為政法機關服務的“對口型”人才培養目標,不然的話,法學教育的出路會越走越窄,法科學生的前途將更加渺茫。
21 世紀既是經濟的世紀,也是法治的世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法治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將日益突出。因此,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法學本科人才是高校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理性抉擇,更是教學型高校高質量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法制建設服務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李龍.論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J].中國法學,1997,(6).
[2] 蔡炎斌.論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構[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1).
[3] 霍憲丹.當代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4] 武艷艷,董靖濤.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現代化教育裝備,2010,(13):168-170.
[5] 陳翊.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審視高校實踐教學環節[J].中國成人教育,2008,(1):77-79.
[6] 張少杰.論地方高等學校文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1).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