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國要想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增加農民的消費需求。而發展農村市場是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前提,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因此,要想促進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就必須加快完善我國現代農村市場流通體系。有鑒于此,主要分析了制約我國農村消費的主要原因,以及農村流通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快我國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村;市場體系;流通;消費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21-02
消費、投資、出口常被比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地飛速發展,國民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國經濟增加一直都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消費對經濟拉動的效果并不明顯。然而,投資離不開消費,不管是企業還是國家,只有實現收入提高擴大消費才有持續投資的能力;出口受進口國消費情況的影響,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消費市場萎縮,市場趨于飽和。可見,消費才是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核心動力。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消費都是經濟的最主要拉動力。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全世界最大的新興市場,具有很強的潛在購買力,居民的消費潛力還有待挖掘。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3以上,因此,要擴大內需,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需要,就必須增加農村居民的消費需要,推進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
一、制約我國農村消費的主要原因
關于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通常會想到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人均消費水平,增強農民的購買力。農村居民的收入相對較底的問題確實是制約農村消費市場的原因之一,農村居民收入低導致農民的消費需求被抑制,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限制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但是,隨著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為了保障民生、縮小城鄉差距,采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尤其是取消農業稅后,農村迅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伴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村消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降低、農民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消費品需求增加。盡管如此,農村相對于城鎮,居民消費需要仍有更大的挖掘潛力,不僅僅在于農村與城鎮居民收入還有一定的差距,更主要的在于農村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農村市場流通體系的構建是影響農村消費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我國農村市場體系的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與高速發展的城市相比仍比較落后。我國農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已初步形成了多成分、多渠道、開放式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但仍存在農村市場網絡發展并不健全、市場秩序管理相對混亂、農村消費環境差等問題,使得農民“賣難”、“買難”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并沒有得到解決,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
二、當前農村流通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分析
從我國目前農村流通體系來看,存在著許多問題制約著我國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大。
1.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我國在面向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采取優先發展城市和工業的策略,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家政策偏向于以犧牲農民的利益,來支持城市的發展。國家通過片面發展城市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忽略了農村的發展,從而形成城鄉巨大的差距。近年來,我國政府關注三農問題,出臺了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在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導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依然遠遠落后城市,農村居民消費缺乏必要的配套設施,例如供水條件、道路交通條件、供電設施、通信網絡等不完善,這些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消費熱情的提升,并且抑制了農村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消費配套設施的缺乏,影響著農民對冰箱、電視、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的使用,制約著農村家電市場的擴大。并且由于農村市場商品配套服務系統不完善、缺乏現代化的商品售后服務、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保護等問題,使農民對消費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的購買顧慮重重,農民消費的熱情受到抑制。
2.農村市場經營主體和流通方式落后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當前我國大部分的商品銷售網點都集中在城市,農村的銷售網點較少。農民的消費的渠道主要以集貿市場為主,平日的生活用品則依賴于傳統的家庭式的便利店。農村市場經營的主體是個體工商戶,大多經營方式落后、經營規范小、經營條件簡陋。由于農村市場經營主體的組織規模小、資金實力弱、經營的商品種類較少,不能承擔起農村商品流通的任務,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大生產的需要,導致農村的產品在加工、運輸、經營及倉儲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阻礙了農村市場商品的流通,影響了農村市場體系的發展。并且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村缺少固定的商品銷售網點,農村市場布局分散、缺乏合理性,沒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商品供應體系,農民“買難”的問題還經常出現,有些情況下農民要想買“大件”要跑到城里,再加上我國農村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農民消費的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農民的消費熱情。
3.農村市場交易行為不規范
我國由于目前農村市場主要以集貿市場為主,參與主體則主要是個體工商戶。集貿市場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有力的市場監管及整治、嚴密的商品質量檢測及相應的商品檢測設備、專業人員等,導致農村市場秩序混亂。加上在長期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民受教育水平普通較底決定農民消費水平不高、自我權利保護意識淡薄,許多不法商人將農村市場當做“假貨集散地”,將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市場進行非法傾銷,致使近年來農村市場假冒偽劣產品泛濫、摻假、使假屢見不鮮,嚴重危害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而農村市場經營主體主要是個體工商戶,并且農村很多干部又重生產而輕消費,導致農村市場規模小、沒有形成系統的銷售服務體系。農民在購買產品時質量在很多情況下不能得到保障,沒有配套的售后維修網絡,農村的售后服務體系與城市市場比相距甚遠。大部分農村銷售市場沒有售后服務,即便有售后服務還存在維修費用較高、解決問題滯后等問題。農村市場流通秩序混亂,市場服務體系不完善,這些都會打擊農民消費的積極性,影響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
三、完善農村流通體系的舉措
健全農村市場流通體系,發展農村市場,是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的前提,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那么,應該怎么加快我國農村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呢?筆者認為,主要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
1.加快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市場基礎設施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農村市場商品的流通,不利于農村市場發展。我們應該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倉儲系統、交通運輸系統等。尤其是應該加強鄉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降低物流運輸成本,不僅有助于鮮活農產品的運輸,還有助于促進更多種類的商品進入農村市場,完善農村市場,加快農村市場的商品流通。
2.加快農村市場向現代流通方式的轉變
農村市場的流通方式要從集貿市場等傳統方式向連鎖經營、物流通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轉變。這樣可以滿足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農民在農村市場就可以買到與城市市場同等價位且質量相當的商品,送貨上門等服務使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成本,滿足了農民的消費需要,提高了農民的消費熱情。
3.培養農村市場新的經營主體
當前我國農村市場經營主體主要是個體工商戶,這不利于農村市場體系的完善。我們應該加快大型超市、連鎖經營店等農村市場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并通過現代管理方式連接不同的零售網點使之形成一體化經營,以加強農村市場資金、商品、物流、信息等方面的融通。這樣,可以增強農村市場服務體系的完善,提高農村市場的服務能力。農村市場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系統化不僅可以擴大市場的經營范圍,還可以遏制假冒偽劣商品的傾銷,完善產品的售后服務,改善消費環境,讓農民放心消費、安全消費,加快農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
4.政府加強對農村市場的監管
要想完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擴大農村消費,不只要求農村市場本身要加快建設,而且要求政府也要健全對農村市場的監管。加快有關農村市場管理的相關法律規定出臺,明確對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進入農產品市場的市場準入標準,完善監管體系,保證農民的生產安全;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制定相應政策擴大對農民的貸款,使農民有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增加農民收入,保證農村消費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玉芬.完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挖掘農村消費潛力的相關舉措[J].改革與開放,2010,(8).
[2] 陸俞廷.農村消費市場發展之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2,(4).
[3] 鐘勁松.基于擴大內需的農村市場建設[J].江蘇商論,2009,(9).
[4] 袁翠紅.發展現代流通網絡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J].現代商業,2010,(17).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