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空間與經濟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可以一直追溯到亞當·斯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者試圖將空間要素納入經濟學的主流的分析框架,但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進展。直到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壟斷競爭模型克服了技術障礙,而保羅·克魯格曼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并經過克魯格曼等學者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空間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
關鍵詞:空間經濟理論;演進;發展
中圖分類號:F0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08-02
一、空間經濟學的產生
空間經濟學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藤田昌久(2004)回憶了空間經濟學誕生的過程[1]:保羅·克魯格曼于1991年發表了《規模經濟和經濟地理》(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提出了“核心-邊緣”模型這一空間經濟學中最基本的模型。幾乎是與此同時,英國倫敦大學教授維納布爾斯也開始將空間經濟學的模型應用于國際經濟問題的研究。1991年11月,藤田昌久在波士頓召開的北美地域學會上認識了克魯格曼,兩人于是開始了合作研究。經過近5年的努力,他們三人完成了對空間經濟學初始階段的研究。1996年,在東京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他們商定將三人的研究成果整合成一本研究生院水平的系統的專著。從那一年的6月開始,他們通過3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由三人合著的《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一書,并于1999年出版發行,標志著空間經濟學的正式成型。
二、空間經濟學溯源
空間經濟學的產生時間并不長,但在經濟學產生的初期,先賢們就將空間與經濟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了。亞當·斯密在其1776年發表的歷史性巨著《國富論》中,以及在后來的大衛·李嘉圖還有之后的卡爾·馬克思都把地理空間和經濟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了分析,并沒有忽視空間這一客觀存在的因素。追根溯源,應該說德國的古典區位理論是空間經濟學的源頭。德國學者杜能通過自己親自經營農莊10年,來研究德國農業的經營模式和產業化問題,并于1826年發表了《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一書。這標志著區位論的開創。在書中,杜能認為貨物運輸的花費將消耗一部分李嘉圖經濟租,他還開創了城鄉聯系研究的范式,其提出的“杜能圈”成為了區域經濟學以及后來的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由于杜能的開創性的貢獻,他被著名的區域學家沃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稱為“區位論之父”。
到了19世紀末,德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并迅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時,資本主義也正由自由競爭向壟斷競爭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和鐵路系統的不斷完善以及國際貿易的增長引發了產業轉移和工業布局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使研究區位論的學者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成為了他們研究的重點。19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勞恩哈特(Wilhelm Launhardt)利用“結點原理(node theorem)”對區位的分布問題進行了幾何求解,并首次提出了基于資源供給和產品銷售約束的運輸成本最小化的廠商區位擇優問題。在勞恩哈特之后,1909年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 Weber)出版了《工業區位論》(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一書,這標志著工業區位理論得以開創,這也使韋伯成為了第一個對工業區位理論進行系統分析的經濟學家。韋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一般區位理論進行了科學的表述。他將影響區位的因素歸納為區域性和集聚兩類因素,他認為,工業在區域層面上如何布局,受區域性因素的影響,而廠商在區域內何地集中,則受到集聚因素的影響,也就是這一地方一定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均衡的結果[2]。
1933年,沃爾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出版了專著《德國南部的中心地》,系統地闡述了中心地理論。后來的奧古斯特·勒施于1939年出版了《空間體系經濟學》一書,勒施創造性的將一般均衡理論應用于空間問題的研究,并建立和發展了工業區位理論、經濟區理論以及市場區位理論。
1956年,美國經濟學家沃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發表了《區位和空間經濟》(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一書,將前人的研究整合成為一個較為容易處理的框架,區位問題被處理為一個標準的替代問題,即廠商可以被看作是在權衡運輸成本與生產成本。這是艾薩德的開創性的貢獻[3]。作為西方區域經濟學創始人的艾薩德反對在一般均衡分析的過程中不考慮空間因素,而主張將地理學和經濟學結合起來。艾薩德盡管最終也沒有能將空間因素成功地納入經濟學的主流之中,但他卻成功地開創了曾經一度非常流行的區域科學。1964年,阿隆索(W.Alonso)在其出版的著作《區位和土地利用》(Location and Land Use)一書中,建立了一個“單中心城市模型”,與杜能的模型相比有了相當的進展。
1969年,雅各布斯(Jane Jacobs)出版了其專著《城市經濟》(The Economy of Cities),這意味著城市經濟學科的興起。該學科將城市系統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列為了研究對象,但是與杜能模型一樣對于城市形成的原因并沒有能給出很好的解釋。特別是模型中關于單中心城市的假設與現實世界偏離太大,削弱了對現實的解釋能力。
三、空間經濟學被成功納入經濟學的主流分析框架
空間要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沒有能夠被成功的納入經濟學的主流的分析框架,這并不是主流經濟學家們故意忽視的結果,而是由于它本身存在著主流經濟學家們所無法處理的技術難題,即存在收益遞增條件下的市場結構。對此保羅·克魯格曼有一個非常貼切而形象的表述,他認為,如果我們沒有找到某種方法來處理規模經濟和寡頭廠商的問題,那么我們就根本無法找到研究空間經濟學正確的方向,這也正如地理學家沒有去認真研究山脈的位置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手中并沒有可以能很好的解釋山脈成因的模型一樣,經濟學家沒有去研究經濟的空間方面的問題也是因為他們深刻的認識到空間因素還無法納入經濟學主流的分析框架之中[4]。這樣的局面一直到了1977年才得以徹底地改變。這一年迪克西特(Avinash Dixit)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壟斷競爭和最優產品多樣性》(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他們為劍橋大學的羅賓遜(J.Robison)和哈佛大學的張伯倫(Edward Chamberlin)提出的壟斷競爭思想賦予了近乎完美的模型表述,該模型被稱為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壟斷競爭模型。這一技術工具的提出為把空間要素納入主流的分析框架成為內生變量提供了可能。
四、空間經濟學基本框架的初步形成
1991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規模經濟和經濟地理》一文,創新性地在空間經濟問題的研究中運用了規模收益遞增與壟斷競爭的分析工具以及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1952)的“冰山運輸成本”(薩繆爾森認為可以想象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像冰山一樣“融化”了一些,最終到達目的地后這些損失的部分就是運輸成本)交易技術來研究空間經濟問題,提出了“中心-外圍”模型。此后,通過克魯格曼、藤田、維納布爾斯、福斯里德、馬丁、奧塔維諾、蒂斯等學者的不懈努力,1999年出版了克魯格曼、藤田昌久和維納布爾斯的《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2002年出版了藤田昌久等人的著作《聚集經濟學:城市產業區位與區域增長》(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Regional Growth),2003年出版了鮑德溫等人著作《經濟地理與公共政策》(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2005年出版了森知也和亞歷山德羅的《技能、集聚與分割》(Skills,Agglomeration and Segmentation),還出版了亨德森和蒂斯主編的區域和《城市經濟學手冊》第4卷《集聚與經濟地理學》(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至此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空間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
結語
將空間與經濟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可以一直追溯到亞當·斯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者試圖將空間要素納入經濟學的主流的分析框架,但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進展。這并不是主流經濟學家們故意忽視的結果,而是由于它本身存在著主流經濟學家們所無法處理的技術難題,即存在收益遞增時的市場結構問題。直到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壟斷競爭模型克服了技術障礙,而保羅·克魯格曼所提出的“中心-外圍”模型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并經過克魯格曼、藤田昌久、維納布爾斯、福斯里德、馬丁、奧塔維諾、蒂斯等學者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空間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
參考文獻:
[1] 陳建軍.要素流動、產業轉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24.
[2] 梁琦,劉厚俊.空間經濟學的淵源與發展[J].江蘇社會科學,2002,(6):61-66.
[3] 梁琦.空間經濟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兼評《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J].經濟學,2005,(4):1067-1086.
[4] 保羅·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37-39.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