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盡管國家對于傳銷一直保持著密集綜合治理的打擊態勢,但是傳銷卻屢禁不止。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為我們深入對傳銷活動及社會管理的規律認識提供指導,對于創新傳銷治理模式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治理傳銷的過程中,要認清解決傳銷問題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必須用好統籌兼顧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傳銷;長期性;復雜性;統籌兼顧
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227-02
雖經多年連續治理,傳銷犯罪的形勢依然嚴峻,給社會安定帶來的隱患積重難返。聚集型傳銷此起彼伏,網絡傳銷更加活躍,跨境傳銷有所增加,暴力抗法等問題也時有發生。在打擊傳銷活動的過程中,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氣,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如建立和完善了一些制度,辦理了一些案件,但卻始終難以走出“打而不死、驅而不散、散而又聚、遣而又返”的怪圈。當前,傳銷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對傳銷活動及社會管理的規律認識還有待深入。
一、認清解決傳銷問題的長期性
傳銷活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但是,大多又不像我國這樣,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與我國的特定國情有著密切關系。當前,我國正處于并還將長期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社會資源的流動呈現出較活躍的狀態,“人心思變”成為社會的共識,每個人都希望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把握住屬于自己的機會,從而實現自己的向上流動。但是,在社會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中,由于社會成員能力和機遇的不同,社會成員之間會呈現出巨大的差異性。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大的政策,就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的帶動后富的,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他認為,這是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1] 152。鄧小平在提出這個政策時設想,通過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會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就會使整個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向前發展。實踐證明,這一政策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從根本上激發起人們將各種資源投入生產的積極性,進而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承認和允許人們在收入上存在差異,有其客觀必然性。個人能力及其發揮程度的客觀差異性,在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情況下,必然會產生收入上的差距。又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領域和部門之間,客觀上使得每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不同,也必然會帶來收入差距。但是,鄧小平清楚地意識到,只有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才能真正增加社會財富,并發揮應有的示范作用。因此,他明確強調,先富起來應該主要是“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1] 152。經過30年的發展,市場經濟取向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是,我國社會整體上仍然保留著濃厚的“二元結構”特征,和市場經濟相配套的規范體系及行為方式都還很不健全,財富、權力、聲望和其他有價值的東西,都成為人們過度追逐的對象,結果,政策尋租、權威的偏好取向和舊有制度的經久影響使得群體之間發展不平衡,社會差距被非正常擴大[2],使實踐和設想產生了距離。
應該說,傳銷之所以屢禁不止,和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階段的國情是密切相關的。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唯此才能鞏固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基礎。1980年5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談話指出:“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堅持以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既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實踐經驗的總結。包括傳銷等問題的根本好轉,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完善所要求的物質技術基礎,是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的。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性的觀點,有助于從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緒,克服各種錯誤觀念和政策。
二、認清解決傳銷問題的復雜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黨認識到必須規范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唯此才能更好地推動市場經濟發展。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2004年,《憲法》修訂時,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被正式確定下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所擁有的利益不斷增多,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在公民和社會中廣泛生長。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改革也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法律權威開始在社會中逐漸形成,反映出社會發展的進步,人們對于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有了越來越高的期待。
1998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首次以行政立法的形式全面取締傳銷活動。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又以批復的形式,允許將情節嚴重的傳銷行為納入刑法規制的范疇。2005年,國務院正式出臺《禁止傳銷條例》,對傳銷的形式、特征等做了較全面的界定,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應對機制。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七)》,專設一條“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2010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規定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立案追訴標準,打擊傳銷犯罪從“應然”進入“實然”階段。隨后,各地陸續有相關案件進入司法程序。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有關法律適用問題。
社會制度的變革與完善,通常都是順應時代發展提出來的。縱觀立法的過程,不難發現,政府取締傳銷的力度不斷加大。這也從一個側面提示,傳銷在當前社會中的嚴重程度,可能并沒有因為法律的完善而受到足夠的遏制。回顧治理傳銷現實的困境,根子還在于缺乏科學的思維方法。恩格斯曾說過,“部分和整體逐漸變成了在有機界中有缺陷的一種范疇。種子的萌芽——胚胎和生出來的動物,不能看作和‘整體’分開來的‘部分’,如果看作這樣,那便是錯誤的解釋,只是在尸體中才有部分。”[3] 176 傳銷猖獗的原因很復雜,經濟利益是根源,但也和我國的政治現實、文化傳統以及科技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相關。這就要求管理者,在尋求傳銷的治本之策時,必須用好統籌兼顧的思維方式,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點:要將治標和治本結合,要將法律和道德結合,要將打擊和扶助結合。
(一)要將治標和治本相結合。事物的發展總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治標就是著眼于事物發展數量和程度上的變化,治本則是著眼于促進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反傳銷工作應當“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無疑,這是反傳銷工作取得根本好轉的重要策略,也是走出“反傳銷困境”的重要方法論。現實的傳銷活動,對社會秩序已經造成了很大沖擊,對它們的長期不懈打擊,不僅是一種鮮明態度,更是一種“高壓態勢”,有利于壓縮其生存空間。這樣,也會在人們心中形成震懾,在傳銷者心理上產生“倒逼效應”,從而產生一定的促進其轉化的效果。這樣的治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治本的作用,為問題的最終解決奠定基礎。
(二)要將法律和道德相結合。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后,道德和法律各自發揮著作用,又共同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相比法律而言,道德的力量更廣泛、更深刻、更持久,對于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市場經濟的利益導向機制,使得普通民眾在精神上所崇拜的對象也由革命英雄、道德模范等轉向經濟社會等現實領域中的成功人物[4]。傳銷之所以屢禁不止,并非現在的法律不夠健全,更多是在于類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樣的傳統美德,在急功近利的社會被無視。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在整個社會營造出濃厚的“尊德、向德、信德、行德”氛圍,是解決包括傳銷在內的社會問題的重要基礎。
(三)要將打擊和扶助相結合。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不同事物及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同。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我們應保持清醒頭腦,分清主次,抓住根本,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從當前的發展階段來看,傳銷組織者和參與者的主要訴求還是圍繞著經濟利益,其中包含了部分合理的改善自己境遇的訴求。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陷入了拜金主義人生觀的窠臼,以追逐和獲取金錢作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義。在傳銷的特定話語體系和組織體系中,他們頑固地堅守著自己的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幻想著可以一直這樣,和主流社會產生堅硬的隔閡。這種心理隔閡如果得不到解除,傳銷者就只能是“從這個城市到那個城市、從這個組織到那個組織”的輾轉活動,治理傳銷的努力也只能是隔靴搔癢。傳銷作為一種逐利性的違法犯罪行為,在治理過程中,既要加大對組織領導者的經濟處罰力度,也要加大對一般傳銷參與者經濟利益的保護,做好教育轉化工作。傳銷參與者作為社會成員的基本權益,在再社會化的過程中應該得到尊重和保障,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鄒慶國.轉型社會背景下的社會抗拒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81-83.
[3]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 胡建,等.道德典范的當代困境及其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60.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