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外匯儲備自2001年以來持續快速增長,到2013年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66萬億美元,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外匯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將外匯儲備管理與我國經濟增長轉型結合起來,認為如果外匯儲備管理不合理,則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不利于實現經濟增長轉型;如果管理合理,則不僅能夠提高外匯儲備的收益性,還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增長轉型。
關鍵詞:外匯儲備;外匯儲備管理;經濟增長轉型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05-03
引言
中國的外匯儲備自2001年以來持續快速增長,截至到2013年9月末,外匯儲備余額已達到3.66萬億美元。巨額的外匯儲備表明,我國的對外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對外支付能力不斷提高,為我國降低金融風險、防范金融危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外匯儲備規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也會產生一些成本。過多的外匯儲備影響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國內通貨膨脹和本幣升值的壓力,使本國經濟更容易受到儲備貨幣匯率變動的影響。理論上,存在一個最優的外匯儲備規模,使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但在實踐中,由于難以計算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而且各國的情況也各有不同,外匯儲備最優規模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本文的研究重點不在于探討外匯儲備最優規模,而是探討如何在既定的外匯儲備規模水平下,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管理外匯,使其服務于我國經濟增長轉型的需要。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超出合理水平已經成為廣泛共識,因此,中國的外匯管理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利用好外匯儲備存量,二是要控制外匯儲備增量。無論是外匯儲備利用效率的提高,還是外匯儲備增量的控制,都能夠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轉型產生積極的效應。本文嘗試從我國外匯儲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經濟增長轉型產生的不利影響,進而提出提高外匯儲備管理水平的建議,并分析了這些建議對加快經濟增長轉型產生的積極意義。
一、我國外匯儲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外匯儲備增長過快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對外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外匯儲備逐年增加??偟膩砜?,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78—1993年,這一階段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偏低,而且外匯儲備增長緩慢并伴隨小幅波動。這主要是由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并且人民幣存在著幣值高估的現象,因此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經常賬戶常年赤字,外匯儲備的增加主要依靠資本賬戶的順差。
第二階段為1994—2000年,這一階段我國的外匯儲備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1994年,中國政府對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內容包括:(1)實行匯率并軌,把調劑外匯市場價與官方牌價合二為一,只保留一個匯價。(2)取消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3)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改進匯率的形成機制。這些改革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同時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步增強,經常賬戶出現持續的順差。與此同時,我國引進外資的政策進一步放開,引進外資的規模也不斷擴大,資本賬戶也出現了持續的順差。盡管這個階段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很快,但是由于之前的基數較小,因此這一階段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是適度的。
第三階段為2001年至今,外匯儲備出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儲備規模不斷擴大并超出了最優規模。2001—2011年間,外匯儲備的年均增長率高達40%。圖1為這段時間內中國外匯儲備、世界外匯儲備、發達國家外匯儲備增長率的比較。從圖中可以看出,世界外匯儲備和發達國家外匯儲備增長率的波動較大,有的年份增長率為負。而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率則相對穩定且都為正值,在圖中所示的9個年份中,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率高于世界和發達國家外匯儲備增長率的年份占7個。這說明,這一時期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過快。
(二) 外匯儲備利用效率低
到2013年9月末,中國擁有的外匯儲備余額達到了3.66萬億美元,這些巨額的外匯儲備都用來做什么了?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遵循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相結合的原則,并偏重安全性和流動性?;谏鲜鲈瓌t,我國的外匯儲備長期以謹慎利用方式為主,因此,外匯儲備長期投資于各國的政府債券,尤其集中投資于美國長期債券,這種投資方式具有風險低但卻相對集中、收益低的特點。美國財政部2011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在2010年6月突破萬億,截至2010年末達到1.16萬億美元,占外匯儲備的40.74%。在美國持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下,國債的收益率也將隨之走低,且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累計已經超過23%,這大大降低了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水平。外匯儲備收益性整體偏低反映出我國外匯儲備資產并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成因及影響
(一)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成因及影響
從直接原因來看,我國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來源于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持續的雙順差,一般而言,雙順差的國際收支格局是不合理的,也難以長期維系。雙順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的不平衡,這又影響到了經濟增長轉型,從雙順差產生的原因中可以反映出這種影響。
1.儲蓄投資缺口。中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而且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儲蓄率一直高于投資率,形成了儲蓄投資缺口(見圖2)。
從國民收入恒等式看,任何一個國家經常項目失衡,必然表現為國內的儲蓄和投資不平衡。當總供給(國內生產總值)大于總需求(個人和政府消費、個人、企業和政府投資),國內儲蓄大于投資,國內剩余的生產能力必然要尋求外部需求以保持平衡,出現經常項目順差;反之出現逆差。盡管我國的投資率居高不下,但儲蓄率更高,龐大的儲蓄一部分轉化成投資,剩余部分轉為經常項目順差。過高的投資率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過度倚重投資,而由儲蓄投資缺口所形成的經常賬戶順差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過度倚重出口,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卻相對較弱。這種增長方式不僅缺乏內生的動力,而且容易產生投資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增長轉型。
2.出口鼓勵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很小,政府為了防范可能發生的國際支付危機,實施了包括出口退稅在內的一系列出口鼓勵政策,旨在提高企業的出口創匯能力。在這一政策的鼓勵下,中國的出口貿易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出口市場中的巨人。
但是出口數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出口質量的提高。我國的出口結構明顯不夠優化,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的表現有:在出口的商品中,中低檔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偏高,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所占比重偏低;服務貿易的規模較小且提供的服務相對落后,集中在運輸、旅游和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3方面,而在新型領域,如商貿、電信、金融、保險等的出口則較少;加工貿易出口所占比重過高,并且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加工。一國的貿易結構與一國的產業結構密切相關,落后的貿易結構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從而不利于一國的經濟增長轉型。
3.FDI的流入。FDI的快速增長是造成資本賬戶順差的主要原因。中國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的FDI,原因有很多:第一,實施FDI的鼓勵政策,這些政策包含的內容有較低的稅率、免稅期長、隱形的補貼、免費的基礎設施、環保方面監管寬松以及優惠的用地政策。第二,中國的財政體制和機構安排使得地方政府吸引FDI的動力很強。因為FDI可以大大提高地方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吸引FDI是衡量政績的一條重要標準,各級政府的各級官員都被分配了吸引FDI的指標,這一做法十分普遍,地方政府往往不惜一切代價盡可能多地吸引FDI。第三,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FDI的吸引力。
可以看出,盡管FDI促進了經濟增長,但這種增長也只是數量型增長而非質量型增長。有關FDI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表明,由于當前我國在吸引FDI的過程中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并且對FDI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優惠政策,使得我國利用FDI的方式更加粗放,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并不顯著,而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負效應卻很顯著,這與我國經濟增長轉型的目標是相悖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超額外匯儲備產生的直接原因在于中國長期以來持續的雙順差,進一步分析雙順差產生的原因則可以看到,中國的雙順差本質上是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并影響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轉型。因此,必須通過制定合理的產業結構政策,抑制這種雙順差的持續擴大,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轉型。
(二) 外匯儲備利用效率低的成因及影響
我國外匯儲備利用效率低主要是指,外匯儲備作為國家的資產,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無法實現較高的收益。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不合理以及投資渠道單一造成的。從幣種結構看,美元資產占比超過70%,其他儲備貨幣資產的總和占比不到30%;從外匯儲備投資的資產品種以及投資組合來看,我國仍以投資美國國債等低風險、低收益的資產為主,收益不穩定和投資渠道單一成為我國外匯儲備投資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的外匯儲備資產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造成了國家整體資源的浪費,這與經濟增長轉型的目標是相悖的,經濟增長轉型要求資源的合理配置,資源要從低效部門流向高效部門。因此,外匯儲備的利用效率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實現低效向高效的轉變。
三、提高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水平的建議及其意義
提高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水平,既要控制好外匯儲備的增量,也要利用好當前的外匯儲備存量,兩方面結合,才能化解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實現對經濟增長轉型的促進作用。
(一)控制外匯儲備增長的建議及意義
第一,改變長期以來“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的對外貿易戰略。(1)有效控制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擴大對資源性商品出口的征稅,這將有利于減少資源性商品的出口,從而降低我國的資源損耗。(2)取消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出口退稅和各種隱性補貼,由于成本增加,這部分企業的出口規模將縮小,有利于控制外匯儲備的增量。一些企業為了達到出口退稅的標準,還將努力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采取低耗能、低污染的生產方式,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轉型。
第二,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吸收外資考核評價體系,引入技術含量、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新增就業等綜合指標,對FDI的引入應該逐漸由“重數量,輕質量”向“重質量,輕數量”轉變,取消對FDI的各種優惠政策,并引導FDI投向通訊設備、計算機等高新技術領域或是金融、保險和證券等金融服務業領域,增加其進入傳統領域的限制。FDI進入中國的門檻提高,一方面有助于緩解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壓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中國的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轉型。
第三,轉變對出口的過度依賴,積極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我國現階段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但一國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本國居民的福利水平,只有提高本國居民的消費,才能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我國居民的消費率長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沒有釋放。如果能將這些潛力轉化成實際的購買力,則中國經濟仍然能夠保持持續快速的增長,并推動經濟增長轉型。
第四,改變官方儲備和民間儲備結構,真正實現從“藏匯于國”向“藏匯于民”的轉變。這種轉變有利于緩解由于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導致的本國通貨膨脹壓力,為經濟增長轉型提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二)提高外匯儲備利用效率的建議及意義
第一,科學安排進口。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背景下,對于國際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產品,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強。因此,我國可以利用超額的外匯儲備積極增加能源、技術的進口,可以考慮放開我國緊缺資源的物資進口配額,降低進口稅率,鼓勵大量進口緊缺物資;擴大進口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免稅范圍,鼓勵企業大量進行技術改造;加大石油和礦產等戰略物資進口,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加快經濟增長轉型。
第二,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繼續放開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管制,資金流動管理理念應由“寬進嚴出”向“均衡管理”轉變。我國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可以用來為“走出去”戰略服務。隨著我國經濟實力日漸雄厚,建立起一些優質的本土企業,這些本土優質企業應該積極尋求到海外投資,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起我們的民族品牌。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需要用人民幣購買外匯,這樣,一方面有助于貨幣的回籠,緩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外匯儲備的利用效率,使優質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帶動我國經濟增長轉型。
參考文獻:
[1] 劉冬雨.中國外匯儲備的最優規模:理論與實證[D].濟南:山東大學經濟學院,2011.
[2] 李永剛.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及中國對策[J].財經科學,2011,(4).
[3] 甘小芳,許少強.中國儲投缺口結構對經常項目順差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11,(1).
[4] 余永定.中國的雙順差:根源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6,(19).
[5] 劉瀾飚,張靖佳.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組合選擇——基于外匯儲備循環路徑的內生性分析[J].經濟研究,2012,(4).
[6] 湯柳,王旭祥.中國外匯管理評析與展望[J].國際金融,2013,(4).
[7] 俞海燕.中國外匯儲備有效管理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