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SVAR模型對財政科技投入、經濟增長、地方財政收入之間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財政科技投入長期以來就與地方財政收入及經濟增長存在一種十分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財政科技投入帶來的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明顯超過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入。就地方財政收入而言,經濟增長與財政科技投入對其的影響在短期內帶有某種程度的滯后性,有時候甚至會存在和長期關系相悖的情況,可以通過改善科技投入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緩解地方債務風險。
關鍵詞:財政科技投入;經濟增長;財政收入;SVAR
一、 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內外關于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關系研究也有許多。國外主要有:Koester(1989)利用來自60個國家的數據來研究邊際稅率對于經濟增長和經濟水平的影響,認為增加邊際稅率會對經濟有負面影響,這證明了稅率升高即稅收收入增加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Padovano(2002)利用25個工業國家1970年~1998年的數據分析邊際稅率、平均稅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有效邊際稅率與累進稅率對于經濟增長有負影響。Karagianni(2012)運用1948年~2008年經濟增長和所得稅分析了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分析得出結論是長期通過稅收來調節經濟增長時,應當通過降低生產、進口征稅或者企業所得稅的稅負水平來進行。國內研究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關系的主要有:吳永賀(2009)利用結構理論,以1994年~2006年統計數據對我國稅收收入和國民生產總值之間進行協整檢驗并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研究結果表面我國稅收收入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存在相互促進效應關系。劉宏杰(2008)通過分析1978年~2006年我國財政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趨勢,運用VAR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面財政收入增加對經濟增長先有正面影響然后逐漸為顯著的負向影響。
GDP↑→總產出↑→稅收↑→財政收入↑→人們可支配收入↓→消費↓→GDP↓
由此可知,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之間長期存在“倒U型”的關系,也符合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即
鄧小平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歷史也證明了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經濟的巨大發展,也有研究表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乘數作用,即科技進步在與經濟的互動過程得以擴張,對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帶來數倍的影響作用。國內有學者對經濟增長和財政科技投入之間的關系進行過研究。朱春奎(2004)運用誤差修正模型對我國1978年~2000年的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揭示了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之間長期存在動態均衡關系。祝云、畢正操(2007)檢驗了1978年~2005年我國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關系,得出財政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存在協整關系。李東明等(2011)基于面板數據對江蘇13個地級市的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也得出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正相關關系。
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協整、正相關關系,經濟增長與財政收入之間存在“倒U關系”,而財政科技投入與財政收入之間的關系研究幾乎空白。
二、 實證分析
科技的發展對地方財政收入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個路徑:
科技投入↑→GDP↑→總產出↑→稅收↑→財政收入↑→人們可支配收入↓→消費↓→GDP↓→財政收入↑
科技投入↑→黑箱→財政收入↑
第一種路徑是間接路徑。財政科技投入增加通過經濟增長最后作用于財政收入。科技的進步帶來經濟增長,雖然存在“擠出效應”,但也存在“倍數效應”,由于“擠出效應”比較小,財政科技投入增加帶來的財政收入增加也會比同樣經濟增長帶來的財政收入增加的多。
第二種路徑是直接路徑。財政科技投入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直接的,不會產生“擠出效應”,因此財政科技投入增加使得財政收入增加超過同樣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政收入的增加。
高科技的發展導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加的更多,如加州、北京、上海等。科技活動是否對財政收入做出顯著貢獻,長期以來,學術界、理論界都沒有給出合適的測評,可以說是空白。本文嘗試對我國地方科技投入與地方財政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將地方經濟增長、財政科技投入與財政收入同時進行研究,進一步用數據來驗證財政科技投入增加帶來的財政收入增加比經濟增長導致的財政收入增加的更多的結論,從而為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開辟新的路徑。
使用1980年Sims創立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其英文全稱為Vector Auto Regressive Model,簡稱為VAR。VAR模型可用來解釋經濟變量所受到的來自各種經濟沖擊的影響,在互相聯系的時間序列系統進行預測時也可以使用該模型,此外還可以將其用于對隨機擾動給變量系統所帶來的動態沖擊的分析等等。在本文的研究中,之所以選擇該模型是因為可以分析三者之間動態關系。各個變量必須帶有平穩性是VAR模型的使用要求,若為非平穩的,則必須要存在協整關系,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防止偽回歸。因此,對有關數據的平穩性的檢驗是我們的首要工作,若為非平穩的,我們就需要對它們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
根據筆者在之前的研究發現,地方財政收入、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都是一階單整變量,且基于Johansen多元協整檢驗發現三者之間是存在協整關系的,長期協整關系如下:
lnSHt=-3.070 8+0.690 8lnGDPt+0.854 6lnSTt+?孜t
(0.045 8) (0.058 3)
協整關系說明地方財政收入、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三個變量序列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筆者也對三個變量進行了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發現當處于5%的顯著水平中時,經濟增長為地方財政收入的因果關系,經濟增長與財政科技投入間是互為因果的,地方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是一種單向的因果關系。財政科技投入為地方財政收入的因果關系,財政科技投入與地方財政收入屬于單向因果的關系。
傳統的無約束VAR模型容易受到一下批評:傳統的無約束VAR模型的右邊沒有當期的內生變量的值,變量之間的當期關系無法通過它體現出來,由于誤差項的有關結構里隱藏了這些相關的關系,所以很難進行解釋;通過Cholesky分解獲取的脈沖響應函數,它的沖擊帶有隨意性的特征,與選擇的順序有很大關系,不同變量排序產生不同的沖擊影響,因此難以進行合理的經濟說明。Quah及Blanchard(1989)等人所制定出的SVAR模型,可以通過經濟理論來約束結構式殘差,由此一來就將合理且明確的經濟含義賦予給了外生沖擊,得到了普遍應用,在分析脈沖響應的時,本文使用的也是該模型,變量個數為k的SVAR(p)的基本方程式是:
BYt=b*+B1Yt-1+B2Yt-2+…+BpYt-p+ut(1)
在本文研究中,Yt=(lnSHt,lnGDPt,lnSTt),(3×1)維內生變量向量,B為(3×3)維可逆的結構系數矩陣,表示變量間當期結構關系,B是可逆矩陣,那么(1)可以轉化成無約束VAR模型,即
Yt=B-1b*+B-1B1Yt-1+B-1B2Yt-2+…+B-1BpYt-p+B-1ut
=a*+A1Yt-1+A2Yt-2+…+?孜t(2)
其中,?孜t=B-1ut,?孜t為白噪聲向量。據此在估計B這一結構矩陣時我們能夠通過前面的VAR模型估計中所得到的殘差。為了完全識別SVAR模型,還需要對SVAR模型施加至少■個約束條件,本文需要施加至少3個約束條件才能識別。
Yt=lnSHtlnGDPtlnSTt B=b11 b12 b13b21 b22 b23b31 b32 b33 ut=u1tu2tu3t
依照經濟邏輯及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可得知b13=0,b23=0,b12≠0,B矩陣并不是下三角矩陣。b13,b23實際上是SVAR模型的2個短期約束條件,b12實際上是SVAR模型的1個長期約束條件,借鑒李曉芳等(2005)以及胡永剛、楊智峰(2009),為了得到SVAR回歸約束條件,采用簡化處理得到b12的估計值:
lnSHt=-2.27+1.04lnGDPt+0.776AR(1)+?孜t(3)
(-2.17) (9.98) (6.41)
R2=0.98系數都很顯著,擬合優度也很高
按照上面的估算與設定,我們能夠識別模型,參考滯后準則將4確定為滯后階數,在估計B矩陣的基礎上, 分析了脈沖響應。以SVAR為基礎的脈沖響應函數能夠對隨機擾動項中的某一標準差結構沖擊給當前及未來的內生變量取值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衡量,變量間的動態的交互作用和效應也可以通過其得到直觀的反映,當期影響也包含在里面,經濟含義包含在了結構沖擊之中,這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相符的。
從圖2可以看出,在長期中經濟增長、財政科技投入對地方財政收入都存在滯后影響,并且其影響有較強的持續效應。最后,從影響的絕對值來看,財政科技投入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較大。
三、 主要結論及對策建議
我們對上面所得的研究結果作了一個總結:財政科技投入長期以來就與地方財政收入及經濟增長存在一種十分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財政科技投入帶來的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明顯超過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入。就地方財政收入而言,經濟增長與財政科技投入對其的影響在短期內帶有某種程度的滯后性,有時候甚至會存在和長期關系相悖的情況。
本文所取得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緩解地方債務風險提供啟示:
(1)合理布局地方財政投入領域。財政科技投入不能在科技領域進行全面投入,應該有所側重,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有限的財政科技投入集中到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地方政府要依據當地科技發展規劃,以經濟建設為主要方向,加大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究平臺財政投入。公共財政在適當增加基礎性科技研究與開發投入的基礎上,應大力提升地方產業技術水平,更加重視能產生巨大社會效益的共性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幫助支持有助于增強地方企業科技競爭力的研究幵發,支持有助于提升地方整體經濟實力和科技競爭力的戰略性行業與企業。
(2)提高財政科技投入規模。長期以來,財政支出中用于我國地方財政科技投入都較少,地方政府要繼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的政府預算,不斷提高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利用財政科技投入的導向效應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行科技研究與開發活動,努力實現地方財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長幅度進一步提高。
(3) 鼓勵社會力量及企業參與到科技事業的投入中來。目前,科技經費來源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為投資主體。國外科技研究與開發投資的來源主要有政府投資、企業出資、銀行貸款、社會籌資、引進外資等途徑。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科技經費來源的多元化是促進科技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在財政科技投入都不會受到歧視并且享有均等的機會,在科技風險投資、科技自主創新與開發方面采取稅收優惠促進發展。
參考文獻:
1. 祝云等.我國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協整關系.財經科學,2007,(7).
2. 朱春奎.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動態均衡關系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3).
3. 呂忠偉,袁衛.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06,(5).
4. 王凱,龐震.中國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科學管理研究,2010,(1).
5. 李東明等.地方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面板協整分析.經濟問題,2011,(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地方財政隱性赤字的規模估測、風險量化與動態監管研究”(項目號:71203106)。
作者簡介:張志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龍,就職于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