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可視化工具VOSviewer和CiteSpace對虛擬社區用戶行為的研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通過對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研究熱點、作者共被引以及文獻共被引的分析,繪制出虛擬社區用戶行為研究發展的知識圖譜,從而得到虛擬社區用戶行為研究領域的具有影響力的作者、重要研究機構和代表性文獻,論文還進一步展現出虛擬社區用戶行為研究的熱點領域。
〔關鍵詞〕虛擬社區用戶行為;VOSviewer;CiteSpace;知識圖譜
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又稱在線社區、網絡社區、電子社區、虛擬社群等。萊恩格爾德定義虛擬社區為“一群主要借助計算機網絡溝通的人們,彼此有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知識與信息、相當程度如同對待友人般彼此關懷所形成的團體”[1]。目前,虛擬社區在社會、商業、旅游和教育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往往從某個特定的角度來分析虛擬社區用戶行為,比如張毅祥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包括信任和自我意識在內的心理安全狀態對用戶持續參與虛擬社區的知識共享具有正面影響[2],彭紅彬等定量化地揭示了虛擬社區中知識交流的特點[3],陳光對購物分享型虛擬社區用戶的忠誠度進行了研究[4],金燕等構建了虛擬社區用戶信息行為研究方法的三維框架[5],黃靜等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虛擬社區用戶的特征及其對用戶獲取信息和購買行為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6],Chang,ChunMing等人對虛擬社區感知價值的作用進行了研究[7],Lai,HuiMin等對專業虛擬社區的知識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8]。本文旨在對虛擬社區用戶行為研究的主要機構、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研究熱點與前沿進行定量考察和可視化分析,通過關鍵詞聚類方法確定虛擬社區用戶行為研究的熱點領域,利用信息可視化軟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工具,繪制出文獻計量學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熱點領域與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4結論與思考
本文通過對2005-2013年虛擬社區用戶行為領域的研究機構、研究熱點以及共被引作者和共被引文獻的分析,揭示了虛擬社區用戶行為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熱點領域。論文首先借助了VOSviewer進行了關鍵詞熱點分析,同時對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進行了分析。通過關鍵詞聚類可以看出,用戶進行較多的是網絡調查、在線查找信息、信息技術。最后通過CiteSpace進行了作者和文獻的共被引關系分析,可以得到該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作者和經典文獻。論文的研究結果對于相關研究人員對該領域的深入認識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Rheingold H.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frontier[J].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3.
[2]Zhang Yixiang,Fang Yulin,Wei Kwok-Kee,Chen Huaping.Exploring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safety in promoting the intention to continue sharingknowledge in virtual 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Management,2010,30(5):425-436.
[3]彭紅彬,王軍.虛擬社區中知識交流的特點分析——基于CSDN技術論壇的實證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4):44-49.
[4]陳光.購物分享型虛擬社區用戶忠誠度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3:26-38.
[5]金燕,王曉斌.虛擬社區用戶信息行為研究方法的三維框架[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4):73-76,140.
[6]黃靜.消費型虛擬社區的用戶行為特征及其應用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3):97-100,51.
[7]Chang,Chun-Ming;Hsu,Meng-Hsiang;Hsu,Cheng-Se;Cheng,Hsiang-Lan.Examining the role of perceived value in virtual communities continuance:its anteced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J].Behavi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33(5):502-521.
[8]Lai,Hui-Min;Chen,Chin-Pin;Chang,Yung-Fu.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eek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Behavi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33(5):522-535.
[9]張璇,蘇楠,楊紅崗,等.2000-2011年國際電子政務的知識圖譜研究——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計量分析[J].情報雜志,2011,31(12):51-57.
[10]Christy M.K.Cheung.香港浸會大學主頁Christy M.K.Cheung[EB/OL].http:∥staffweb.hkbu.edu.hk/ccheung/index.html,2013-11-20.
[11]Wikipedia.ClaesFornell[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esFornell,2013-11-27.
[12]Fornell,C.,and D.Larcker.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2):39-50.
[13]I.Ajzen.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14]Wasko,M.M.,Faraj,S.Why should I share?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2005,29(1):35-57.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