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使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等支付主體紛紛搶占移動支付平臺。第三方支付在移動支付市場迅猛增長,使其在移動支付中逐漸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研究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的競合關系,通過建立兩者在完全信息條件下的靜態博弈模型,對模型均衡解分析得出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的約束條件,指出雙方可能的運營模式和影響因素并得出最佳策略為雙方合作運營共同主導移動支付平臺。
〔關鍵詞〕移動支付;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博弈
1理論綜述
移動支付是一種新興支付方式,從廣義上來講,是指交易雙方為了某種商品或服務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借助無線網絡,實現資金從支付方到接收方轉移的方式;從狹義上講,移動支付主要是指手機支付,是指用戶在交易活動中用手機對商品和服務進行支付的服務方式[4]。目前,我國移動支付產業鏈,主要由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支付寶,財付通等)、運營商、設備提供商,商家和用戶等多個環節構成。其中金融機構包括眾多銀行,擁有大量現金、銀行卡、大額信用消費等傳統金融業務優勢,擁有強大的資金結算系統,線下資源較為豐富。第三方支付是一個交易平臺,完全獨立與金融機構和運營商之外,其首先要與各大銀行簽約,待顧客選定商品后,可以通過其后臺業務支撐能力,進行各種支付場景下的會員支付。第三方支付可以通知賣家貨款到達時間、及時發貨,買家在驗證商品合格后通過第三方把款項轉移到賣家賬戶。第三方支付有效保證商家和消費者的安全,這是對中國電子支付體系信用體系的有益補充[5]。
從國外移動支付發展情況看,國外移動支付起步較早,其中較成功的是日本和韓國。日本通過不斷開放金融監管政策,允許非金融機構發卡和進入銀行業,最終成功的采用運營商主導的運營模式[6]。韓國金融機構相對成熟,其與運營商緊密合作,使移動支付獲得了廣泛的普及,約90%用戶有移動支付習慣[7]。相對日本和韓國,歐美的移動支付相對不成熟,市場占有率不高,但歐美涌現了很多成功的移動支付問題解決辦法,為移動支付的發展奠定了基礎[8-9]。
研究移動支付運營模式的國外文獻并不多見,國內的主要學者的研究如下:鄒宗森認為,我國移動支付市場處于稚嫩、無序的初期階段,發展模式多樣化,法律法政策不完善等。王慧紅指出我國目前移動支付價值鏈由: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運營商、設備提供商、商家、用戶等組成,認為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運營商需要加強合作,才能推動移動支付產業鏈快速發展。姜勇[10]利用博弈論,通過構建博弈模型,對提出了我國移動支付產業鏈合適的運營模式。李林、陳吉慧[11]分析國外現存4重移動支付模式基礎上,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式。門鳳超、宋穎選[12]取5個指標(業務豐富度、業務推廣速度、信用安全、互聯互通、支付額度)評價了不同的移動支付業務商業模式。由此可知,我國學者對第三方支付和金融機構兩者之間關系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建立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的博弈模型[13-15],并對模型求解,得到納什均衡,并對雙方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指出雙方開展移動支付的約束條件,得出合適的運用模式。
綜合以上研究可知,移動支付產業鏈各參與方的資源情況、利益需求及思維模式不同,使產業鏈構成情況較復雜。移動支付各參與方難以互通,運營模式不清晰,難以形成產業規模化效應,加大了產業大戰的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需要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降低移動支付成本,共同把移動支付的蛋糕做大。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在以后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優化產業鏈資源配置,節約社會資源,創造產業鏈價值。兩者合作不僅可以減少各銀行添置類似軟件和設備的成本,避免資源浪費,還可以打破各銀行之間壁壘,使銀行卡使用起來更方便。
(2)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降低成本。金融機構具有強大的資金清算系統,第三方支付擁有龐大數量的網絡消費者,兩者合作可以互補優勢,降低移動支付成本。
(3)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是移動支付的核心,要想成功,必然一切以用戶為中心,消費者感興趣的決策因素不僅僅是價格,還包括較高的服務質量,支付途徑安全穩定和支付產品便利豐富,同時產品要具有良好的用戶體驗,給予用戶充分的選擇和自主性。
(4)注重產品創新。創新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通過分析用戶的需求和消費習慣,推出創新產品,打破目前移動支付市場產品雷同,模式單一的現象,形成競爭優勢,把移動支付的蛋糕做大,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得以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央行:2013年中國移動支付業務接近17億筆?金額9.64萬億?同比增長211%[EB].http:∥www.199it.com/archives/195657.html.
[2]艾瑞咨詢:2013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破萬億[EB].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View.aspx?Newsid=225415.
[3]李林,陳吉慧.我國移動支付商業模式的發展研究[J].商業時代,2010,(30):38-40.
[4]鄭惠莉,達慶利.移動互聯網供應鏈協調機制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05,8(5).
[5]王欣.中國移動支付的發展探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2).
[6]Ren Junn Hwang,Sheng Hua Shiau,Ding Far Jan.A New Mobile Payment Scheme for Roaming Service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7,6(3).
[7]H Xu.X Luo,JM Carroll,MB Rosson.The personalization p-rivacy paradox:An exploratory 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or location-aware marketi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
[8]Marc Bourreau,Marianne Verdier.Cooperation for Innovation in Payment Systems:The Case of Mobile Payments.www.ssrn.com,2011:23-24.
[9]What makes a successful mobilemoney implementation M-Pesa in Kenya and Tanzania.FSD Kenya report,2009.
[10]姜勇.基于博弈論分析的我國移動支付產業鏈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
[11]李林,陳吉慧.我國移動支付商業研究及發展趨勢研究[J].商業時代,2010,(30).
[12]楊永清,張金隆,李楠,等.近距離移動支付用戶接受行為研究:基于消費者視角[J].圖書情報工作,2012,(2):142-144.
[13]湯清,付陽.C2C電子商務中的博弈論分析[J].特區經濟,2006,(6):233-235.
[14]苗苗,李晴雯.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在移動支付市場的博弈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2,(4):47-51.
[15]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4.
[16]陳元志,陳勁.移動支付產業的商業模式研究[J].企業經濟.
[17]N iina M allat,V irp i Kristiina Tuunainen.TheoreticalConstructs of Mob ile Paym ent Adoption.Proceed 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ob ile Business,2005.
[18]Tomi Dahlberg,Niina Mallat,Jan Ondrus,Agnieszka Zmijewska.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J].Electeonic Commerce Resrarch and applications,2008,7(2).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