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Web of Science作為文獻信息源,分析國際計算機信息系統領域研究人才的合作情況和合作團體的發展及人才流動。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法獲取的核心作者及其團隊數據,結合履歷信息在深入探測科技人才的研究興趣、國家演變、機構性質、所獲教授時間及所屬大學變化等一系列個體特征的同時,也深入分析了團隊形成機制及演變過程。結果表明國內的研究領域和國外有所差異,國內優秀人才流失嚴重,同時科技人才以團隊科研為主,團隊內部聯系較為緊密,團隊之間的聯系相對松散。且群體的內部形成機制主要以群體機構和興趣聚合到一起。
〔關鍵詞〕國際科技人才;社會網絡分析法;履歷信息;團隊形成機制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科技人力資源被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而杰出科學家和科學技術人才群體,更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才競爭正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焦點[1]。
(1)研究領域國際接軌。從信息系統領域的關注上可以看出,國內和國外的研究重點上有所差異,歐美國家更多關注的是生物化學信息及技術,而國內(發展中國家)更多的關注是電子工程,這就需要國內的研究領域時刻緊隨國際趨勢,同時注重團隊外延工作者的興趣發展及合作,對一些新興學科研究團體給予大力支持。
(2)吸引國內科技人才。從核心科技人才及橋梁作者的地址信息不難看出國內人才保留機制的困乏,優秀人才,特別是領域的核心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因此,需要摒除“崇洋”思想,近幾年國家及高校的重點一直放到引進國際科技人才,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政策支持,但對國內自身培養的優秀人才卻重視度不夠,因此對國內培養的科技人才應該加大財力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時在科研等考核上,不應對引入的國外科技人才有太多偏愛,從而為國內和國外科技人才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及能力發揮平臺。
(3)培育團隊核心成員及最終形成穩定的群體網絡。國際信息系統領域科技人才的高影響力的文章發表基本都有自己的團隊,群體網絡之間的聯系也較為緊密。因此,國內需要加強團隊帶頭人的培養和科研創新團隊的形成,進一步加強國家、省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省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重點學科等的投入,推動科研帶頭人和團隊的發展,從而形成擁有團隊精神,專業知識互補,致力于共同科研目標的學科群體。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科技產業,2006,(3):6-11.
[2]Gaughan M.Using the curriculum vitae for policy research:an evaluation of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enter and training support on career trajectories[J].Research evaluation,2009,18(2):117-124.
[3]Gaughan M,Robin S.National science training policy and early scientific careers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 Policy,2004,33(4):569-581.
[4]田瑞強,姚長青,袁軍鵬,等.基于履歷信息的海外華人高層次人才成長研究:生存風險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3,(10):59-67.
[5]Ye F Y,Yu S S,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t the country level and its dynamic evolution under the pressures of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64(11):2317-2325.
[6]Belkhodja O,Landry R.The Triple-Helix collaboration:Why do researchers collaborate with industry and the government?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erceived barriers?[J].Scientometrics,2007,70(2):301-332.
[7]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1):14-19.
[8]吳殿廷,李東方,劉超,等.高級科技人才成長的環境因素分析——以中國兩院院士為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9(9):54-63.
[9]岳洪江,張琳.基金項目負責人與科技人才年齡結構比較研究[J].科研管理,2002,23(6):100-106.
[10]朱慶華,李亮.社會網絡分析法及其在情報學中的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31(2):179-183.
[11]Wasserman S.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2]Otte E,Rousseau R.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powerful strategy,also for the information scienc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2,28(6):441-453.
[13]張,朱慶華.Web 2.0環境下學術交流的社會網絡分析——以博客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8):28-32.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