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系的概念是社會網絡分析的核心,關系強度的測量建立在強弱關系理論基礎之上,隨著在線社交網絡的發展,關系的細分更加必要,三維關系模型旨在改進靜態、二元的強弱關系模式,從三個維度對關系強度進行重新構造,即心理維度、結構維度及工具維度。應用文獻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在線網絡中的關系測量模型,結果表明,通過量化在線網絡中用戶的互動行為,可以將每個維度的關系強度歸一化為[0,1]的連續變量,同現有方法相比,三維關系可以細分關系圖譜,在設計SNS功能、隱私控制、朋友推薦及信息擴散等方面,三維關系模型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關系強度;三維關系模型;在線社交網絡;社交圖譜
人際關系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其結構及交互的模式形成了社會網絡(SN),包括線下網絡和在線網絡(OSN),共同構成整體社交圖譜,兩者相對獨立,線下關系仍是社會網絡的主體。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溝通及關聯的方式,線上和線下的互動變得更加融合,在線關系日益成為更重要的組成部分[1]。
那么,在線網絡中的社會關系和現實中相比,具有哪些特點和關聯?網絡中的互動,如何影響現實社會關系?應用及發展社會網絡分析(SNA)理論,成為社會化網絡研究的基石,本文提出了一種三維關系強度的模型,同現有的強弱二元關系理論相比,該模型能夠提供更加精確的關系圖譜,從而為研究網絡社交關系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1社會網絡分析中關系概念的研究回顧
SNA主要研究的對象為行動者、關系及結構,盡管研究的視角和方法不一,關系的概念及強弱關系的維度始終是分析的基礎,社會網絡理論視社會結構為一張人際關系形成的社會網絡,其中“節點”代表一個人或團體,“連線”代表他們之間的關聯,即關系。
在SNA理論中,關系有Tie、Relationship、Link等等,體現不同的研究視角,格蘭諾維特[2]最早用Tie定義了社會網絡中之間的關系,邊延杰[3]解釋為關系就是“人和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由于交流和接觸而存在的一種紐帶聯系”,中西方SNA研究中關系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有些學者將Tie翻譯成社會連帶以示區別[4],本文采取通用的定義,可以看成是狹義的關系概念。
5結論及后續研究
在線網絡中,由于存在不同的社交圖譜,簡單的強弱二元結構已經不足,三維關系強度模型從心理維度、結構維度及工具維度對關系概念進行了重新構造,從而可以構造不同的關系細分層次,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了統計在線網絡中的用戶互動行為來測量關系強度的方法。
在線網絡社會的關系存在于3個層次中,即社交關系層、平臺層及應用層,社交關系層即社交圖譜層最為關鍵,應用三維關系模型,細化關系圖譜,將成為競爭關鍵。
未來大型廣譜的社交網絡的競爭將集中在幾大社交應用之間,因為本質上社交圖譜只有一個,而細分關系的社會化網絡服務平臺將會出現生機,例如讀書、求職、婚戀、體育類、旅游、健身等,這些垂直平臺可以是在社交層,也有可能作為第三方應用出現在大型SNS上。
對于三維關系模型,未來將進一步進行實證分析及量化測量標準,并嘗試在社會化網絡服務中的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谷斌,黃家良.社會網絡分析理論與方法在虛擬社區知識共享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情報,2014,34(1):3-7.
[2]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80.
[3]邊燕杰.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J].國外社會學,1998,(2):50-65.
[4]羅家德.社會網絡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61-62.
[5]Marsden P,Campbell K.Measuring Tie Strength[J].Social Forces,1984,63(2):483-501.
[6]郭琨,周靜,王一棉,等.個人特征、社交網絡信息分享態度和分享行為——一項基于人人網的研究[J].現代情報,2014,34(1):159-166.
[7]Gupte M,Eliassi-Rad Tina.Measuring Tie Strength in Implicit Social Networks[J].CONNECTIONS,2011,27(2):39-52.
[8]Krackhardt D.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The importance of philos in organizations[M].∥Nitin N,Eccles R G.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216-239.
[9]費孝通.江村經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
[10]劉林平.外來人群體中的關系運用:以深圳平江村為個案[J].中國社會科學,2001,(5):112-124.
[11]楊宜音.試析人際關系及其分類——兼與黃光國先生商榷[J].北京:社會學研究,1995,(5):18-23.
[12]Barratt A,Barthelemy M,Pastor-Satorras R.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 Weighted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11):3747-3752.
[13]張文宏.中國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研究30年(上)[J].江海學刊,2011,(2):104-112.
[14]李繼宏.強弱之外:關系概念的再思考[J].社會學研究,2000,(3):42-50.
[15]俞琰,邱廣華,李珊.社交網站交互模式分析[J].情報學報,2012,31(2):213-224.
[16]石彭輝.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輿情實證研究[J].現代情報,2013,33(2):27-31.
[17]Xiang R,Neville J,Rogati M.Modeling Relationship Strength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C].Proc.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New York:ACM,2010,(4):981-990.
[18]Gilbert E,Karahalios K.Predicting Tie Strength with Social Media[C].Proc.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New York:ACM,2009:211-220.
[19]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Boston,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0]Wellman B,Wortley S.Different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0,(96):558-589.
[21]Lin N.Social Network and Status Attainment[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9,(25):467-487.
[22]Andrea P,Tamas N,Fulop B,et al.Measuring Tie-Strength in Virtual Social Networks[J].Connections,2007,27(2):39-52.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