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設置指標揭示影響高校輿情強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分析各指標之間的聯系和歸屬,構建高校輿情強度評測指標體系,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群判斷法對各級指標進行賦權。同時根據各指標的內涵對高校輿情應對工作提出建議,以便高校充分發揮該體系的預警、建議和統計功能。
〔關鍵詞〕高等學校;輿情強度;評測指標體系
近年來,高校日益成為輿情關注的焦點,其發生各類事件已不再是傳播范圍有限的“內部新聞”,而是會迅速的傳導到本校師生和社會群體中去,而且高校事件進入公眾視野的渠道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范圍越來越廣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以科學的方法測定輿情強度,并選擇相應策略加以回應,避免輿情向負面方向發展、損害高校秩序和聲譽,已成為高校輿情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高校輿情強度評測指標體系。
1評價指標及其層級的確定
1.1指標選取的要素分析
所謂輿情,就是社會民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事項)或自己關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體性情緒、意愿、態度、意見和要求的總和及其表現[1]。從這個概念不難看出,輿情包括4個構成要素:輿情產生的主體、輿情存在的維度、輿情表達的內容、輿情發展的走向。就目前國內對輿情強度評測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來看,大多數學者都將以上4個要素作為評測輿情強度的主要對象,如吳紹忠、李淑華[2]以輿情內容、傳播過程及輿情受眾為一級指標構建網絡輿情預警等級指標體系;戴媛[3]等以輿情流通量指標(輿情存在的維度)、輿情要素指標(輿情反映的內容)、輿情狀態趨勢指標(輿情發展的走向)為一級指標構建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謝海光、陳中潤[4]提出了“十度”指標體系來分析輿情的熱度、重度、焦度、敏度、頻度、拐度、難度、疑度、粘度和散度;錢愛兵[5]對上述指標中的熱度、焦度、拐度、重度給出了實現方案?;趯σ陨涎芯砍晒姆治龊捅容^,王青[6]等提出將輿情熱度、輿情強度、輿情傾度、輿情生長度作為輿情監測及預警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加以評測。以上評測指標雖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輿情的基本要素,但也存在著指標命名不嚴謹、指標界限不清晰的問題。如果在輿情評測指標的選取上回歸輿情基本要素本位,就可以較好的解決以上問題。因此,擬將輿情評測體系的一級指標定為輿情信息信度,對應輿情表達的內容要素;輿情傳播熱度,對應輿情產生的主體、輿情存在的維度2個要素;輿情評價向度,對應輿情發展的走向要素。為了避免對輿情強度的評測局限于輿情本身,應加上輿情影響效度這一指標,以通過分析輿情帶來的次生效應,評估其產生的深遠影響。
在輿情評價向度方面,該事件沒有政府部門加以評價和干涉,B6指標得分接近為零。根據網易門戶的投票結果,有72.1%的網民(5 515人)對廈門大學校長和食堂持批評態度,8.1%的網民(621人)對事件持中立態度,19.7%(1 505人)的網民對廈大校方持支持態度。從之前統計的該事件媒介和搜索指數來看,這7 641人的投票結果可以說是一個較大樣本的網民態度統計,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即社會公眾對于該事件主要持批評意見,且評價一致性較高,B7指標得分應該在較高水平。因廈大官方BBS屏蔽了關于該事件的帖子,無法統計出廈大校內師生對于此事的態度??偟膩碚f,該事件輿情在評價向度方面處于中等水平。
在輿情影響效度方面,廈大校方在回應該事件時表示“此前已有教師舉報該女教授存在學術不端問題,學校相關學術道德委員會正在就舉報問題進行審慎調查”,從而誘發了社會各界對于廈大事后對該教授進行打擊報復的猜想,使得該事件輿情超出了就事論事的范疇,導致輿情關注的焦點部分轉移到涉事女教授身上,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次生新聞事件,也造成了輿論力量的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