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熊彼特以創新理論為核心的學術思想對管理學、經濟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通過文獻計量與信息可視化的方法,結合文獻共被引網絡知識圖譜和原始文獻分析,梳理熊彼特學術思想的影響脈絡。將其影響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主要影響到重建、經濟行為及工業制造業等領域;用以研究經濟危機爆發帶來的產業結構變革與制度變革等問題;應用于區域產業集群和技術創新網絡的研究。熊彼特學術思想影響路徑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次實質性的理論躍遷,并且是下一階段理論創生的必要條件。
約瑟夫·阿伊洛斯·熊彼特(Joseph Alos Schumpeter),美籍奧地利人,在其早期代表作——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創新理論”這一學術思想,指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該理論為核心的熊彼特學術思想在經濟、管理、政治等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王蕾等[1]將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及其后世的發展演變進行了梳理,揭示了當代熊彼特主義者在分析對象上從單一純粹的技術與產業創新到綜合考慮公共部門、金融領域等系統的創新以及協同進化。李乾文[2]基于國外和國內兩條主線對熊彼特創新創業思想進行了考察。汪澄清[3]比較研究了馬克思與熊彼特的創新思想,認為熊彼特在某些方面發揮了馬克思的創新思想、提出了比較具體的創新理論。賈理群[4]等綜述了新熊彼特主義學派關于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進展,肯定了熊彼特對經濟理論發展的重大貢獻。張志會[5]闡釋了熊彼特創新理論復興的時代背景,剖析了熊彼特創新理論復興的學術脈絡,并簡要評價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復興這一現象。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列為一項重點工作。要實現“創新支撐”,離不開相關創新理論對創新機制進行解析。其中,熊彼特創新理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已有的關于熊彼特創新理論演變的研究中,對熊彼特學術思想產生的影響路徑的研究較少。本文基于文獻計量與信息可視化技術,對引用熊彼特學術成果的文獻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客觀地探索并梳理熊彼特學術思想在國際的影響路徑。
參考文獻
[1]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創新理論的發展演變[J].科技和產業,2012,(6):84-88.
[2]李乾文.熊彼特的創新創業思想,傳播及其評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26(8):76-81.
[3]汪澄清.馬克思與熊彼特創新思想之比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3):42-47.
[4]賈理群,汪應洛.新熊彼特主義學派關于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進展[J].中國科技論壇,1995,(5):38-41.
[5]張志會.對熊彼特創新理論復興的述評[J].理論界,2009,(10):80-82.
[6]Chen,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59-377.
[7]Chen,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5303-5310.
[8]Chen,C.,Zhang,J.Vogeley,M.S..Visua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knowledge diffusion.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ISSI 2009).Rio de Janeiro,Brazil.July 14-17,2009:874-885.
[9]范云滿,馬建霞,曾蘇.基于知識圖譜的領域新興主題研究現狀分析[J].情報雜志,2013,(9):88-94.
[10]Chen,C.,Ibekwe-SanJuan,F., Hou,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1]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熊彼特[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2]江洋.20世紀70年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在美國高校的興起[J].蘭州學刊,2006,(6):93-95.
[13]徐學謙.熊彼特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J].蘭州學刊,2007,(1):41-43.
[14]Porter,M.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 the“new”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sts,1998,33(1):7-17.
[15]任健.企業家精神解析[J].中外企業家,2013,(4):277.
[16]楊鵬鵬,袁治平.企業家社會資本影響企業動態能力的機理分析——以民營科技小企業為例[J].情報雜志,2008,(9):146-150.
[17]蓋文啟.創新網絡——區域經濟發展新思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8]向剛.企業持續創新:理論研究基礎、定義、特性和基本類型[J].科學學研究,2005,23(1):134-138.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