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歷年來江蘇高考對表現手法的考查要求較低,側重修辭手法,大多僅要求辨識,對表現效果的分析作弱化處理。但在平時的練習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在“明手法”的要求上,相差甚遠,并不像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筆者對這個問題作了探究,以期學生能游刃有余地駕馭表現手法題目。
一、囤中有“米”心不慌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指修辭方法、描寫手法、抒情手法。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借代、對偶、互文、雙關、對比、用典等。描寫手法主要有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視角變化、感官結合、烘托(含正面襯托和反襯)等。抒情方法常用的是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其中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等。
熟知以上的各種表現手法,就是大腦中有了“米”,這僅僅是做好這方面題的第一步。
二、考點源頭在課內
語文考試的考點并不是隨意的、漫天的,像各個表現手法的考點其實在高中語文課本所選擇的詩歌中均可尋到依據。筆者就各個考點到課內尋找源頭。
(1)修辭手法。①比喻。在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他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把自己的亡國之愁、故國之思比作一江春水般滔滔不絕、綿延萬里。賀鑄的《橫塘路》更是精彩,“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人連用三個比喻構成博喻,寫盡心中的無限閑情。②擬人。在晏殊的《蝶戀花》中,有“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的佳句,月亮是那么的不解人意,惹得閨中人徹夜不眠,思念心上人。這句話和蘇軾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像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是賦予花兒鳥兒以人的感觸,都是擬人的好例句。③夸張。在杜甫的《登高》中,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竭盡夸張,寫盡秋天之景。王勃的《滕王閣詩》中“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滕王閣的高。④修辭中比較重要,近年來在試卷有所出現,容易為學生所忽視的修辭是借代。在柳永的《雨霖鈴》中,“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其中“蘭舟”代指舟子,《滕王閣詩》中“佩玉鳴鸞罷歌舞”用“佩玉鳴鸞”代指舞女,《琵琶行》中“門前冷落鞍馬稀”用“鞍馬”代指客人,“終歲不聞絲竹聲”用“絲竹”代指音樂。⑤對比。在高適的《燕歌行》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統治者的醉生夢死,對戰士的同情。⑥對偶。在詩歌中,更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2)描寫手法。景物描寫中,“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動靜結合的絕佳例句,教材中,王維的《山居秋暝》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靜后動,動靜結合。柳永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想象酒醒后的畫面,惹人悲傷。景物描寫中也有襯托和反襯的運用,如晏幾道的《臨江仙》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以成雙成對的“燕子”反襯出人的孤寂。而 “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則是以聲襯靜,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寂靜。
(3)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就是詩人直接說出心中情感,比較容易辨別。像李清照的《聲聲慢》詞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收束全詞,亮出詞眼,直點愁情。而間接抒情中,詞人主要借助景物來抒情。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詞人寫景最終還是為了抒情。柳永的《雨霖鈴》篇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運用了寒蟬、長亭、驟雨幾個意象,開篇營造一種悲傷的離別氛圍,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借景抒情,在詞作中屢見不鮮。像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中通篇集中一個意象梅花,詞人借詠嘆梅花抒發個人的氣節,是為托物言志。于謙的《石灰吟》也屬于同類手法。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人是借古抒懷和借古諷今,可以通過分析典故以及對詞人的知人論世來解讀詞作的深刻主題。
三、審清題意是關鍵
遇到詩歌的表現手法題,要審清出題人的隱含提示,不能答非所問。首先,出題人明確交代了要回答“哪種修辭手法”,那就指明兩個方向,一是修辭手法,二是只能回答一種修辭手法,因為“哪種”明確為一種。一些學生的做法是寫出了自己頭腦中積累的所有修辭,世上沒有這么容易的事情,是甲就不是乙。其次,有些手法題,沒有明確答題方向,但問題的出現是跟在前一問或一個概括內容的語句后面出現的,那么,手法題就是緊承第一問或內容來的。假如前一問問得是抒發了什么情感,再問運用了什么手法,該題一定是指明了抒情手法的方向。假如前一句問描寫了什么景物,那么一定是要求考生回答描寫的手法。
例如,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醉落魄·詠鷹》[清]陳維崧。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在這里,問怎樣“寫鷹”,答案應為描寫手法,“什么表現手法”,答案唯一。所以這題最終的參考答案是襯托或烘托,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
又如,(2007年江蘇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送人》。辛棄疾。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其中“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這題第一問著筆在情感,所以第二問該思考抒情手法。“哪種”為一種。詩句很明顯在寫景,所以該題的最終參考答案是借景抒情。
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小發現,運用于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指導,效果明顯,希望能幫助到其他學生。總而言之,做詩歌鑒賞表現手法題時,一定要讀懂出題人的指向,有的放矢。
(江蘇省海安縣立發中學)